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踢书包记
心心只要见到妈妈,就是一个敞开的话匣子。各种经历、经验、愉快不愉快的想法全部扑过来。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只要妈妈不在场,一见到妈妈,立刻开始同步升级。
一般来讲,她的“诉说金字塔”是这样的。
先是好玩的、客观的事情,这是塔的大数据基座。比如“妈妈,我们拔河比赛了,第一次赢了,第二次输了”,描述发生了什么,不做什么情感评价,就是客观的新闻报道。
金字塔腰部就是各个同学之间的故事,是重点人物报道。比如本周:“妈妈,我们外教和班主任争执了,因为外教多占了时间,班主任讲了讲,后来外教甩门出去啦。”
金字塔顶,要最后才说,通常是最核心的,自己的事情和感受。
“妈妈,NN对我不好,老是踢我的包。”
“为什么?”
“她的‘装死兔’丢了,但是我有一个同样的,所以她觉得是我偷了她的。”
“你偷了吗?”
“当然没有。不是你给我买的小白吗?”心心的“装死兔”名字叫小白。
“那这就是她的事,不是你的事。”
“可是她从那时起就对我不好,老是踢我的包。”
“这得想想办法,一定有办法。再观察一段时间哈。她知道不是你偷的了吗?”
“她知道了,因为我的‘装死兔’洗过了,有个小点,她的没有。但是她就一直对我很凶。”
“她错怪了你,成熟的做法是道歉。我小时候有个这样的朋友,就是错怪我泄露她秘密,可是后来发现是另一个人泄露的,后来反而变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可是,我看不出来她有可能变成我的好朋友。”
“对,妈妈说的是有这个可能。因为误会而敌对的人,有可能在解除误会后变成好朋友。但是,也可能道歉了,还是一般的同学关系。还有可能,就是对方知道自己错了,却没有学会怎样表达歉意。你中奖啦,遇到了最有挑战性的状态,考验你的时候来了呢!”我用兴奋的语气强化问题,把一个讨厌的难题,变为一项冲关挑战,就靠这个语气变化啦。
“对,她一点儿也没道歉。”心心的声音也大起来,没有那么蔫了。
“是,你同学还是小孩子。”
“可是她比我大,她都快九岁了。”
“那和妈妈比也是小孩子。妈妈在跟你谈我的经验。有些小孩子,没有学会道歉,甚至有些大人,即使像妈妈这么大的人,都学不会道歉。做错事情以后,反而继续迁怒别人。这个事情里面,你同学丢了‘装死兔’,所以她很伤心。如果你丢了,你也会伤心,对不对?”
“对。”心心点点头。
“她积极行动,想找到‘装死兔’,而不是丢了就算了,这也很对。”我说。
心心不解地看着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肯定她同学。但我有个思维习惯,无论多么对立,先找到对方行动的内心出发点,找到一点点合理性。这能够极强地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客观心。
“她肯定四处找了,也问人捡到没有,可是没找到。然后她发现你有一只一模一样的,立刻怀疑是你拿了她的。这逻辑也有道理。她可以问你,‘装死兔’是不是你的,可是她直接怀疑你偷了她的。即使有了证据,证明这是你的,而不是她的‘装死兔’,她还继续对你凶,对吗?”我描述事实,让心心知道,我完全知道了这件事情。这是对孩子倾诉焦点的认可和接纳。
“对啊,妈妈,就是这样,对我很凶。”
“所以,这是她的不对了。但我能理解她为什么对你凶。”我说。这是悬念技术。
心心看着我,一双眼睛都是问号。
“因为她转嫁了失望,转嫁了沮丧。她丢失了自己喜欢的小兔子,因为怀疑你偷了,所以把坏情绪扔到你这里了。”
“可是,现在知道不是我啦。”
“可是她怀疑了你,她做错了,这件事情对她来讲,又是一个负面体验,自己又做错了的一种不舒服的体验。”我跟心心说话,多用书面语言,比如“负面”,随后会做口语化解释。这个也是润物细无声,想通过一次次的母女谈话,提升她的中文口语能力呢。
“所以就踢我书包吗?”
“是啊,她自己没有勇气面对错误,不能道歉。这个坏情绪两次加强了,就像扔出来一块石头——对啊,心心,你现在捡起一块石头扔出去,看看。”
心心捡起一块石头扔出去。
“不行,要再扔远点。”我也捡起一块,用力一扔,喊:“不!”可是石头还是远远地落了地。
“你看,心心,刚才妈妈喊‘不’的时候,就是想停下石头。可是石头停下了吗?”
