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因果论”到“人生总是有路可走”

一、因果论

因果论也称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

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指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心理学家将其归纳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

谈到“因果”,自然让我们想起佛教,因为佛教最讲因果,用“因果”衡量和解释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

我没有研究过佛经,不敢随意质疑它。但我却对一些信佛之人对某些问题的解释不敢苟同。


前段时间,因缘际会,我认识了于大姐,从此后,我的思维禁不住围绕着她及她的行为异常活跃的展开。关于人生的悲悯、意义甚至活着的深层内涵的思索一直缠绕着我。我在这种思索中痛苦,也在这种思索中幸福与成长。

于大姐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应没读过什么书。她8岁父母双亡,靠流浪乞讨生活。好不容易长大、成家,有了一些现世安稳的生活,但日子过得也是紧紧巴巴。自己打零工,丈夫靠蹬三轮车赚钱。有一个女儿。她三十几岁的时候,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从街上捡回了第一个老人,并当做父母般奉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如今二十几年的时光里,她先后捡辉了一百多位流浪孤残、智障的人,已经养老送终了百十位老人。

面对我们的时候,她流着泪介绍自己这些年的苦与累,她说直到近两年,她才能吃饱饭。以前她一天只吃一顿饭,只为了省下一个馒头给家里的老人吃。

她身体不好,但不妨碍她执着于孝敬这些孤残老人、照顾孤残孩子。

她立下遗嘱,将几间用捡来砖头自建的房屋及有限的钱财留给老人们,以保障自己离世后,后来的老人仍有居留之所。

归来后,我一直心潮难平。无数个为什么在头脑间萦绕。

我把这件事情讲给了信佛的姑姑,姑姑说:“用佛家因果观点,那就是她前世欠这些人的。”

我当即表示否决,我说:“如果那样理解事物的话,还有现世温暖吗?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光明引领我们前行吗?人做好事还有动力吗?一切都是欠债、活该,这样解释太让人心寒了。”


诚然,我们认可因果学说,有因就有果。但因果学说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复杂的内容。我经常讲,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理论只存在于计算当中,而生活中通常不是这样的。例如,一个男人加上一个女人只是两个人吗?不是的,现实的意义是可以是三个人、四个人,甚至无数人。亚当遇到夏娃,人类便产生了。

正因如此,在用因果论来思考、理解问题的时候,也不可能是一个理论套用天下万事,然后得出一个结果。因为事物是复杂的。

再举个例子:我打了你一拳,你因此回打了我一拳。我打你是你打我的因,这样我挨打就变得是必然,是活该。但问题的复杂性是:我打你一拳,你可能没有回打我,反身走了;也可能笑着安慰我,甚至给我一块糖;还有一种可能对我说;你打吧,出出气就好了;还有一种可能,你很愤怒,直接拿刀把人杀了。

每一种情况都是可以用简单的因果来解释的吗?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对出现的“因”是可以进行认知和态度选择的,不同的选择自会出现不同的“果”。而这认知和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人世间太多的事情,吉凶祸福、悲喜忧乐在瞬间实现转化,人的智慧和能力也由此产生。而那些善于认知和选择的人便是这个世界智慧的引领者,温暖、光照着普通大众,在生活与生命的艰辛挣扎中,活出几分幸福与光彩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事物之间联系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样是复杂的。例如一颗种子被埋在地下,瓜的种子正常能长出瓜来,豆的种子正常能长出豆来。但这只是正常情况,这世界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结果。例如降温、大风、冰雹、干旱、水涝、虫害等等,直接影响着一颗种子的命运。这也就解释了“努力一定成功”为什么是荒谬的。你可以努力,但达到成功是有诸多条件的,努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按照宗教讲,这大概只是现世因果,而一颗种子今世的际遇完全是由它前一世甚至前几世决定的,这样站在时间的长河中,甚至以宇宙的大视角来说,又进入了一个因果循环,构成了宿命论,仿佛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不可改变的。

如果这样去认知,真的很头疼,也很容易陷入“不可知论”中,也容易被“忽悠”,也往往越思索越痛苦。

前生、来世不可知,或许有,或许没有。最实际的是现世温暖,但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现世温暖中,还需要把这种温暖世世代代传播下去,这也因此才有了祖先的声音与温暖。

也就是说,认清了现世的“因果”的复杂性,守住现世的温暖,便可在时间的长河中,甚至在宇宙的浩渺中,创造、凝结出一份光亮与能量,从而进入大概念的因果循环中。

总之,这个问题太过复杂,绝对不可能用一个概念就可以解释一切。

            二、人生总是有路可走

从于大姐这里延伸出视线,我们会发现,一些没多少文化的女人却常被奉为“道德楷模”“孝老爱亲人物”。她们用最质朴的情感温暖家人,床前尽孝、端屎端尿。

设想一下,这样的事情我是绝对做不出来的。如果我的人生价值仅限于此,那么我会相当抑郁,我会怨,甚至是恨。因为我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艺术的、文学的等等追求,如果不能去实现,我会认为我的人生没有意义。

这两种认知一定是哪个高哪个低吗?


仍以种子做比,有的种子被风吹到了土沟里,有的被吹到山脚下,有的生长在半山腰,有的落脚于山顶。在泥土之中,这些种子都发芽、生长。

扎根的位置不同,意味着它们拥有不同的生长资源,或者恶劣,或者优渥,这些决定着它们生长得是否顺畅和茁壮,甚至关系生死。但是只要活着,只要生长,每颗种子便都会呈现自己的生命力,展示出自己的价值。

于大姐从小缺乏父母之爱,所以,她在奉养捡到的老人的时候,心灵中缺失的爱一定程度上会得到补偿,她在这样的行为中不断地重温着和自己父母相处的时光,这让她的内心积攒了生命的力量,让她的人生有了奔头。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师父说的“不这样做,也许她活不下去”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这样做,改变了她原本凄苦的生命,呈现出了人生的价值,达到了一定的人生高度。

我不能像她那样做,但我也可以用我的方式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例如著书立说,弘扬科学与真理,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商人可以通过捐资助学、捐款社会等方式回馈社会。一样可以通过跳出小我成就大我,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甚至灵魂高度。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解读《庄子》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

读完了一本书,如果只记住了一句话,那就不白读。实际上,这句话的分量很重。

结合于大姐的人生经历,想想这句话,我们内心很欣慰!

不管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面对它的态度,事情便会产生转机。好与坏都是转瞬的呈现。

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即使手中的牌再烂,我们也要有信心把它打好。因为,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

人生境遇可以不同,但生命高度完全可以趋同!

从“因果论”到“人生总是有路可走”,我们穿越了认知的迷雾,在思考的痛苦与酣畅中,找到了生活的光亮。

(想得很多,需要更多理论支撑,加强学习吧!)

 写于2019年11月21日天气寒冷,阴,有大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因果论”到“人生总是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