我所认识的太极拳

第一章 腰为轴来学吃亏  太极拳套,无论陈家的也好,杨家的也好,吴家的也好,其实,倘炼得正确,则那一家的,应该都一样才对。此乃由于吴家出自杨家,杨家又出自陈家的缘故。当然,诸家各有其不同架式,而以杨家为例,则同是杨露禅宗师之儿子的杨班侯先生与杨健侯先生的架式,就会有所不同啦!在这种实况下,又要如何地去论,那一种架式对,那一种架式不对呢?只传同宗而不传异性,这,传到陈家起,曾有过的太极拳传人其约束下,或许异性的杨露禅宗师,在陈家沟的师门所学到的,非尽同于陈清平先生本身在打的太极拳套的架式也不一定。然而,先以毁容装哑偷学到的,那应该是陈清平先生自己本身在打那一套架式才对的。因有此事实在先,因此,正式入了陈家师门后,陈清平先生怎么会因杨露禅宗师是异姓,就传授了不同的架式呢?所以,肇祺相信:到陈清平先生那一代的陈家太极拳套,与杨露禅宗师学到的,其架式,应该完全相同。但,当今的陈家太极拳套与杨家太极拳套,却已具显然不同之处了。这事实,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倘非杨露禅宗师或其传人,有所更改了架式,就是传杨露禅宗师之后,陈清平先生本人或其传人,有所更改了架式;一是双方都有所更改了架式。杨家太极拳与吴家太极拳之间,其圈套架式之有所不同,却具一个事实。即:当年,吴全佑宗师跟杨露禅宗师学太极拳时,杨班侯先生始终很不高兴此事。因为,杨班侯先生很不喜欢其父,传授太极拳给异性的吴全佑宗师。所以,杨露禅宗师告老返广平之际,就交待吴全佑宗师:以后要授艺,就把拳套更改一下而另起炉竃,免得杨班侯先生不谅,以至找他的麻烦。所以,杨家太极拳与吴家太极拳,其拳套架式有所不同,乃当然之事。  其实,拳套架式这个东西,即使艺出同师,却也不一定会相同的,这,由上述杨班侯先生与杨健侯先生的例子,就很明显。何况张三丰祖师创造的原始太极拳,乃只有三十八式罢了,但,传到了杨露禅宗师,却已变成一四七式。由此可知,连太极拳套的或长或短,其实,对要炼成具太极劲,乃没多大关系的,嫌短,就多打几套,嫌长,则少打几路,不就得?当年,张三丰祖师,是由磨黄豆做豆腐,而从在转的磨,悟出了「腰为轴」,而从其推磨动作中,悟出了最省力且有效的「虚实分明」,且从把豆腐切成方块后的掌捧豆腐动作,悟出了「听劲」,又从切成方块了的豆腐的挑送经验中,悟得了防止层迭着的豆腐破碎的「垂肩」与「含胸」等,而创造出太极拳的十三势来。以做豆腐卖做生计,那么,这种使张三丰祖师得以活的基本工作的做豆腐此事,工具是磨,于是,使磨转这事实,就成为张三丰祖师维持其生计的动作中的最「源头措施」了。而做好豆腐之后,则要如何把容易破碎的豆腐,交到顾客手中,仍保持其完整无缺状态此事,也就成为张三丰祖师要维持其生计的「应对措施」。于是,张三丰祖师其人定了步不动或绕走磨之周的身躯之动,乃但为了磨的转动,这,等于就是为了使磨转动,其身躯,才须随着动,以至磨与人身就成了一体,而这,也就成了太极拳其动,所以必以「腰为轴」的原因。此乃生产出豆腐的最基本动作,这,于太极拳,即为制造出太极劲的「源头措施」,即最基本功夫。然而,只做成了豆腐,却还不行,设若豆腐于交到顾客之手之前破碎,则等于没做成、没做一样。于是,要使豆腐保持其完整,则要完全以豆腐为重,来满足顾客之意一途可循罢了!这,于太极拳,就是要做到其人甘心多劳神,以至做到完全合乎顾客即对方的要求地,保持豆腐其完整即炼成有劲,而好把劲发到对方身上去。上述,乃张三丰祖师在创造太极拳时,所边思考,边创作拳套架式与推手其内容的事实。  于是,打太极拳套,最必须留意的,就是「腰为轴」这三个字啦!换一句话说,当一个人在打太极拳套或在推手时,必须时时注意到的是:其身体的转动,是否都以腰为轴,来做其全身转动的源头此事。