“没有,还是扔出去了。”心心说。
“现在石头停下了吗?”
“停下了。”
“这就是你同学和你的情况,她的坏脾气,就像是朝你扔出来的石头,你喊‘不’,能停住它吗?”
“不能。”
“那石头最后会停住吗?”
“会。”
“让石头飞一会儿,它就会停住。只不过脾气石头飞的时间,可能比真石头更长一点。可能几天,可能几周,可能几个月。”
“那我现在怎么办呢,妈妈?”
“我觉得,你要感谢这个不能控制情绪的同学,至少不要去怨恨她,因为她对我们有贡献,她教会我们一件事情:做错了事情,就要道歉,不要迁怒于人。自己丢了东西,就要忍耐伤心,东西和人都是有缘分的,缘分尽了就失散了,要知道这一点。
“另外,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即使真的是别人拿走了,也要以帮助为主,而不是表达敌意。因为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正是因为做错了事情,才知道有些错误不能再犯。还有,能够忍耐她暂时的冒犯,也能锻炼你的忍辱力呢。明明可以直接反击,却由于不愿意计较而忍辱,节省时间精力的消耗,这可是真正高贵的一种能力呢。还有一个最后的好处,你猜是什么?”我诱导她参与思维过程。
“还有什么好处?”心心想,眼睛看到天上去,“就是我要管理好自己的东西,不丢三落四吗?”
“对,我还真的没想到这个。”不论孩子有什么发现,都要肯定。
“不是你老提醒我不要丢三落四吗,我还丢了一件外衣呢。不过我没有怪别人。”她说。
“是,这很重要,尽量对自己的每一件东西负责,有效管理。另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一项习惯。”我说。
“我想不出来。”心心说。
“你在班级里面,除了这个同学给你带来的困扰,你有开心的事情吗?”
“有很多啊,很多同学都是我的朋友,差不多全班都是我的朋友,特别开心。”她兴冲冲地说。
“很好,就是这样。有一个习惯要记住。关注生活中值得开心的东西,而不去在意不开心的事情,慢慢等不开心的石头停住。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习惯。出现这样的事情,正是帮助你建立这种习惯的。”
“嗯,我就是这样,我也很开心,只是和妈妈说一下。”
“是,应该和妈妈说,这样也能促进妈妈想通道理。还有,她再踢你的包,你可以对她说:你做错了,你这么做不对,可是我不会在意,你随便踢吧。”
“哈哈,反正包又不疼。”她笑了。
“如果包踢坏了,妈妈给你买一个带钢板的包吧。”我一脸坏笑地说。“啊,钢板?什么是钢板?”
“就是特别硬的金属板子,踢一下,脚疼。哈哈,不过没有这样的包啊,妈妈是开玩笑呢。”我哈哈哈大笑,“要不咱们设计一款这样的包卖吧。”
心心乐不可支,决定亲手画图设计呢。
就在这时,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升腾起来。
从小到大,遇到有逻辑没逻辑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作为女儿,心心几乎是把心事全面外挂在妈妈心上的。
那么,对于妈妈的心事,七岁的心心,可以有什么见解呢?
我几乎是兴奋地、时不我待地开始了下面的谈话。
“心心,其实,不光你有困难,妈妈也有。比如最近妈妈就有两个困难。”
“什么困难啊,妈妈?看看我能不能帮你。”果然,她用我对她说话的语气反哺我。
“你知道妈妈写书这件事情啊,都在日程表上拉拉杂杂运行了一年了。稿子早就写完了,可是最后的终稿还没完。”
“是写不出来吗?”
