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人往事:杠杆一加,钞票到家!

2018年9月6日,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在京召开。

这次会议的阵容空前强大,以央妈为首,率领工、农、中、建四大护法,外加交、邮、招、浦、华等各路好手齐聚一堂,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彼时的易主席还没有被网友玩坏,坐在“宇宙行”董事长位置上的他意气风发的说:“银行的创新服务理念还不太适应小微(企业)的需求。(工行)不良贷款率,小微企业是百分之五点几,所以对基层来说,确实会有恐贷和拒贷。”

易董事长当时是很实事求是的,大家都有难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多年以后,马云在参加一个活动时回忆,自己当年和十八罗汉凑了50万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

但是当时图样图森破的他,本以为能够在十个月内拿到融资,但实际上钱到第八个月就花完了。无奈,他只能四处借钱。

每次回来,他都要跟自己的伙伴说:我今天又拒绝了一家VC。当时是1999年,微信、头条、知乎还没被发明出来,要不然马爸爸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早都把自己给弄黄摊儿了。

不过据说,多年之后有记忆力惊人的小伙伴数了数,这话马云说过37次!

马爸爸说阿里巴巴招人不要清华北大的,脑子太好的都不适合这里。马爸爸这话坚持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看来是尝到过甜头。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连被王首富称赞过口才好的马爸爸都为此被拒绝37次。广大的中小企业主们的日子可见有多难过。

可是面对汹涌而来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路高手接连出招。但无数的中小企业还是在寒冬中一个个倒下。易纲行长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只能通过“多方抬”的方式解决。

易行长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小微企业主们说我们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1991年,一本名为《贼巢》的书荣获普利策新闻奖,书中描述了华尔街的银行家如何利用内幕消息进行非法操作,投资垃圾债券从而获利的故事。

书中的原型之一,就是成功在华尔街掀起投资“垃圾债券”热潮的麦克尔·米尔肯。

垃圾债券是资信级别在标准普尔公司BB级或穆迪公司Ba级以下的公司发行的债券。由于这些公司评级风险较高,因此,垃圾债券利息也高于其他同类债券产品。

简单说,这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债券品类。

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美国各公司发行垃圾债券1700多亿美元,其中被称作“垃圾债券之王”的德崇证券公司就发行了800亿美元,占47%。10年间,米尔肯将德崇证券从一个二流券商变为世界顶级投行。

垃圾债券的发明者并不是迈克尔·米尔肯,但是,把垃圾债券玩到如此境界,以至于掀起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并购狂潮的,只有迈克尔·米尔肯一人。

回顾美国金融史,迈克尔·米尔肯是可以与JP·摩根相提并论的人物,他改变了美国证券金融业的发展史。垃圾债券也为接下来的全美并购狂潮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1988年,在经历了87股灾之后,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了40美元。这家新生的公司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雷诺烟草和纳贝斯克食品公司。

彼时的美国企业界,流行的集团合并比比皆是,虽然这些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而且业务也并没有什么相关性。

但是在多元化经营分担风险及可预见的高额股票收益面前,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能在80年代的并购热潮中分得一杯羹。

但这也为当时美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埋下了伏笔。

1976年,华尔街成立了以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三人名字为首的KKR投资公司。起初KKR在华尔街并不起眼,不少人听到它的名字还以为是一家熟食店。毕竟这样规模的公司在华尔街能找到上百家。

但是,当把杠杆收购(LBO)与KKR联系到一起时,一个关于华尔街之狼的故事就有了足够的养料。

克拉维斯与科尔伯格的相识发生在华尔街著名的投行贝尔斯登,克拉维斯大学毕业后,在他的表哥罗伯茨的邀请下,来到了贝尔斯登工作。在这里,他邂逅了日后的事业导师—科尔伯格。

贝尔斯登为了创收,让科尔伯格率领团队搞起了新业务。他们为年迈的家族企业创始人,提供可以避税套现但同时管理公司的途径。

结合当时的法律规定,杠杆收购(LBO)成为了最佳选择。

随后,克拉维斯和他的伙伴们拉了一帮投资者成立了壳公司,然后用银行贷款买下一家家族企业,并给予创始人一定的股权和公司实际管理权。随后,克拉维斯又通过收购上下游公司将业务整合,改善了公司的营收状况。最后,当克拉维斯将公司出售时,股价已经涨了7倍多。

