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悲怆

看完《中国制造》,再看《嗨,大学》,两部具有强烈对比的纪录片,深感在当下,劳动者依然处在鄙视链的末端,而这种鄙视,不仅仅存在于民间,就连主流媒体,都不能保持中立,更是带起节奏。我有一种揣测,是不是因为他们不是消费的主体,所以,媒体也苟合资本,去讨好那些能带动高端消费,带来经济效益的群体。

媒体从来不是大众的媒体,它极具导向性,它更像是服务有某种阶层的一种工具,而作为穷人,缺的就是发声渠道,他们的声音,永远消失在远方。

《中国制造》聚焦于服装行业,是极低端且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对象便是那些早年辍学的孩子。这些懵懂的孩子对社会的所有憧憬,早就在一天十七八个小时,常年无休的高强度工作中破灭,他们的人生,无人指点,无法破局,像一台机器,只负责连轴转,无人过问冷暖。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只能拿到最低的报酬,受到最无人性的指责和辱骂。而那些掌握发声渠道和话语的人,居然站在高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思进取,不值得同情。试想想,一个人,连睡眠时间都被无情剥夺,压缩到极致,并在狭小的空间里瑟缩生存,只剩下生存权的时候,留给他们的努力空间还有吗?这些话语权掌控者只会发出“何不食肉糜”式的言论。从未见发声者为他们的生活作出有效的建议。

我们购买一件衣服并不便宜,但其中只有极为微薄的部分属于劳动报酬,更多的利润被品牌商赚走。是时候,我们要起来抗议品牌商的暴利行为了,我们不必为品牌溢价买单,倒逼品牌方做出改变,提高劳动报酬。

从认知上,我们要认同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劳动者凭借血汗谋生存,于社会发展有利无害,凭什么社会只尊重满嘴仁义道德的读书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应该树立多元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是刻板印象。劳动者作为兢兢业业的一份子,他们值得更多的尊重,而不是承受更犀利的语言,将其推向深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劳动者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