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深圳 - 大汉海昏侯,礼乐车马和金币,今天这篇文章,有点不一样

其实海昏侯墓的文物单从文物本身的独特性来讲,比起大型博物馆的藏品还是稍逊一筹。如果只从功能性上来介绍说这个是鼎是装肉,那个盉是装水的,有些无聊。毕竟这不是一个综合性展览,海昏侯墓,无论出土了什么,重点都应该是海昏侯。他为帝为王为囚为侯的经历,在文物上恰好也体现了古代最大的特点,等级。


思索再三,这一篇我从三个大的方面来介绍海昏侯墓的文物,分别是编钟,车马饰和酎金。分别对应礼乐制度,车马对我们当前文化的影响以及金饼对于刘贺的意义。以一件大的文物,顺带介绍与之相关的几件小文物。



1.铜扭钟


礼乐的乐到底是什么?我们的音乐是怎么发展的?中国人真的不擅长音律吗?





数量的变化


礼乐制度在商朝已经具备,只是并不完善,比如介绍作册般鼋时说过的射礼。乐也一样在商朝就存在,当时甬钟还没出现,主要使用编铙和石磬,一般三个为一列,铙和钟最大的区别为铙的把手向下插在木架上,钟则是甬朝上悬挂在木架上。


象纹铙 商代 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西周,因为“周公六年制礼乐”,大规模的编钟开始出现。铙掉了个个变成了钟,比如甬钟,镈钟,扭钟等。正如交响乐不会只有钢琴或者小提琴,编钟也不再简单的只有一两种乐器。


西周早期无论甬钟还是镈钟一般都是3到4个为一列,西周中晚期开始,甬钟和扭钟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为8个,镈钟4个。春秋早期开始,扭钟数量变为9个。


晋侯苏钟 西周 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介绍过的晋侯苏钟(14+2个),以及现在还在南山博物馆展出的虢季墓编钟(8个)等,都是典型的西周甬钟代表,以8的倍数出现。到了春秋中晚期,随着“礼崩乐坏”,甬钟,镈钟,扭钟数量都开始没准了,9个,10个,11个,13个,14个的序列层出不穷。战国晚期,扭钟数量稳定在14个,西汉也继承了战国晚期的制度。


虢季墓编钟 西周 河南博物院藏


音阶的发展


我们介绍贾湖骨笛说过早在87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从6音阶往7音阶发展。但是直到西周时期,编钟的正鼓音(敲击腹部的声音)只有宫(do),角(jue2,mi),羽(la)三音,加上侧鼓音形成“宫(do)角(mi)徵(so)羽(la)”四音阶。西周末到春秋初期发展为完整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今天就是do,re,mi,so,la。


到了春秋中期,在五音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侧鼓音会变成六至七声音阶。


进入战国,编钟的发展达到顶峰,以曾侯乙为代表的编钟已经可以通过一钟双音,构建四个三音组的12音区域。


曾侯乙编钟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百度数字博物馆


接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音乐从3音,4音,逐步发展到5音和7音(这里指的都是正音),再发展到含半音在内的一共12音。


有的音没法直接发出来的,就同时敲击两个钟产生。


铜鎏金龙纹钟虡套头    钟虡就是挂编钟的钟架,架子的横梁为笋,立柱为虡。这个套头另一侧是空心的,刚好套进钟架的一侧。


历史,又是一个循环。


商代编铙只有一个正音,不调音,内部也没有音梁构造。调音是指通过敲砸改变钟体的厚度或磨掉钟的一部分来得到想要的声音。音梁构造,你见过吉他内部吗?腔体内有木条,对声音的产生起到影响。


战国中晚期。编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可能失去了实际作用,大多数就是作为明器制作,有的甚至没有调音。刘贺墓内的这套铜纽钟,内腔四侧鼓部采用楔形音梁结构,并且用窄口平头凿调音,留下密集的刻凿痕迹。


