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爱得死去活来

不要搞错,这里说的不是爱情。

 先看一则研究报告:

 国内首份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16)年显示:3到6岁的孩子中,手机接触率已高达91%;小学9到10岁的孩子,已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

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用户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其中10至19岁用户占比达到25.7%。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爱是不假思索的爱;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爱是毫无条件的爱;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爱是死心踏地的爱;

他们可以爱得死去活来。

然而,这确乎不是一个爱与被爱的问题,以此为诱因的连锁反应所产生的波及效应让人感到震惊。


孩子最易由爱成瘾。

一般对网络成瘾的界定以一年为限,具体行为表现为以下十点:

过去7天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

经常上网,即使不上网,脑中也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

一旦不能上网,就感到不舒服或不愿意干别的事,而上网则缓解;

为获得满足感增加上网时间;

因为上网而对其他娱乐活动(爱好、会见朋友)失去了兴趣;

多次想停止上网,但总是不能控制自己;

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

向家长或老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

明知负面后果(睡眠不足、上课迟到、与父母争执)而继续上网;

为了逃避现实、摆脱自己的困境或郁闷、无聊、焦虑情绪而上网。

以上十项当中必须出现1和至少出现2到10指标中的4项即属于网络成瘾。


孩子网络成瘾无法成为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系统事件。

他是家中一员,这意味着什么?

他是一个学生,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结果都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成像,这些年见诸报端的事情应该不少,由此引发,不断升级,离间亲子关系,乃至撒手人寰的悲剧时有发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迷失的呢?

当一个人已经在网络世界走上迷失的时候,他首先是从现实世界迷失开始的,当一个人在现实世界的基本心理需求受挫,网络空间成为寻找补偿的代替品,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越低,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

现实生活中三大心理需要的缺少最容易助长孩子走向网络世界。

    1.缺少成就感。

在学习中产生困难,常常感到自己不及同伴,自我贬值感不断强化,想要逃避。

据调查显示70%的学生称经常或者曾经有过因困难而放弃学习的想法。区别在于,有的学生迎难而上,把攻克困难转化为一种突破自我的成就感;相反,有的学生则回避困难与挑战,一时沉浸于网络世界,一发不可收拾。

研究表明,“学困生”很容易网络成瘾。


2.缺少亲密感。

90%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都来自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

青少年在遇到困难之时,在无助之时,最亲密的人无法给到支持,就会转而通过网络寻求安慰和帮助。

网络的背后是错误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以批评为常态的家庭,青少年易加深对手机的依赖,从而对现实的人际关系更加恐惧。

3.缺少自主感。

在网络成瘾的学生中,有不少曾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这样的孩子曾让家长一直引以为傲。

殊不知,乖孩子的“乖”可能是自主性被压制的虚假表象。

这种“管得太严、抓得太细、绑得太紧、包办太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脱离高密度控制,出于对自主的渴望,很容易投入到网络世界。


如何避开“网络”这个黑点,去探寻更多的可以填充的“白点”呢?

1.跳开黑点看问题。

孩子有网瘾就好比是白纸上的一个黑点,黑点之外的部分一时间被忽略。

似乎,有网瘾就不可救药。

越是聚焦此处,越是加剧了亲子冲突,问题未必得到解决,但是亲子关系最易破坏。

回归理性,试着把孩子与问题分离。

虽然孩子现在离不开手机,有网瘾,但这只是孩子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不代表未来孩子也依然如此。

孩子除了玩手机,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比如曾经的乖巧、孝顺,他的努力拼搏的精神,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当我们转换视角,就发现网瘾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这个“黑点”并不影响孩子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不影响彼此的感情。

而救命稻草则根植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感情还在,关系正确,就不怕解决不了问题。

2.看见孩子的需求。

曾经遭受过饥饿的一代,面临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吃饱。

但是,人一旦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就会面临着无数的问题,因为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一部手机究竟能满足孩子们的多少需求,下面是孩子们的回答:

手机能让我有朋友,不会感到孤独。

手机让我感到放松和自由,我想干啥就干啥。

手机让我感到充实,时间过得很快,不会无聊。

手机游戏里我能当王者,受到同伴们的膜拜。

……

        我们清楚的看到,手机成瘾的背后,有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需求。这种“看见”对我们成人很重要,它能让我们更智慧。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合理,但是对于合理健康的心理需求要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

3.扎到生活里去。

       现在的孩子虽生活着,但是未必有生活。

      生活的丰富度与趣味性足足可以让一个人精神强大,超脱借用手机来应对生活闲暇、无聊的时光。


     把孩子狠狠地扔到生活中去:

     与同伴携行:寻找春天的骑行……

     与志趣相投:搭个帐篷共读……

      学业固然重要,所有孩子教育的话题都绕不开,这跟生活并不矛盾,丰富的生活定然会滋养孩子的性灵,对生活的热爱与美的追求,定然会对学习充满激情。

       试想,一个人假如连生活不爱了,还可能对什么感兴趣呢?

       网络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无所谓年龄皆为网民,只是囿于青少年年龄段的特殊性,归根结底是我们与他们达成一种默契,找到一种平衡。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们为什么爱得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