倘他真的很留意此事,而要明确地感知到其全身的转动,是否都以腰为轴,来做其转动的源头,则他就非自然而然地把其全身肌肉与筋络,都松弛下来不可。人的肌肉与筋络,是在这么做的时候,最会自然而然地松弛下来;否则,即使刻意要放松,却也会一下子就忘记要放松全身的肌肉与筋络这件事,且总是还会有数处,没做到松弛的现象发生的。所以,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才于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写「腰为纛」、「腰如车轴」,且又于其「十三势歌」中,辅以「刻刻留心在腰间」之句啦!「纛」,乃举于大军前锋的大旗,这面大旗向那里,全军就随着向那里。所以,「腰为纛」乃:「腰转动,全身才随着转动。」之意。而「腰如车轴」,则在譬喻:掣肘转动,车轮就即时随着转动之意。而「刻刻留心在腰间」,则说:在打太极拳套或炼推手时,须时时刻刻都注意到有否做到「腰为纛」、「腰如车轴」之意。其中,尤其是「腰如车轴」一句,见其于「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之后,才还接了「腰如车轴」一句,来结束其「十三势行功心解」全文,而知其殷殷提醒、叮咛之爱之深!试想:已说到「全身像是精神的存在,而其意不着于气,倘着于气,则必失去其自如,且全身都不觉得有气,设若还觉得有气,则无能发挥出太极拳之功力,须等到其人觉得全身都不存有气了,这样,才能做到身如棉花裹钢地能使出无坚不摧之力来;到了这个程度,就能领略到:浑身之气,都在骨中运转着,」了,则「但,还是要以腰当做车轴。」此句,虽有较好,但,即使需要,又何至于当做压轴之句?肇祺,乃从「十三势行功心解」的以「腰如车轴」四个字结束,而领略到了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对后辈之爱之深的。这,岂非他老人家,在殷殷提醒、叮咛后辈们,一定要确确实实地做到「腰如车轴」,这样,才有可能炼成太极拳?是的,肇祺深信:即如此。  在打太极拳套时,「腰为轴」中,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限制,这个限制,不仅推手时用得到,连在对敌,也一样地用得到。拳套,乃太极拳之本,拳套打得准、打得定形,则于推手、对敌中,才有可能成习惯地表现得出。很多人炼太极拳,就是拳套与推手、对敌等脱了节、连不上关系。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没做到「腰为轴」,更没做到「腰为轴」的限制所致。  「腰为轴」的限制,即是:使用单鞭、搂膝抝步式等开展步时,其前脚尖,必须正向前,而以「腰为轴」转动的身体,其转向正前方,必须做到转到肚脐正向前的极限;且这个时候,成为「腰为轴」之架的双脚其板的横宽度,又必须同于其人双肩幅宽。有关这一点,晓得的人很多,但,确实做到的,却很少!为甚么会这样?只因为当今之人,不是在炼太极拳,也不是要炼成太极拳;当今之人,大都只是想藉太极拳其与人推手、交手、过招等,来赢对方罢了。而其赢对方的手段,又是:但以最大拙力使出。这样,他才能扬名武术界,甚至当起武林盟主,来成为全球的太极拳领导人物。于是,原本还晓得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必须放松全身之人,却也一窝蜂地流行起专炼拙力、臂力,来赢与人相争之推手,或去参加其结果必会毁灭太极拳的推手比赛啦!或许有人会问:为甚么举行、参加太极拳其推手比赛,会毁灭太极拳?这,理由很简单!容肇祺反问数句罢?这样,读者就会明白啦!「凭诸位所晓得的范围而言,太极拳这个东西,是容易炼成呢?或难炼成?