战国原始瓷甬钟 战国 浙江省博物馆藏


虽然没有见诸史书,但已经发现的包括海昏侯墓在内的四座西汉诸侯王墓(山东,江苏,广东和江西)内的编钟,特征都统一:一组扭钟14件(继承战国晚期),甬钟5件(刘贺墓是2套甬钟10件)。


这从南到北4个省的西汉早期编钟从编列,形制,纹饰和调音手法等证据表明西汉政府在全国范围推行恢复礼乐制度。


鼎簋制度与乐悬制度


《周礼》记载了不同阶层的人摆放编钟的规定:天子可以摆4面(宫悬),诸侯摆3面(轩悬),卿大夫2面(判悬),士只有1面(特悬)。这和当时的鼎簋制度正好呼应。


鎏金铜钉 用来把扭钟钉在钟架上


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组14件的扭钟,2组10件的甬钟,以及首次发现的铁质编磬。刚好是三面摆放。刘贺作为诸侯,又是皇帝的叔叔(虽然他俩同岁),用三面的轩悬很符合他的身份。


早期的编钟,以甬钟或者镈为主,后来随着音律的健全,甬钟则逐渐下放到中,底音。这样就形成了扭钟,甬钟负责中高音,镈负责中低音的高中低音的组合。镈后来逐渐被长枚甬钟所取代。


铜鎏金驼形钟虡构件 


雅乐与俗乐


编钟是金石之乐,属于雅乐,主要用于祭祀等正式活动。《诗经》中“风·雅·颂”的雅和颂都是雅乐,即使“风”绝大多数也是雅乐。孔子说的“三月不知肉味”正是评价“风”中的《大韶》。在当时只有郑国和卫国的音乐都不怎么受待见,被称为“乱世之音”。


《论语》和《孟子》都记载魏文侯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在商周秦汉时期时,只有雅乐,俗乐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的,不被普遍接受的异类。有点像对于主旋律的革命歌曲,样板戏而言,流行歌曲在改革开放初期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概念。


到了隋朝,音乐被正式划分为雅乐和俗乐,雅乐是郊庙祭祀之乐,俗乐被称为燕乐——宴会之乐,丝竹之乐。相对于金石,所有竹子做的,有琴弦的,都是俗乐乐器。


刘贺墓内的这14个扭钟。前十三个外部鎏金,内部有标号“贰”到“十四”的铭文,说明最大的一个下葬前就丢了,在最后加了一个最小的凑够14个,凑数的那个没有鎏金和铭文。


铜纽钟 对比上面西周时期的甬钟,区别明显


汉代编钟的形状虽为合瓦,但相比先秦的编钟,中腰微微弧突,腔体矮胖,浑圆,钟体用方块形几何纹装饰。铭文不在正中间,而是在内部或者边缘。枚上有螺旋纹或者圆环纹等纹饰。


铜甬钟


另外两组甬钟有两种纹饰,可能是凑到一起的。前五个网格纹,后五个蟠虺纹。甬上的斡也不是常见的全封闭圆环,而是敞口的半圆环,铭文在左上方。





2.车马器


管辖,辐射,轮毂,牵引,平衡,扼守,节约,比较,睥睨,金銮殿,甚至苏轼,苏辙的名字。都和过去的马车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


出行是无论什么时代都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今天豪车是体面的象征一样,古代的马车之豪华,秒杀我们今天的汽车。古代马车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绝大多数的展览就算不放一辆马车,也会放一些车马器。只是因为我们对马车并不了解,车饰单独陈列往往因为尺寸不大,名字千奇百怪,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我利用展览中的马车图版,做了标记,请按照上面标的数字,一个个跟我来看,每一个都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关系。



    车轮的中间有一个让车轴穿过的洞。这个洞叫“毂”,也就是今天我们汽车的轮毂


    套在车轴从轮毂处穿出来的部分的金属件叫軎(wei4)。



    毂外面包的一圈金属套,叫輨(guan3)


