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中76届高二(3)班那些事之八

      古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世事难料或事物相互转化变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我们3班同学构成的表向,来看人世间的风云变幻和转瞬兴衰的运行轨迹蛮有味道。

      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先说说第一个层面,就是来自省属企业的子弟。改革开放前的工矿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办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商业等,甚至有隶属的民政及公检法机构(如丰城矿务局),也就是平常社会人除工作外所需的配套职能都具备了,以显示它统而全和自我循环的社会属性,可谓油米盐醋、吃喝拉撒及生老病死全包了。当然企业级别越高,实力越強、功能越齐、包函就越多。比如丰城矿务局鼎盛时为正地厅级,国家江南特大统配煤采掘企业,仅学校就从幼儿园直到高中全自办,管辖上塘镇,具有企业与政府的双重职能。那年代的体制就是这样混淆的。更牛掰的是在我国东西北地区,大型林牧业或矿业的主要领导往往双肩挑,既是企业老总,又是属地的书记、市长或副书记,以企控地,政企混合,表明其对属地控导的老大地位。

      当年在丰城县的省属企业除了丰矿及后来的洛矿和丰城煤运公司外,还有送变电、195地质勘探大队(195队)、省二建公司、江化机、赣西供电(局)公司等。这些企业在丰城不仅有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份量和政治对等地位,反映在文体领域也牛逼哄哄。你看他们的文艺宣传队丝毫不弱于地方剧团,舍得资金投入舍得引进人才,灯光音响布景乐器及吹拉弹唱等设备齐全水平一流,编导指挥舞监领队及演职人员专业训练有素。每次排练或演出演湊现代京剧或大型管弦合唱什么的,瞬间给人气势磅礴、文化厚重之感;  再看蓝球队,丰城每年"五·一或十·一"组织的竟赛,前三名全被他们轮流包揽。弄得丰城县直部门企业压力山大,到处寻找蓝球高手,以至有个不成文潜规则,凡球打得特别OK便破格调入或招录,并优先安排学开车当驾驶员,那时可是令人向往的吃香摆谱的好职业。如此仍始终难改被"秒杀"的结局。

      记得,在咱3班属省二建公司的子弟有宋西亮、黄锡忠、张秀江及我初中同学张加明等;  195队的子弟有王萍、翟伟(中途离校)、李颖(毕业前夕随父转业)等;  省送变电公司的子弟有王建辉、李文杰、张铭远及我初中同学张友宝、伍自伟、楊广丰等;  省江化机的子弟有张俊萍及我初中同学是跃芳等。省属企业既是江西的支柱产业又是事关国计民生平稳运行的大动脉,国家宠爱多方关照,计划年代就是托拉斯(垄断)的化名。员工来自四面八方,走南闯北,信息灵敏,特别是技术官僚岗位的管理者学历高、見识广,思维活跃、生活超前。这些企业大多是约五十年代中后期进驻丰城的,对推动牵动促动丰城社会人文进步、生活习俗改善和经济繁荣发展作用巨大、功不可没。

      年幼的我头脑简单认知直观肤浅,只晓得省属企业员工吃住行档次高派头足,优渥的福利待遇真是羡煞人。尤是公知阶层优生优育意识強,又是双职工且子女少,那小日子过得比我们富裕滋润千百倍,故无论是穿戴打扮、言谈举止,高人一筹的优越感自然流露。记得若女人嫁给省属企业工人当老婆,啧啧,那可是让一大家人刮目和赏脸的事呢。哇塞,至今使我难忘怀的是,他们经常有电影看哟! 须知那时文体生活极端匮乏,看场电影是人们特别是小孩子生活中难得的精神大餐。为求购张影票常被挤压挤兑的浑身疼痛、青块紫块不小心还搞的头破血流怪可怜的。再者票价虽一毛钱,囊中羞涩的布衣人家常买谁舍得呀。所以就万分渴望盼着省属企业在厂区操场放映露天电影,只要侦听到消息,立马像过年样兴奋,我们便早早吃罢晚饭或干脆不吃饭,急忙邀伴结伙去抢占位置。有时候实在无法就会悄然蹿到银幕后面,座在砖头上傻呆呆观看反手反脚的影像也是很煞瘾的美味儿。不少电影是反复看、看反复,"高家庄,马家河,高一高一高,实在是高 ! "  (电影地道战)演员们一些个特定动作更是模仿的惟妙惟肖,经典对白台词亦脱口而出倒背如流,反正百看不厌百仿不烦。某年夏天,炎热。我和几位坚定的铁杆小兄弟从居住地城南郊丰城火车站的生资仓库出发,赶到北郊外的江化机看了场电影,又马不停蹄奔波到东南郊外的195队连看两场,绕行县城郊颠来覆去几大圈,走了近20里路程,深更半夜疲惫不堪汗灰满身困得睁不开眼。195队和江化机地处城郊放电影较多,送变电处闹区则较少,大都凭票在內部影剧院观看。少年时的露天电影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也是尘封在那个年代最好的印象,是对流逝的纯真年华的祭奠,是一种如乡愁般的怀念,愈久愈烈。