倘难炼成,则被认为难炼成的东西,要炼成它,就绝对不是花两、三年时间就行的罢?如此,则怎么会有人仅炼不到三年太极拳,就能很容易地连续拿数年太极拳推手比赛的冠军呢?」;这不就很显然地表示:那在比赛的推手,并非属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只炼了两、三年,怎么就能拿到台湾区的冠军?且又连续拿了数年!这,有可能吗?杨露禅宗师其获得「杨无敌」称誉,读者,会以为这么容易吗?二十三载的禁卫军及八十万旗军总教头之头衔、职位,真的能凭炼两、三年太极拳功夫,就能获得、胜任?又,倘其人为了赢推手比赛,而加紧炼的功夫,并非太极拳推手,而是各门各派,甚至于自己发明的甚么炼体力、臂力的功夫,则他参加而得冠军的,怎么能称做太极拳推手比赛?肇祺,并不是说:参加推手比赛而获得冠军那位人士,功夫不好,那位先生的功夫,当然很好,不好,怎么能连续拿数年冠军?肇祺说的,只是,他的功夫,并非藉太极拳炼成之点罢了!所以,并非纯粹靠太极拳炼成的功夫,也能得到冠军的比赛,不该称做「太极拳推手比赛」,应该另立名号,或停止举办,才是爱太极拳的表现。不然,这样下去,一定会使炼太极拳之人中的好强、好胜、好名利权势者,舍去太极拳的功夫不炼,而只炼能赢该项比赛之功夫,则必会影响真的在炼太极拳之人,也逐渐走上其歧途的!如此,则这种比赛,就会变成焚毁太极拳的引火线啦!肇祺,所以特地举出这段台湾的实况,乃因这事实,使炼太极拳之人,加速了乖离炼成太极劲所必须的「学吃亏」之故。  上述张三丰祖师要把已做好了的豆腐,保持完整无缺地交到顾客手中,则必须以豆腐为重地来满足顾客之意一途而已,这,就是一个在炼太极拳之人,真的要炼成太极劲,真的要具太极劲,其所必须抱定的决心与态度。这,就是「学吃亏」。「学吃亏」三个字,肇祺从郑曼青先生而得,而在有缘亲近郑曼青先生那段岁月里,都比任何一位同门,更有机会处于「学吃亏」的地位,以至使肇祺有幸在短期间之中,就能明白甚么是太极劲,因而倍感郑曼青先生对肇祺之爱之深。所以,郑曼青先生过世之际,已踏进心的世界的肇祺,也就仅以帮助他老人家归返通明界即天上界,来报答他老人家夫妇垂赐肇祺的大恩大德于万一了。回首郑曼青先生夫妇旅美而回来小住台北大同之家,肇祺同内子去拜谒他两老时,郑曼青先生厉声对肇祺说:「肇祺,你怎么不教拳了?你在念佛、修行,对了,这是积德,但从前你教拳,也都没给人家拿钱,这样地在教人家拳,那,不也是在积德?要教!明年我还会回来参加开七友画展,到时候,我要看你有没有在教拳,如果没有,那你就不要再来看我!」。于是,肇祺又教了,教居住在北部的数位从前的弟子。而郑曼青先生带了一位在美国教的弟子回来那一次,却让他老人家先到寒舍,来看肇祺和内子啦!那一次肇祺所以迟去拜谒,乃因担心着一件事所致。那是:肇祺一去,则一定非和他老人家在美国教的那一位同门推手不行,因那位美国人同门,都跟随在他老人家身傍。而这位美国人同门,据那数天的中央日报报导,则:郑曼青先生很赞赏他的太极拳成就;那报导写得仿佛已尽得他老人家之传。就是这内容,使肇祺担心去拜谒他老人家的。因为,肇祺一去,他老人家必定会叫肇祺和那位美国人同门推手,倘那位同门被肇祺一发劲就跌出去,则那位同门必会觉得他老人家在赞赏他,是在哄他,否则,怎么会被一个他在和同门周旋中,没见过的瘦瘦小人物,一推就跌出去?然而,肇祺又不能输,输了,不仅对不起郑曼青先生夫妇,曾垂赐肇祺那太多之爱,且又反而会害那位美国人同门,觉得中国人怎么这么饭桶,自己的国家的东西,学起来也不过如此,而傲起来。这样,就必会使他毁其太极拳前程!结果,却是令肇祺觉得很惶恐地,郑曼青先生先到寒舍来看肇祺和内子了。于是,在寒舍二楼的小客厅,二人对坐着边吃内子煮的甜凤眼汤,边聊起了心中感慨!尤其是肇祺问及:在美国过得是否幸福?而他老人家回答的那一句话,或许他老人家在世之日,都没对第二个人说过也不一定的。