    今天我们有螺丝把轮毂固定在车轴上,过去要在车軎的部分打个口,塞一个楔子进去别让车轮和车轴脱落。这个楔子叫辖。有了輨辖(管辖),行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社会安定才有了基础。


    以前没有橡胶,车轮的外圈是木制的,这个外圈叫牙


    这个都懂了,现在轮毂最大的卖点就是各种不同造型的辐条。过去从毂到牙之间的辐条一般是32根。从中心向外辐射而去。


安车复原图   图片来自山西临汾曲村晋国博物馆


    最早的马车都是站着驾驶的,所以如果在人前面没东西挡着,一点颠簸人就飞出去了。轼的作用就是让人有个格挡并且借力的地方。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给两个同样是唐宋八大家的儿子苏轼和苏辙(这都是什么神仙家庭)起名字可谓用心良苦。车轼虽然看上去不像车轮等东西不可或缺,但真没有了,终究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车轮会留下车辙,后来的车也会沿着前面的车辙走,虽然夸这是一辆好车的时候不会有人想起车辙,但是车翻人亡的时候也一样不会有人把责任归咎于车辙(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车同轨的秦始皇)。苏洵的意思是让二人要堪大用但低调,大概就是现在说的螺丝钉精神。


    舆是车厢。古代的车厢有很多不同的形制,后面会介绍。这里请记住前高后底的车厢叫,前低后高的车厢叫轾(zhi4)。


輈(辕)    輈是链接马匹和车厢的木头,相当于今天汽车的传动轴。輈也叫辕,秦汉以前的马车都是一根辕,汉代逐渐被双辕车所代替。车厢加传动轴,叫轩辕


辕饰 套在辕的头上,上面两个洞插车衡


        传说黄帝发明了马车,所以用他的氏轩辕命名马车的两个重要部件,中国目前最早发现的马车只到商代。但商代的马车已经很成熟,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只是目前还没有实物出土。


        香港的大英博物馆《百物看世界》展览中有一个著名的展品,苏美尔人的乌尔军旗,其中一面就有世界上目前最早的马车形象,四匹马,前高后低的车厢,正是轩辕。其年代大概是距今4500-4700年,现在推测黄帝的生活年代正好也是4500-4700年前,尽管我们没有实物出土,但这种传说不会是空穴来风,说明在当时东亚和中亚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交流。


乌尔军旗 美索不达米亚 大英博物馆藏 目前在香港展出


    辕把马和车厢前后连接,衡和轭则把马左右连接,不管是双马,四马还是六马。有衡在,就可以让马不会各自乱跑,把车拉散架。起到平衡的作用。


铜错金动物纹衡末饰



    衡下车轭,牢牢地扼守着马背,把马固定好。


铜鎏金轭饰


    衡上有显示尊贵地位的銮铃。天子之乘有八銮,所以天子坐的车叫銮驾,天子平常办公的地方叫金銮殿


銮铃 河南博物院藏 现在南山博物馆展出


    我们常说驷马难追,拉车的四匹马中间两匹拉着车辕的叫服马,外侧两匹叫骖马,骖马各有一根靷绳牵引着车厢保持车厢的稳定和安全。


这个角度的复原图可以看见骖马各有一根绳子牵引着战车 图片来自山西临汾曲村晋国博物馆


    初中都学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大概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鲜卑女子,她不姓花,花姓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的艺术加工。


        西魏时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平时种地,战时打仗。但是打仗的时候装备得自己买。这才有上面的这东南西北市到处转悠。


        辔头是两样东西。辔是控制马的缰绳,头是罩在马头上的笼头。有了这两样东西,马才能够被控制。上一篇说过孔子把辔与衔看做礼与德,把用辔控制马比喻称用礼教化人民。



    俗称马嚼子,马嘴里有衔,就没办法分身吃东西,也能够被控制,有点像今天汽车的方向机。不信你把手勾着自己的嘴往一边拉一下试试。




    马衔两边各有两个圆环,镳从马衔两侧的圆环插进去,镳上下各有两个孔,一个连着辔,另一个连着马笼头,于是马衔,马镳,辔带,笼头就完整的连成了一个系统。




节约    马笼头横向和纵向的布带相交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两条带子就可能错位或者脱落,这个起到固定作用的装置叫做节约。节约不可能做的很大,用料很少,逐渐发展为我们今天要节省的意思,而不能反过来用今人的思想认为叫节约是为了省材料。