      嗯,其实省属企业工人也是很辛苦,与当地工人比亦相对薪水福利待遇高些罢了,子女内部就业有关照,那时本地人能进到其企业当工人可都要有两把刷子(背景)哦。惭愧,我和上述同学在校无接触,离校无往来,故所言未免有失偏颇。

      多年后因工作关系我对这些企业略有些了解。原本省送变电公司、赣西供电(局)公司对丰城的助推非常有力。但八十年代初因种种原因,也许当时县里在把握或判断上欠妥,使其搬迁至南昌县莲塘镇和新余市渝水区,从此与丰城的发展失之交臂,想来真是个大遗憾。省二建与195队相毗邻,丰城主要是其后勤及家属住宅区,他们的主战场是流动的,其大本营日后也渐渐撤离了丰城境内。195队是位于县城东南郊紧靠浙赣铁路和105国道傍的省属地质勘探企业,1964年建队,原属中央华东区基建公司勘探指挥部,1976年改属江西省煤炭工业局,后归属省煤田地质勘探局。该企业現已遮蔽在四周拨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中。企业似乎依然坚挺如故,但多少显出点今不如昔的端倪,再难寻觅当年的王者风范和傲立郊野的清高。省属企业唯有送变电似乎雄风犹在,迁至莲塘后持续茁壮成长,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虽得天独厚,但企业领航人至关重要。说来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送变电和195队的领导层都是外籍人,经几十年的进化、嬗变,其主要负责人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丰城人任职的情况。说明丰城人多,但丰城人干事谋业也是蛮拼的。

        让我纠结不已的是省江化机厂,其前身为炼油厂和轻化安装队,1969年改称江西化工厂机械配件厂。9O年代初就因市场发展空间和经营效益问题难以为继,也是驻丰企业改制倒闭、职工下岗的首家。少年时我去过该厂,由于行色匆匆印象不深。时移世异,改革开放后略有耳闻,感觉在同行业竟争中企业效益渐行式徽,困苦中挣扎总是不尽人意..…没想到在2OOO年后的深秋,一个西风残照、落叶飘零的傍晚我再次来到这里,厂区已失去从前的样子。我伫立在因荒芜而杂草丛生的大道路口,遥想当年机声轰鸣、车马喧阗的江西化工机械厂是何等的辉煌豪迈和热闹红火;  而今望着那一幢幢斑驳陈旧的红砖楼房、一排排萧索破败的厂房 、一间间七零八落的车间以及偶入眼帘的残垣断壁、散落废址上的破砖碎瓦显出的几许苍凉,令人唏嘘感慨。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國企改制的深化,大型企业自办社会事业或具有社会职能属性的,按国家政策要求陆续剥离,交由当地政府接管,终結了企政不分或 政企混管的尴尬。总之,这些省属企业的子弟随他们的父辈进驻丰城以来,就怀上了丰城情愫,"丰城"就象刀刻剑镌般深印在他们的脑海。企业招工,儿女通婚,亲友往来,丰城血脉的浸润和丰城文化的滋润,丰城己成为他们此生难忘难舍的故乡。是的,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及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他们的父辈和企业一道曾经有过繁华昌盛和无限风光,在这繁华和风光背后,曾经演绎过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敢说敢干、立说立行、开明开放的新生代们传承父辈伟业,在沧海桑田的变革转折中披荆斩棘、几度沉浮,或艰难前行或凤凰涅槃或大浪淘沙。无论成功失败平凡,他们同样将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新故事。有道是: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沒几年呵。2O17.7.7.

你可能感兴趣的:(丰中76届高二(3)班那些事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