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返乡务农 3

在老屋中翻到一些本子。有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粮食收购小册子,1984年。分别要交公粮329斤,余粮981斤,超购粮1543斤,合计2853斤。粮食预购定金23元。那个时候已经包产到户多年。

作者2019年10月3日拍摄于新疆交河故城

公粮是农业税,老家叫军粮。而余粮和超购粮会按照国家的定价卖给国家,价格比市场上的要便宜一些。从1991年《南昌县粮油定购任务通知书》上,明确写明:“粮油定购是国家任务,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必须保证完成…...。如未完成,必须缴交定购价和市场议购价的差价款。”

有一张1995年的帐页子,记录了一年的明细。照录于后。

收入:北湖挑水道5元;北湖挑水道10元;北湖挑水道10元,交来欠款7.58元(列在收入栏目,找原样录入);夏粮入库229元。合计268.48元。

支出:各种田亩负担221元;劳力保险3元;房屋保险5元;交下年挑堤负担6.9元;合计235.9元。

家里当时有三口人,婆婆和父母亲。两个劳力全年的粮食收入为32.58元。当时承包了多少亩田已经记不清楚。原来家里开始包产的时候有十几亩田,随着父母亲年龄的增大,无偿退出了一部分,只剩下两亩左右。

交公粮的时候,申请大队的拖拉机运输。晚年的妈妈老是讲挑着粮食的担子,去镇子里交公粮。诉说着原来身体的健壮和现在的孱弱,感叹着岁月的无情和流逝。

一麻袋的稻谷,大概有120斤。两人抬着,扔在劳力的肩膀上,扛到拖拉机的车厢中。我的体力要差许多,抬是没有问题。扛就有点力不从心。

也不考虑客货混装,由拖拉机运到粮站,卸下麻袋。拖拉机就得回去拉别的生产队的粮食了。剩下的就是要粮站收进粮仓。到了这里,就是粮库的质检员的天下了。

手拿“钎子”的质检员,那是相当牛掰的存在。他一言而决。能决定一车粮食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品质的等级。总之,是社员们竞相巴结的重要人物,没有之一。

“钎子”是一根长约两尺左右中空的类似匕首的锥状金属物体。偏细。呈半圆形开口。插入装有稻谷的麻袋中,抽出时能带出麻袋最里面的谷子。进行检验。

从来就没有看过质检员用仪器检测稻谷的水分含量和颗粒大小(百颗粒重量)。仅凭牙齿一咬,就能“识别”稻谷的品质。人为因素太大。故而是村民追逐的重点。

见过一次被告知稻谷偏湿。生产队求人无果。只得安排几个社员看守。买来蚊香,躺在麻袋上等着天亮。第二天找一块场地,晾晒稻谷。下午打包再找质检员检测。质检员看到晒过的稻谷,也不检查,直接开单入库。

从质检员的行为、态度,我看清了老家农民的艰辛和卑微。萌生了跳出农门的想法。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和志向。如果没有恢复高考,应该是一个永远也实现不了的梦。

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废除了农业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标志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传统税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加上早就取消了的统购统销,农村的粮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出售,粮老板下乡到村民家中收购粮食,看粮站质检员脸色成为历史。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那个年代,几乎断绝了一切能改变命运的路。参军复员得回乡,除非提干。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掺沙”犹如“举孝廉”。“掺沙”是把工农兵子弟进入工厂工作,像掺沙子一样的一种俗称。

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村里的一位长辈,每每见到我时,就会说一声“工人”。开始有点反感她这么说,感觉有点挖苦,时间长了感觉又有点期许和祝福,慢慢地我就接受了她的好意,很坦然地微笑、问候作答,可要真正当上“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交公粮的村民,偶尔会有人舍得下一次馆子。拿着皱巴巴的两张毛票,在火车站旁边的国营饭店,大声吆喝来一碗肉片汤。一副享受的样子。

包产到户以后,我也跟家里人交过几次公粮。当看见一个神似高中同学的质检员时,内心激动的不行。打听到名字确定后,直接走过去就叫老同学帮帮忙。没有问题,家里能交多少粮食呀。村里得知我在粮站有人,事情就麻烦了。我是一个力薄不忘助人的人,但往往事不过三。几次帮忙后也就不好意思再找了。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1  2  3  4  5  6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1  2  3  4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1  2  3  4  5  6


第五章 村野童趣(二):1  2  3  4  5  6


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1  2  3  4  5  6


第七章 村野童趣(四):1  2  3  4  5


第八章 村野童趣(五):1  2  3  4  5  6


第九章 高中与祖父辞世:1  2  3  4  5


第十章 返乡务农 :1  2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章 返乡务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