节约


        秦以前的节约样式很简单,因为商周马车主要用于战争。随着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笨重的战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汉代,随着马车越来越日常化,贵族化,节约的形式也开始多种多样起来。



    最早的车厢就像一个篮子,尘土泥啥的都会溅进来,随着马车用途发生改变,样式也逐渐发展成了有木板的车厢,木板顶端的把手或者是封边的木条称为较。官职越高的人车厢木板越高,木板上的较也就越高。当两个人相遇的时候,可以比较一下看看谁的官职更高。



䡟輗(pi4ni2)    相传黄帝逐鹿之战大战蚩尤,头顶时常有五色祥云和金枝玉叶。于是就在车上做了华丽的伞盖,叫做华盖。周武王伐商时,大风吹断了周武王的华盖,姜子牙做了个曲柄的伞盖,叫曲盖。到了汉代,大概因为伞柄上的错金银管套叫䡟輗而出现了䡟輗盖。秦汉以前马车不是一般人能坐的,更只有帝王诸侯或者功臣才能使用䡟輗盖。所以这样地位特殊的人,才有了睥睨天下的底气。




马车的种类


在马车实用化以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种类。最大的两类分为立车和安车。立车站着,安车坐着。安车根据用途等级又分为轺车,轓车,轩车,辎车,輧车,輂车等等。


轺车(yao2)        四面敞露,汉代最常见,在车队里一般都靠前,一是因为车厢小,轻便,二是视野好,方便侦查异常。




幡车        在轺车的基础上,多了两个卷耳,起到了挡泥板的作用。汉代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两侧耳朵都染成红色。六百到一千石的官员,不好意思只能把左边染成红色。



轩车        当人们有了更多隐私的需要时,左右两边的轓发展成了两堵墙,阻挡住路人八卦的眼神。



辎车        有半封闭,就有全封闭的车,这种车顶盖圆形隆起,有车窗,有的后面有车门。一般是女子乘坐。刘贺在路上就抢了女人在这种车厘做不可描述之事。最出名的就是秦陵博物院的二号铜车马。


刘贺在被霍光召唤去长安的路上曾经让人抢了一个女人在衣车里做不可描述的事情。衣车就是辎车,不封闭那不就都被看见了。



还有一种和辎车类似的輧(ping2)车,区别是辎车四面封闭,輧车只封三面。


輂(ju2)车        各种电视剧里都能看见,只要跑路,坐的基本都是輂车。一般也是女子乘坐。



汉代的壁画中如果有车队的场景,一般是轺车最前,轩车和辎车在中间,輂车在最后。前面先导车瞭望侦查,重要的人坐中间。女子或者丫鬟坐在最后面的輂车。



3.酎(zhou4)金


刘贺固然富有,但更多的,是有钱不让花和没处花的痛苦。


刘贺有很多金子不假,这不代表我们看刘贺的时候只看金子。还要看到他的背景和意义。


汉代有一种从3,4月一直到8月份需要反复酿造的美酒名为酎酒。汉文帝登基以后,下令在每年的八月祭祀高庙。各诸侯王都要助祭黄金,这种助祭的金子叫做酎金,比例按每千口4两计算。


海昏侯食邑4000户,一户5口人,总共要助祭80两。汉代一斤=16两,就是理论上如果刘贺有资格助祭的话,每年需要上交5块酎金。每块金饼大概250克,称为一金,也为一斤。