当时,他老人家回答:「啊!做牛做马啊!」。肇祺听了,只有忍住了眼泪!而当肇祺问及:是否会回来住?他老人家,则双眼炯炯地对肇祺说:「肇祺!你放心好了,我们两个老的,一定会回来死在这里!」。啊!真的太言重啦!然而,先过世的他老人家,却如实地「死在这里」!他老人家过世时,肇祺已踏进了心的世界,已深知肉身去拜灵堂,那只是形式而已,没有用,且肇祺活了半生,又绝对不怕人家误会,于是,他老人家过世的第二天,肇祺就把他老人家的魂招来投入内子身中。当时,他老人家的魂,一进到内子之身,就藉内子之身,叫了一声:「肇祺!」,接着,热泪滂沱,而说不出声了!看到这样,不愿他老人家难过,肇祺就立即离脱光子体即魂,而陪他老人家的魂,返回了通明界。  郑曼青先生从美国回来,先来寒舍看肇祺和内子那一次,过了两天,肇祺也去拜谒他老人家了,而也和那位美国人同门推了手。一搭上手,肇祺轻轻地一按,觉得他蛮松的,没发,就立即收势,而对郑曼青先生说:「他很松啊!」。当时,看他老人家喜露于色,肇祺,就晓得自己没做错。其实,炼太极拳而真的有听劲之人,一搭上手,稍按一下,就晓得对方的太极拳,炼到甚么程度的。又何必给人家难堪?同门,岂非更须相惜?郑曼青先生还居住在台北市仁爱路的巷子,而肇祺还在读大学那段日子,他老人家就教诲了肇祺两句话。一句是:「名不要,利不要,命不要,则太极拳成矣!」;一句是:「与天争气,与地争力,与人争柔。」。这两句,即使踏进了心的世界,恢复了本来面目,至今,肇祺还时而用来教导有缘。一生而能逢像郑曼青先生这样的高士,则不要说太极拳啦,对要走正一趟人生,也是受用不尽的!因为,拳,固然重要,为人,则更加重要万倍啊!  郑曼青先生未旅美之前,有一位会说国语的美国人同门,曾问过他老人家说:「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是中国人说出的,那么,有关太极拳,则为甚么学生没办法比老师好呢?」。他老人家听了,笑着回答说:「这原因,我早写在我作的书的第一页了,可是没人去做啊!」,那位美国人同门,一时想不起第一页写的是甚么,只楞在那里,频眨眼。他老人家看他那模样,便又笑着说:「『学吃亏』啦!」。当时,肇祺也在场,听了这问答,掀起了很深感慨,而想:「是的,太极拳之难,就难在『学吃亏』三个字!」。他老人家的大作:「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是以文言文写的,所以,「学吃亏」三个字,以白话来说,就是「学吃亏」。然而,这个世界上,又有谁甘愿「学吃亏」呢?其实,此乃想炼成、要炼成太极拳之人,所绝对必须抱定的觉悟呀!  如今的太极拳定步推手,乃是「学吃亏」其最佳途径。这个时候,要如何「学吃亏」?答案如下:  ㈠只让对方推,而不推对方。  ㈡走化不了,则宁愿跌出去,也不移动双脚板的位置。就是于坚守这两个原则下,去炼定步推手,这就是炼太极拳,而能使身体迅速地松的捷径。此乃原则,当然,除了这两点而外,还须做到:「彼不动,己不动,」、「粘连贴随不丢顶」,以及于打太极拳套时,必须做到的:使齐而平行的双脚板其纵中线,必保持肩幅宽;双脚不双重;重心在前脚时,前脚膝盖不超前过其脚大拇趾与第二趾口缘;腰为轴等诸点,才行的。但,倘以「学吃亏」来说,则还是上举两个原则,最为重要。  在炼当今的定步推手时,习惯于被对方推,而被对方推时,又甘心坚守着上举原则,及诸该做到之点,真的在这么做,而又勤于打拳套,则随着时光的流逝,其浑身的拙力,就会随从肉身之上而下顺序,沉消下去。此乃:太极拳所谓的「下功夫」。力消,而劲长;当一个人的拙力,从头部向脚逐渐地沉消下去了之后,太极劲,也才会从脚自然而然地逐渐长上来。这是长劲的顺序;这,也就是:太极拳所谓的「长功夫」。一个人,其拙力不消,则绝对无法长劲的!