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

例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

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

“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

例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先生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大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

所以,今天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

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言,最容易使人上当受骗的是言听计从、顺人喜好、唯唯诺诺的人,

这样的人身边越多,其事业失败的机率也越大;而那种脾气不好、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于优秀领导者而言,你身边这样的人越多,事业成功的机率越大。

一个人若能虚心的不断学习,那就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

但许多人并不总是能够虚心学习的。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这种精神非常好,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懂得越来越多,学习的劲头却越来越小了,

尤其是当一个人爬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就象爬山一样,他第一个爬到山顶了,

看看上面没有更高的了,看看下面乌压压的都是人。

他这时候就会有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感觉,觉得已经是“登高山而小天下”了,不用再学了,

相反,别人都要跟他学了。于是,他开始走下坡路了。

俗话说得好:“人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领导者爬到顶峰之后还知道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灵魂深处有着一种渴望日日复新的强大力量,那才是“王”的境界。王看起来是至高无上的,

但他上面还是有人,他上面有“老师”,有供他尊重和学习的人。

一个领导者若是整天叫苦,说自己身边没有人才,

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很是骄傲自大、刚愎用自,就是他并不尊重人才,

没有拿属下当老师的那种胸怀和气度,更没有“用师”的大智慧。

所以真正的人才就不往他那儿跑了。

有句格言说得好:“博学多闻的智者,总是温良谦逊;硕果累累的树枝;永远俯首躬身。”

一般来说,领导者大权在握,在组织内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

他受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就会使他把许多的时间精力分散在诸多人事的周旋、应付上。

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上进行领导、管理、周旋、应付。

久而久之,时间、精力、健康、知识、智慧、思考力……,都会受到亏损而缺乏增长!

对此,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

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将显眼的位置留给下属,将真正贤能之人的位置抬高到自己的上面。

领导人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助于自身的修身养心、学习思索;

有助于他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

有利于加强下属对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向心力……。这样,当他再一次投入到工作时,

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智慧和精力去面对,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决胜千里。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我们只有拥抱智慧,

才能见证“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谛。

令人纳闷的是:今天有几位领导者、企业家做到了“用师者王、用友者霸”呢?

我却浅以为有不少领导者、企业家总是把将相之道反着来用,“用徒者亡”矣。

他们与古之明君贤相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的智慧相比,

真的相差了几百年吗?!或

者说他们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却常常满足于自己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