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作者: [苏联]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译者: 蓝英年 / 张秉衡

出版年: 2006-1-1

页数: 535

定价: 28

装帧: 平装

丛书: 名著名译插图本

ISBN: 9787020053087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

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侯,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是著名的肖像画家,母亲是著名的钢琴家。少年时期他曾有意当音乐家,学习了六年音乐之后,又放弃了音乐改读文学。1906年他随父母访问了德国,1909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又转到历史哲学系,1912年到德国马堡大学就读一年,研究新康德主义派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开始和一些未来派艺术家交往,并开始发表作品。十月革命后,他长期在教育部图书馆工作。

帕斯捷尔纳克早期以诗歌创作为主,1914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之后又发表了《在街垒上》(1917)、《生活, 我的姐妹》(1922)、《崇高的疾病》(1924)等诗作。三十年代起以小说创作为主,先后发表了 《旅行护理》》 (1931)、《斯彼克托尔斯基》(1931)、《重生》(1932)等作品。卫国战争之后的1948年,他开始创作《日瓦戈医生》,1956年完成并在次年发表后,轰动国内外,并使作家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和思想深度, 善于在历史演变的背景下透视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思想变异,真实而又细致地描写主人公多情而波动的内心世界与冷酷无情的客观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达到反思历史、呼唤人性的目的。《日瓦戈医生》便是他创作追求的集中代表。



柳二白:

打开房灯,窗外是一片寂静和黑暗,偶有北风呼呼地吹过。这是北方的冬天。

故事里大多数的季节也是冬天,那是北半球的冬天,更是清冷与啸肃。书中的背景是苏联国内战争期间,我特意查了资料,国内战争是指1918年到1920年期间发生在苏联国内的战争在十月革命中政权失去后的资产阶级和在二月革命中失去政权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不甘心政权的失去,组成了白军,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攻,因而引发了长达3年的内战,到1920年底,最终红军击溃白军。

因为涉及敏感的政治历史背景,这本书最先在国外发表,作者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国内压力,没有去领奖。看这本书前最好对粗略了解一下苏联国内战争的历史背景,才能对书中的描述和介绍更为理解。作者点到为止的描述方法,留下理解和想象的空间,但是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读者会有些茫然无措,无从理解背后的深意。

这本书的架构如同一棵树,枝枝桠桠分散在四面八方,作者引领读者到不同的枝桠,稍不留意就会迷失在茂密的枝节中。这些伸展的枝节,最终向树的根部靠拢。最后,所有的情节都汇拢在了一起,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在作者的安排下见了面。在探寻中,读者需要耐心。

苏联人的名字一般由本人名字、父姓和姓三部分组成,所以读这本书我最大的困扰是名字太长了。故事的开始,作者不是按照一条主线叙述故事,从树的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枝节开始,多个分支和超长的不同的人名,一下子让我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几次想要放弃。坚持总会有惊喜,看到中段已经爱不释手。突破了阅读的障碍区,后面故事也越来越精彩。

日瓦戈是知识分子,医术高超的医生,他热爱写作,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但外部的大环境汹涌而来时,他被裹挟其中,踉跄前行,反抗不得。他无心参政,不属于红军也不属于白军。红军抓了他当战地医生。他逃出红军时,外面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了。妻子冬妮娅和孩子被迫逃往国外,情人拉拉无奈的离开,他在纷乱的世界中迷失了。他又结了婚,又生了子,但形如走肉,已不是原来那个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医生。最终他被心脏病夺去了生命,这是一名知识分子对世界最后的哀悼。

在战争中的女人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冬妮娅在恶劣的环境中很快掌握了一套生存本领,家里没有柴火了,这在寒冷的冬天简直不可想象。她发现了一处藏木材的地方,偷偷的一个人在雪地里把木材拖回家。她要照顾父亲,照顾孩子,照顾丈夫,就算丈夫背叛了她,她也依然乐观的生活下去。冬妮娅像一株草,柔韧、顽强,就算天地一片灰暗,她也要抽出嫩绿的新芽

在日瓦戈去世前,他在电车上看到街对面一个蹒跚的老妇,从国外回来寻找丈夫。作者没有说老妇是谁,其实我们都清楚,那是冬妮娅。日瓦戈倒地的现场,她擦身而过。

拉拉美丽、性感,男人们都为她倾倒。她少年时爱上一位律师,青年时爱上了革命家,婚后又爱上了日瓦戈。每一次,她都爱得投入,爱得忘我。她对日瓦戈说,她还是爱她的丈夫帕莎——为了向妻子证明而去参军,男人的爱也带着些许意气用事。拉拉像一枝玫瑰,艳丽又带刺,她敢爱也敢恨,一个女人的爱被揉碎在战争里,找不到自我。

在动荡的社会大格局中,每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显得极其微小,一个人有再多的爱、再多的恨,都是洪流中一个小小微澜,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被惊涛骇浪推着前行

icetea:

男人要出轨,总是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哪怕是在老婆怀孕生孩子期间,和另一个女人的所谓的真爱!

我看到的日瓦戈,是个自私自利,胆小怕事,不能担当,用诗歌忽悠女人的小知识分子。在大动荡的年代,能有此结局算命好了,当然,每次都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在关键时刻帮了他。他自己真的是很没用,除了用诗歌忽悠女人,忽悠自己。强烈鄙视日瓦戈。

东尼娅和拉拉都让人钦佩,尤其是东尼娅。在大动荡的年代,丈夫不知去向,无依无靠独自支撑一个家,抚养小儿幼女,赡养老父,坚忍顽强——在冰天雪地里,东尼娅让人感到生命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张力。

这小说能得诺贝尔奖,主要是政治因素,也因为物以希为贵。当年以大革命为背景,透过浪漫爱情,散漫个人主义,“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的视角,而产生的文学作品太少。

苏联文学浩瀚璀灿。此小说呢,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我也认为这部小说能获奖,可能主要是西方对苏联的政治因素。这部小说也是作者本人的反映。他可能在写他内心的想法。他想表达的就是战争给小知识分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小知识分子的狭隘和精致小布尔乔亚,社会因为阶级斗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瓦戈还在想着他的诗歌他的爱情。他没有想这个变革会给广大的受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剥削的受苦受难的人们带来很多变化,他只觉得影响了他的生活,这种表现其实很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表现,这是一个精致利己者。看作者的知识背景,他在国外学的是新康德主义派学说,查了下这个学说,难怪。虽然书还提了个体在动荡的局势面前的微小和不得不被裹挟,但这也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而且毫无新意的思索。这本书和喧哗与骚动一样,里面的冬妮娅在勇敢地面对现实发生的改变和坚强地应对,她闪烁着责任与担当,人性的光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瓦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