请读者铭记:太极劲,乃拙力消后,才会长出。所以,愈炼臂力,则愈断长劲之路,愈与太极拳无缘!肇祺,从中学时候,就很喜爱单杠、双杠、吊环等机械操,而上大学后,每天一上完了课,还至少玩上一、两个小时的单、双杠。然而,有缘逢到了太极拳之后,就把它丢得一干二净了。人而炼增拙力也好,炼成健美的体态也好,这,都和炼太极拳,背道而驰。所谓「生活太极化」,其最大禁忌,就是炼增拙力!所以,为了炼成一样东西,人,有时,不把其所好舍弃,还是不行的!  帮助容易守当今的定步推手时的「学吃亏」,其第二个原则,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方法,即是「提合站功」。「提合站功」,不仅能使炼者,在炼当今的定步推手而走化不了时,容易做到不移动双脚板其位置,且能使炼者其拙力,逐渐向下沉消。「提合站功」,即:先站「提手式」,而后腿一酸,便更为「反提手式」。即:先站左脚在后而实,右手在前的「正提手式」,而等站到左脚有点儿酸了,就踩实右脚,身体前移左转,换为右脚在后而实,左手在前的「反提手式」,而等站到右脚有点儿酸了,则又踩实左脚,身体前移右转,而换为「正提手式」,如此,连续地站下去。炼「提合站功」的时间,乃每天仅炼一次,一次更换这个正反式地连续炼十到十五分钟。  充满我执的人心,是不甘心丢东西的。因为,丢任何东西,他都会认为他吃了亏!然而,炼太极拳的「学吃亏」里,偏偏又概括了「丢弃拙力」,这「不甘心丢拙力」,也就是炼了数十载太极拳,却一点劲也没有的主要原因。肇祺从前在教弟子,于台北,则每星期教一次,然而,每次弟子们来了,肇祺一和他们搭上手,就总觉得:他们的拙力,又增加了。这体验,使肇祺深觉得:炼太极拳之能成与否,其因素,存在弟子那方的分量,占得较多。即使名师传授真传,倘非很会学的名徒在受艺,则期代代相传得下一代能同于上一代的火候,这,已是一件很困难之事了,又怎么能奢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肇祺还在读大学的时候,郑曼青先生时而对肇祺说:「太极拳是中国的哲学啊!只炼不行啦!要悟!」,而有时候且说:「太极拳是文人拳啊!炼太极拳的人,应该是文质彬彬啦!不要变成一个老粗!」。啊!名家的教诲,真的不同凡响!依他老人家的这几句金言,更加上上述「名不要,利不要,命不要,则太极拳成矣!」之中的「命不要」,就使肇祺,心甘情愿地把全身的拙力丢得一乾二净了。因为,聆听到「名不要,利不要,命不要,则太极拳成矣!」其可贵教诲那数天之中,肇祺就悟到了其中的「命不要」,即是「学吃亏」中的「把拙力澈底除净」了,否则,没有命,则人又怎么能成太极拳?  若说肇祺与同门有所不同,则那就是:肇祺不仅在学郑曼青先生的太极拳而已,且又在学他老人家的为人之点。或许他老人家也看出了肇祺这种求学态度,所以,于没有其他同门在的时候,他老人家就会点点滴滴地教诲肇祺为人种种。这是在永和之事了。有一次,他老人家突然问:「肇祺,我这辈子,也读了很多书啦!但,只有一本,我却没读懂,你猜猜看,是那一本书?」,顿了一下后,他老人家就补充了一句:「并不是那本书写的,我看不懂,而是我还没能做到!」。肇祺思索了,却不得其答案。他老人家看肇祺猜不出,就说:「是孟子!」。当时,肇祺懵懂,领略不出他老人家心意,而等踏进了心的世界后,才明白:充塞于「是孟子!」那短短一句话里的他老人家的无限感慨了。啊!当时,或许在他老人家的心底,已把肇祺当做知己了呀!这,并非以辈分历历的师门立场,而是以并世地球的有缘人立场!肇祺,所以举出这件事,是要说明:炼太极拳其「学吃亏」,具有因辈分之格而产生的阻碍!师生之间,这种阻碍虽较少,但不能说没有,而同门师兄弟之间,则这种阻碍,便时常存在!拳这个东西,无论是那一门派,皆有功夫未入门,就收起徒弟之人。这种现象,设若是太极拳,则当老师的,一和其弟子们推手,怎么愿意输?