之后,便是模式的复制。但是,克拉维斯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在1986年,已经出走贝尔斯登的克拉维斯创办了KKR,他将目光瞄准雷诺—纳贝斯克公司。

敏锐的华尔街金融人士已经闻到了硝烟的味道。

很快地,克拉维斯向雷诺—纳贝斯克公司CEO约翰逊发出了收购邀请,但是约翰逊随意地拒绝了。但之后发生的一幕却让克拉维斯立马炸锅了。

1988年,在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二之后,雷诺—纳贝斯克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了40美元左右。而公司的新产品也在面世后恶评如潮,公司CEO约翰逊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

深感自己即将成为秋后蚂蚱的约翰逊琢磨,怎么着也得扑腾一下,要不然也对不起每天楼下吃得三明治啊。于是,约翰逊抖擞精神,决定来次绝地反击。

在公司原本的一次新品介绍会上,约翰逊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酝酿已久的计划:实施MBO(管理层股权回购)。并期望以闪电收购的方式完成。

这边约翰逊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那边董事会的高层也不是傻瓜,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顺水推舟地将收购消息泄露给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他们希望借此吸引出更多的买家,抬高雷诺—纳贝斯克的身价。

“这不仅仅是公司的问题,这还事关信誉。不管怎么样,这事我们也要加入。”这是怒气冲冲的克拉维斯在知晓约翰逊剽窃了自己两年前的收购方案,并且撇下KKR,展开MBO后的瞬间反应。

一向高傲的克拉维斯被华尔街成为“并购王子”,他无法容忍约翰逊自作聪明的行为。他发誓要给约翰逊点颜色瞧瞧。接着KKR主导的敌意收购正式开始。

在雷诺—纳贝斯克的董事会泄密后,KKR在第一时间准备了一份每股94美元的报价递给了董事会。

本想以闪电收购方式速战速决的约翰逊不得不“跟庄”,将报价由原先的每股75美元提高到每股100美元。按照规则,以约翰逊为代表的管理层基本宣告拿下胜利。

可这个时候,搅屎棍出现了。

另一家投行—第一波士顿向雷诺—纳贝斯克董事会声明,只要给自己的团队一些准备,他们就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的政策提供每股118美元的报价。

面对巨大的利益,董事会自然是选择欣然接受。于是宣布中场休息,稍后开始竞标的下半场。

由于第一波士顿的出现,KKR得以再有一轮参与竞标的机会。但由于KKR的敌意收购缺少必要的情报支持,对于下一轮报价,团队始终持谨慎态度。

正当团队深感困惑之时,山重水复疑无路,转机出现了。

由于以约翰逊为代表的管理层打算在收购成功后将公司卖掉,而团队中出现了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约翰逊团队中有一人跳反了。他向克拉维斯提供了雷诺—纳贝斯克大量的数据。

至此,拿到底牌的克拉维斯立马开展了一场不亚于掩护诺曼底登陆的“卫士计划”,他立马宣布公司休假,全员去开派对,让约翰逊误以为KKR已经退出了竞争。

而另一头,第一波士顿由于无法在交易截止日完成交割,因此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此时的约翰逊心情大好,他以为雷诺—纳贝斯克现在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竞标当日,约翰逊来到公司,他展示出一幅志在必得的样子。在现场,他象征性地将报价提升了一美元。正当他准备开香槟庆祝时,KKR突然出现,克拉维斯给出了每股106美元的报价。

最终,雷诺—纳贝斯克落入KKR之手,同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宣告诞生,最后的成交金额是令人咂舌的250亿美元。

KKR的传奇往事激励着不少金融巨头,他们期待着运用资本的杠杆,去跟巨大体量的实业巨头掰手腕。

杠杠收购,既是资本战,也是舆论战,更是心理战。

联想到国内前些年的“BW之争”,声势烜赫的姚老板终究还是没能得手,当时不少网友甚至表示王老板抢了年轻人的女朋友,就别怪年轻人抢他的公司了。

但那场战争中,起了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就看各位见仁见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野蛮人往事:杠杆一加,钞票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