当然一斤的这个概念不是汉代才有,最早的楚国货币“郢爰(ying3yuan2)”就把方寸的黄金称为一金(斤),以前所说的百金,千金大概就是一整块的郢爰金版。


楚国郢爰金版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祭祀对象是开国皇帝刘邦,当然对黄金的要求很高。如果献祭的黄金成色不足,则“王削县,侯免国。”不过在当时并没有认真执行这条规定,可能当时诸侯都还比较听话,不糊弄事。


周朝实行分封制,从西周中后期开始一直到秦扫六合,这长达6,7百年的混乱都是因为分封制造成的各自割据。秦始皇看到了这点,所以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很可惜,秦始皇万世子孙的梦只传到第二代就碎了。


西汉正式建立时,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7个异姓王。人家跟着你打天下,总不能让人家白干。国家初建,稳定第一。收拾人怎么也得等到第二年。刘邦认为秦二世而亡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自家血脉作为屏障。所以第二年开始逐步清除完异姓王后,又大封同姓王。刘邦死时,诸侯王一共有10个,国家直辖的郡只有15个。



当时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不但一个国能有几个郡的地盘,并且能够自己设置官吏,有自己的年号,有自己的税收。这本质上和周朝的分封制没有太大区别。


刘邦当初忽略了一个问题——就算是儿子,为了权利和欲望也可能自相残杀,更别说几代之后。血缘越稀释,这种牢靠性越差。所以汉文帝上台后,开始想办法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文帝还比较温和,采取贾谊“以亲制疏,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方针分封,拆分诸侯国。


到了汉景帝。由于采用晁错过于激进的削藩政策,导致了七国之乱,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清君侧”的旗号。好在景帝亲弟弟梁王刘武的拼死抵抗拖住了吴楚联军的脚步,周亚夫迂回到后方击溃了吴楚联军平定叛乱。从此规定一国只有一郡,官员由中央委派,郡和国平级。郡国并行制才算正式确立。


汉武帝一朝,削藩之事仍旧不能停。瓦解敌人的第一步必为分化敌人。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原先诸侯都是长子继承,现在改成长子,次子,三子都能继承。老大不开心,但是老二,老三开心啊。所以一个大的国家就开开心心的分成了三个小的国家,这些小国家大多属于列侯,归郡管理。这样诸侯王的势力就一而再的被瓦解。



以亲制疏永远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亲随着时间一定会变疏。你封再多诸侯国,他也还是要占据这么多地方,无事则罢,有事时候不跟你一条心背后还捅你一刀你说怎么办?


十多年后,元鼎五年(前112年),广州的南越国丞相吕嘉反叛,杀掉了第四代南越王赵兴(广州南越王墓赵昩的孙子),拥立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并且用计干掉了汉武帝派来的2000人部队。


武帝听后大怒,让各诸侯王共同出兵讨伐。结果跳出来响应的只有齐国的丞相卜式。注意是齐国的丞相而不是齐王。小弟都跳出来了当领导的不出声。武帝很生气,灭了南越国(捷报传来的时候武帝正在出游,收到消息的地方改名为闻喜,收到吕嘉头颅的地方改名为获嘉。想不到现在的山西运城闻喜县和河南新乡获嘉县竟然跟遥远的广州有关系吧?)回过头来就收拾这帮诸侯。




汉武帝以他们所献酎金成色分量不足为由。一共削掉侯爵(西汉有各种侯)106人。我大概查了一下,其中我能认识的就有卫绾,卫青,周亚夫,公孙贺,韩王信,中山靖王刘胜,陈平的后人。其中有些人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被二次封侯。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春,汉武帝下诏:“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niǎo,音鸟)蹄以协瑞焉。”


指的是在陇山发现白麟(可能是白鹿),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发现天马(可能是汗血宝马),在泰山发现黄金。



其中这句宜改故名,应该是把皇家铸造的金币从定量的名称比如一金(斤)直接改成麟趾和褭蹄。现在的考古发掘在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的墓中只发现了金饼。而在刘贺和中山怀王刘修这两个死于汉宣帝时期的诸侯王墓中都发现了马蹄金(即褭蹄金),说明当时马蹄金应该是中央铸造后赏赐给各诸侯王的。