于是,没劲,也只有用拙力发!又,倘他收的是逆徒,或从别门转来的,则为了试功夫,也会以拙力或体重,来和他拼的。如此,则师生双方,不久都把「学吃亏」三个字,置之云霄外去了?然而,师生之间,则总是不至于像同门师兄弟之间,那么激烈的。由于好强、好胜,为了使老师觉得他较好,于是,一推手,往往也就把一定要做到「学吃亏」这件事,忘得一乾二净了。这种现象,相信很多人体验过。这,何必?为何须这么做?其原因,就是:既不以太极拳的立场,且又不以有缘人的立场,来相处的缘故!设若愿意以太极拳的立场,则辈分愈小,应该就愈有「学吃亏」的机会的,而即使同辈,则排行愈小,不也就更有「学吃亏」的机会了?因为,辈分愈小或排行愈小,则在炼当今的定步推手时,就不仅被推之分较多而已,且跌出去了,不也更为当然?这样,则那里还须掀好强、好胜之念?那里还须慕使老师认为他较好之虚荣?那里还须爱输了不好意思的面子?且以有缘人的立场来说,则至少也要互相以诚相待才对啦!那才是「尊师重道」的「尊师」呀!因为,「尊师」就是:「尊重老师」、「尊重师授」、「尊重师门」、「尊重同门」之意啦!而「重道」,则不就是:「完完全全照『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十三势歌』与『打手歌』等去炼。」之意?是的!就是这样啊!这么说来,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拳论」中的「舍己从人」四个字,不也已含「学吃亏」之意?而这,岂非亦为:郑曼青先生教诲过肇祺的「与天争气、与地争力,与人争柔。」其「与人争柔」?更何况,太极拳又须「以柔克刚」!  其实,一个人要消拙力而长太极劲,则只凭炼太极拳套,亦有可能的。这,当年的杨澄甫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杨健侯先生还健在的时候,杨澄甫先生总对家传的太极拳不感兴趣,他老人家总觉得:太极拳即使炼成了,那也是仅一人敌、数人敌而已,没甚么用;他老人家要学的,乃是万人敌,那,才有用!就是因这理由,其父杨健侯先生在世时,他才连太极拳套也没学。后来,杨健侯先生过世了,杨澄甫先生就觉得: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很大的东西似的。于是,就依杨健侯先生所遗留下来的拳谱,开始炼起了太极拳。杨澄甫先生,他老人家生长在太极拳的世家,本身虽没炼,但却也时常在观看,时常在闻听,而有关太极拳要诀,却也都早已自然而然地记在心里。所以,一认真地炼起,也就迅速地臻于上乘境域了。杨澄甫先生的太极劲,可说是单凭炼太极拳套长出的。由此也晓得,一个人只打太极拳套,亦足够把其全身拙力,沉消下去的。  至于太极拳套,则无论打那一家的,或打长的、短的,其实,都没甚么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在打拳套时,有否做到该做到的要诀,如此罢了。其中,有关要做到沉消全身拙力其要诀的「学吃亏」时,所绝对必须做到的是:  ㈠腰为轴。  ㈡顶头悬。  ㈢收尾闾。  ㈣双脚不双重。头一项的「腰为轴」,已述说过故,不再述。第二项的「顶头悬」,则打太极拳套时,把头保持:仿佛头顶,被甚么向上轻拉着的状态;是仅保持这状态而已,并非要去这么想。有关这一点,有人把它误传了!据说:现在有人打太极拳套时,头上顶着一个碗,这,岂非已和「顶头悬」背道而驰?试想:真传是:保持仿佛头顶,被甚么向上轻拉着的状态,是「向上轻拉着」,但,误传却是「向下轻压着」,这,不是背道而驰,是甚么?难怪武林会有一句:「学打三年,不如真传一言。」的慨叹留传下来!