“不是,写完了,可是对结构不满意。”我诚实地说,“就好像房子盖起来了,忽然觉得盖得不好,想调整一下,五间房子,变成三间。这件事,还不如让我重新写呢,我特别懒得干,所以拖了几个月。”
“妈妈,你不能坐到电脑那里就干吗?”她问。
“亲爱的,这个貌似很简单的问题就是,我情愿写东西,也不想打开稿子的文件。太多了。”
“妈妈你是恐惧吗?”她找了个词对应我的情况,和我为她解答的一样。
“对,拖延症是一种不能动手的恐惧,我想是的,有点。”
“妈妈,你就在心里想,把这个恐惧埋到花盆里去。不去管它,要把它在土里埋起来。然后,你就在电脑前坐好,一分钟也别想,立刻打开那个稿子,立刻开始。”
啊,我没想到她真的能给我建议,而且很对。“对,你说得对,我就得这样,把恐惧这破玩意儿埋起来。”
“对啊,你把它埋起来,直接开始。就像我写数学作业一样,把想玩的念头埋起来,坐到桌子前,从第一题开始,就可以啦。别看整张卷子有那么多,就从第一题开始。”她还对我言传身教,搞案例教学。哈哈。
“好的,向你学习。”啊,太有道理了。从小的进展开始,不要被总量吓住。
“还有,妈妈,那个被埋起来的恐惧,在你慢慢工作的时候,也会发芽的。那个芽,就叫希望。”
亲爱的读者们,请容我描述这一瞬间,这句话到我脑子里,简直是锣鼓喧天,钟鼓齐鸣,百枪齐射,烟花漫天……别怪我词不达意,总之,就是美得惊到我了。
“好的,宝贝。”我怔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说话,诚心诚意、毕恭毕敬跟我的小女人说,“好的,我会的,把恐惧种成希望。因为有恐惧,才有希望。”
“妈妈,你说,还有第二个困难?”她一点儿也不享受我的膜拜和战果,立刻切入第二个问题,一副问题解决专家的态度。
“对,妈妈在工作上有一件难以决断之事。”我说。
“那你跟人请教过吗?”她问到点子上。
“请教过,但是有四种建议,其中有两种相反的判断。彼此间争议很大,都不听对方的。我还没有想明白,我要怎样做。”
“妈妈,是四个人给你的建议吗?”心心问我,她用提问来为自己出主意做铺垫,真的好专业。
“对啊。”
“听最聪明的那个人的。”她说。
我呆住,为孩子的简单直接。然而仔细一想,不是吗?就是啊,就是要听最聪明的人的。当然这个最聪明不一定是孩子表面理解的。
“你觉得什么人最聪明?”一念及此,我追问她,想听听她的标准和我有啥不同。
“妈妈,就像三只小猪,建砖房子的人最聪明。我想最聪明的人,就是比别人会做的人。”
一片澄明,这么简单。
我的小导师,才七岁,真的开始反哺妈妈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此刻,我极为清醒,然而又有点儿“暖风熏得游人醉”的醺然。
养育孩子,就是养育自己。自己和自己会形成合力,自己和未来会形成合力,形成共鸣,形成协奏。
就是这样,拖延恐惧症、选择恐惧症都会成为过去。和心心谈话的这个瞬间,我突然对自己未来的行动力,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信心。
这是非常强大的行动力,因为,这里面深深地内嵌了一种能量,就是好好地做给闺女看,做完再给闺女复盘的念头。好大的推力。
我的心都滚烫起来。
写完这些,我觉得还是要再创造性地参与下心心的踢书包事件,以便报答心心对我的指导。
我就发音频给儿子先说了事情的大概,又说:“现在你能不能画一个书包给心心,就说是哥哥给设计的。我想着,这个书包要有一个恐怖的兽头,张着大嘴,有一面布满密密麻麻的针,还有各种黏黏糊糊的东西,踢上去不是被咬,就是被扎、被粘。然后,让心心将这幅画带到学校去,给那个女生看,就说这是哥哥设计的防踢书包,你把我现在这个快踢坏吧,我好去定做这个。”
哈哈,大为紧张的哥哥立刻说:“好,我画,但是要让心心还击,要不然过分忍耐会变得懦弱的。”
后来我把哥哥的设计图给心心,心心喜欢极了,极其欣赏。
哥哥的设计是“互联网+”精神,是引导型的,就是“踢书包的坏蛋”一踢“start”按钮,就会弹出球来,接下去就是行为引导了,就可以去踢球,还会伸出一个“痒痒挠”来。
哇,高下立现啊。
反正,我知道了,提供不同意见给心心,她决策的时候,确实知道,“听最聪明的人的”。如果没有办法辨别谁是最聪明的人,哈哈,那就是一个新问题啦。心心会不会勇敢地吸取所有建议者的有机养料,合成一个新的行动方案,坚定地执行呢?
此事搁置,有待时间分解。
其实呢,画了恶意行为引导书包的儿子,在微信中还跟我说:“妈妈,要是这个女生再踢心心的书包,告诉心心揍丫。”哈哈,儿子的霸气建议,我当然不会告诉心心。
不过,我和儿子的共同特点是不谋求老师干预,我们都是想让心心自己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归根结底是小问题,是人类大丛林生活的一次次小型预演,是好事。
妈妈是水,水有世界上最强的沟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