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之歌》—为香菇申遗而歌

吴宗祥词

管粮袋,装麻糍,柳杉树下与家辞。

稻谷归仓出门去,还家梨花正满枝。

一根光棍担哟,挑着风雨和希冀。

冬去春来如候鸟,挑出一片新天地。


小菇伞,多美丽,朱皇御批封专利。

三旺换得雪花银,剁花惊蕈真神秘。

一曲菇山谣哟,唱着古老的传奇。

冬去春来八百年,唱得清香飘万里。

在洞宫山脉的腹地,有一块由浙西南龙、庆、景三县(市)连成一片达1300平方公里的香菇产区,它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八百多年前,数万菇民在这里以种菇为业,他们秋去春归,深居大山择树、砍花、惊蕈、遮衣、焙干、储藏、销售,种菇养家,种菇兴业。几百年来,龙景庆的菇民们在种菇售菇中衍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香菇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沉淀着近千年历史的香菇文化正不断丰富着外延和内涵,散发着浓浓的菇香。

八百六十五年前,“香菇之祖”吴三公就出生在庆元百山祖北麓龙岩尖下的龙岩这个群山环抱、潺潺流水村中流过的深山村落里。在烧炭、砍柴过程中,吴三公发现阔叶林倒地所生之蕈无毒味美,美其名为香蕈,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实践,总结出砍花、惊蕈、遮衣等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打开了人类探索菌类科学的大门。

吴三公总结发明的人工栽培香菇技术,最初是在百山祖深山幽谷的棚户间推广,后逐步扩展到龙泉、景宁边缘乡村和庆元县的北部、东部地区,总数达到15万之多。到了元宋明初,不拘一地的菇民开始陆续到外省拓展,每年一到黄叶飘落,他们含辛茹苦,远走他乡,在深山老林里搭棚砌灶,生产香菇,先在福建、江西、安徽,后至川、云、贵等省,浪迹半个中国。

菇民不识文字,又怕种菇技艺外露,他们就把生活规矩、生产手段、交易方法等编为山歌来唱记,形成了迥异于当地方言的“山寮白”。菇民间能自如地用“香菇语言”交流,外人听之不知所云。


▲庆元菇民在一起分享香菇文化

为抵御深山各种飞禽走兽和豪强之徒的侵袭,菇民们还独创了一门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的“香菇功夫”,其中“扁担功”流传至今。

香菇文化的集中表现是菇神庙会。每年农历的七月份,香菇丰收的季节,庙会如期举行,菇民忘却连年劳累,杂耍、演戏、放焰火,练拳习武交流技艺,尽情欢娱。这是菇民们最盛大的节日。庙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菇民戏”。这种起源于明朝的菇民戏,是菇民借鉴婺剧词曲,吸取赣南乱弹唱腔的特点,一边生产,一边在劳动空闲时表演、传唱的,丰富了菇民深山寂静的生活。据《丽水地区戏曲志》记载,丽水菇民戏的剧目有172本之多。

庙会期间,供奉着吴三公的菇神庙成为三县菇民膜拜之地,菇民社会重大的事件均在菇神庙中进行审议和协商。所以,在当时,菇神庙还是菇民社会公权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最早的农业生产专业行会组织———“三合堂”应运而生,这个由社区菇民自然领袖组成的自治组织,承担着维护菇民利益和菇业生产秩序,监察规范禁忌实施的职责,履行着菇业行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救死扶伤的菇山秘方、耐人回味的菇山谚语、悠悠动听的菇民歌谣、美味可口的香菇烹饪……在近千年的生产劳作中,龙、庆、景三县菇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香菇文化。

多种野生菌

活菌素就是以菌物学家卯晓岚教授、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以养胃护肠为基础,最终选定以桦褐孔菌、竹荪、茯苓、灰树花、蛹虫草、黑松露等48味野生菌,研制出首个以菌类大组方营养素“桦苓菌·活菌素”。

桦苓菌·活菌素4大营养元素

针对胃肠道不适的朋友,活菌素最大的特点是一养一调,通过补充真菌多糖等有益成分:

1、养护胃动力:提升胃分解食物的能力,中和胃酸,缓解胃溃疡、胃酸、呕吐等症;

2、调节肠动力:它可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群,透过肠粘膜吸收血液里的水分到达肠道,稀释排泄物,同时它分泌的有机酸可以有效刺激肠粘膜、双向调节肠道蠕动,使堆积在肠道当中的宿便及大量肠毒排出体外,同时修复受损肠黏膜。

肠胃有动力,各种腹泻、腹胀、腹痛、便秘等肠胃不适自然迎刃而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菇之歌》—为香菇申遗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