马蹄金有大小之分,大马蹄金重量基本都在250-260克左右,和圆饼金基本一致,所以可能确实是替换掉了圆饼金的地位。小马蹄金大概40克,有些马蹄金上镶嵌琉璃。内部中空有四个爪。


麟趾金经常见于史书,在刘贺墓中首次发现实物。重量60克。


这批马蹄金和麟趾金边缘用花式掐丝镶嵌技术镶嵌花纹:水波纹,麦穗纹,花环纹等。先将黄金抽制成金丝,再用穿丝、搓丝、累丝、填丝等工艺编制、焊接而成。在这批马蹄金和麟趾金上,集中了黄金提炼、钣金、压模、錾刻、抛光、掐丝、焊接等多种工艺。如此复杂的工艺,只可能出自皇家的工匠之手。



刘贺墓中一共出土了48枚马蹄金,25枚麟趾金和385枚金饼。


这些金饼包括了刘髆和刘贺两任昌邑王的存货,刘贺当海昏侯后也认真准备了有海昏侯款的金饼。可惜在封刘贺为海昏侯的同时,侍中卫尉金安上(金日磾的侄子)上书汉宣帝:“贺嚚(yin2,愚蠢而顽固)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连助祭的资格都不给刘贺。


酎金制度设立的原因之一是要控制诸侯王手里的黄金数量。从诸侯王手里收来的金饼,通过制作成马蹄金,麟趾金等形象再赏赐给对方。皇帝御赐的东西是荣宠,应该是不能使用的。所以能花的金子交上去,换成不能花的金子还回来。身边又到处都是眼线,刘贺死后两个儿子也相继死了,然后国除。人活着,钱不让花。人死了,没人能继承,只能跟着一起下葬。


一直到汉朝末期,豫章郡的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才2.12人,就算有钱,又能到哪去花?这也是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的原因,人都没有,你能翻天?



刘贺富裕吗?作为列侯,他当然富。但这些超过80公斤的金子,不是刘贺可支配的财富,是他身上的枷锁。


不要认为刘贺是一个昏庸的暴发户。上天看似对他不薄,给了他侯爵,王爵,帝位,倾国倾城的奶奶,千古一帝的爷爷,花不完的黄金。所有的这些,都不曾真正属于他。


这个能在朝堂上用圣人言独自面对虎狼的少年,在软禁10年能用机智和隐忍躲避灾祸并时刻用儒家思想警醒自己和培养女儿,在提及当年时感叹追忆的不是权力而是那些伴随自己长大的臣属。这样的刘贺,是有温度,有缺点,但真实的。



他的路,走的比谁都艰难。他的童年也许有一个孩子该有的快乐。但他的成年却也经历了别人不敢想象的跌宕起伏。刘贺并不算长的一生,为王为帝为民为囚再为侯,电视剧这么写都让人觉得夸张。


他的身后为何又要背负2000多年的误解呢?凭什么他就被扣上昏庸和除了钱啥都没有的帽子呢?


这对他不公平。


我衷心的希望,当各位去看或者二刷三刷海昏侯展览的时候。往深了想一想。如果刘贺有的只有金子,那展览为什么不只运金子来看看就算呢?为什么海昏侯墓的发掘是建国以来继长沙马王堆,广州南越王墓之后,时隔30多年国家文物局第三次调集全国专家重点发掘的墓葬呢?


绝不仅仅是因为有钱。





海昏侯的文章因为信息量太大,我自己也琐事缠身,所以进展缓慢,其实到现在也不敢说写的很到位,只是触及到皮毛,其中肯定还有很多讹误,大家看看就算。也不用太当真。


下一期,我们说说神秘的西夏。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宝在深圳 - 大汉海昏侯,礼乐车马和金币,今天这篇文章,有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