不晓得顶着碗炼太极拳套之人,有没有注意到: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拳论」中的「虚灵顶劲」四个字?「顶劲」,必须在「虚灵」的状况下才行啊!怎么变成以「实物」呢?这,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愿读者会留心这一点。因为,头上顶着碗打太极拳套,则不仅炼不成太极拳而已,且有朝一日,又必定会患上高血压症的。至于第三项的「收尾闾」,则打太极拳套时,要保持:其人从侧面看,他的脊椎骨下端,仿佛顺着其臀部外缘,画一条弧线地延伸到其前脚大腿下缘般。于是,与「收尾闾」背道而驰的,即是「翘屁股」啦!此亦太极拳的禁忌。而第四项的「双脚不双重」,则由王宗岳第一代嫡传嗣其「拳论」中的「双重则滞」句可知,炼太极拳而患上双脚双重大病,则即使其人炼一辈子的太极拳,却也无法沉消其拙力,以臻于松沉之境的。此乃双脚一双重,其全身,就「滞」所致。「滞」,即是:这里挂着,那里挂着;这里难运转,那里难运转之意。这种身体状况,不就是未消拙力其状况?正是!所以,「双脚双重」,乃炼太极拳之人的大忌!而「不双重」,即是:身体的重量,不均分给左右双脚承受,要尽量使其承受于一脚。这个时候,倘站的是开展步,则必须注意到:前脚膝盖,不要超前过其大拇趾与第二趾口缘此事,而其双脚板横宽,又必为肩幅宽。这「双脚不双重」要诀,可说凡炼太极拳之人,都晓得,但却不仅是在炼当今的定步推手时,很少人留意它罢了,连在打拳套时,却也没几人留意它!为甚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其原因,则不是如上述其并非真的要炼成太极拳,就是在「怕吃亏」。此乃由于:一个人很留意「双脚不双重」地打太极拳套,则其腿,就很会酸痛的缘故。但他却不知:打太极拳套,而腿会酸痛,即是拙力在往下沉消之候!这是喜讯,他,怎么会觉得是一件苦事了呢?请读者牢记:双脚双重而不为病的,仅「起势」、「十字手」与合势」三式罢了。  除上举四项外,打太极拳套,尚须做到下列诸项:  ⑴美人手即坐腕。  ⑵沉肘。  ⑶垂肩。  ⑷含胸。  ⑸正向前之手,其肘不超前过开展步前脚膝前缘。  ⑹握拳,则大姆指在外,而余留握一指空隙,且仍须坐腕。  ⑺开展步之前脚尖,必向正前方,而前脚板与后脚板所成角度,必大于四十五度。  ⑻起势步、开展步与倒撵猴步之双脚板横宽,必同其人肩幅宽。  ⑼开展步其双脚板之前后距离,必大于左右距离。  ⑽起势步、倒撵猴步与云手步之双脚板,必依脚板中线而平行。  ⑾提合步即提手步、手挥琵琶步之前脚板,必位于倘直收回,则必能适触后脚板跟内缘处。上列前四项,乃依序而相成者,即:腕坐,则肘沉;肘沉,则肩垂;肩垂,则胸含。而这,且都要能自然而然地做出,不能都须留意才做得出。而第一项与第六项中的坐腕,即为侧看掌背或拳背外缘,则必和小臂外缘成一直线之谓。且双脚板的横宽,必以其齐而平行后的纵中线为准。  一般炼太极拳之人,很在意的「气沉丹田」,乃打太极拳套时,能切实地做到上列要诀,就必会自然来的结果。因此,肇祺才没把它列出。很多炼太极拳之人,就是由于胡乱地做甚么「气沉丹田」,以至不仅松沉不了其肌肉与筋络而已,有的,且反而炼出了毛病,甚至着了魔!所以,请读者铭记:「气沉丹田」,乃是炼正确了太极拳套,自然而然地得到的结果,它,并非于炼太极拳套时,要如何地去使「气沉丹田」。功夫这个东西,绝对不能胡乱炼,倘胡乱炼,则那只在伤其本人的身体、毁其本人的人生罢了。牢记!  「腰为轴来学吃亏」,它,虽仅七个字,但,却已指明了:如何走正太极拳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所认识的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