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

    法律出身的班妮,偶然的机遇进入了中型券商的投行部,从最开始的前台业务到中后台业务,经历过中国IPO形势的上下行,最后选择去香港大学读MBA,不会继续从事投行业务,作为一个旁观者关注着内资券商投行的情况。

    首先明确内资投行的具体工作:保荐承销IPO上市以及上市企业并购重组。保荐包括先通过企业尽职调查,帮助企业改善当前存在的法律、财务、经营操作等问题,撰写项目建议书(融资方案和改制建议)和上市招股说明书,协助发行人进行企业治理规范、证券发行申报材料推荐发行人成功上市;承销包括对发行股票的定价发行与机构投资者进行份额的路演和销售等。IPO项目赚的是上市资产的百分点,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在中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项目费用并没有IPO多,所以大多数投行的多数业务还是IPO。

    印象最深刻的以下几点,首先内资投行业务与国外投行业务的差别。

    在前台部分,内资投行需要做非常详尽的尽职调查,帮助辅导企业解决上市前的问题,挖掘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予以正确的改进及工作,在外资投行,尽职调查并没有内资如此的充分,由于政策和经济形势不同,国外其实更关注是后面的上市发行部分。在后台承销部分,内资投行其实并没有很多有充分的定价发行策略,反而会将市场情况相当大比重考虑显得不够真实客观,在国外,上市定价已经是相对完善的一套体系,更看重的是如何将股票发出去到感兴趣的客户。在工作量上,虽然都是偏执狂的完美主义者,但内资投行很多IPO企业都是在中小二三线城市,所以需要在企业所在地常驻很长时间完成尽职调查等的内容,工作经常是比较辛苦,经常性出差。外资由于尽职调查做的相对不用太全面,所以工作环境还是比较体面的。

    第二是岗位需要具备的人的素质技能。

    对于IPO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文字撰写工作,所以文字处理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相较于以后的工作中,依然还是要培养不断输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文字处理水平。然后是人际交流能力,由于需要随时协调承销企业各方人员、本公司等各部的内容使得项目能够尽可能的运转顺利,高情商,忽悠能力是非常需要的,不需要做到左右逢源,但有能力把很多隐藏的信息挖掘出来,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走出去,获取到更多详尽的想法和细节,对你有很大裨益。接着是心态,由于在投行项目IPO,一个项目时长可能在一两年,也有可能最后被证监会毙了,正在经历政策下的不利经济环境等,使得一两年努力付诸东流,所以人生得失需要看淡,厚积才能薄发。文中的班妮其实在工作中也并不是很顺利,很努力的考保荐人但是失败,点名时只能站在最后一位;接的几个项目最后都被毙;从前台到中后台干着基本与客户很少沟通的行政性工作;最后读MBA结束仍然不选择进入投行而是在墙外观望。快速的学习能力,从法律出身到接手投行业务,从饭局上听到很多专业的词汇到晚上回去仔细研究清楚,从转到中后台之后第一次开始做发行价格和策略的确定,对投行人员飞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三权且称为各种错中复杂的关系吧。

    一个企业选择券商,首先券商的排面、忽悠能力、关键项目能力要到位,其他次承销商与主承销商的关系?券商与企业的关系?在承销过程中,与机构投资者的关系?一个公司的正常项目运转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何斡旋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又回到第二点中的情商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了,虽然说有时候是自己的硬伤,但始终认为是我必须克服的地方,你需要去征服这种感觉,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最重要的一流的沟通技巧和忽悠情商能力,但是希望在运用过程中不要忘记自我。

    班妮写到长期呆在投行里的人变得更加机械化,不再更爱思考了。或许应该是部分人才这样,想要不断往高管层的人,必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战略布局的思考,可能因为班妮本身处于一个较平的位置,也可能是中型券商竞争显得不是那么激烈。最后她辞职去读MBA是令我最感动的,当你对当前的状态不满或者有更大的希冀但当下能力不够时,静下来思考读MBA不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离开中后台也有部分是自己很喜欢前台的工作,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前行,或许是班妮和我都正在进行的路途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历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