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发展八阶段(弗洛伊德的“背叛者”)

key words:埃里克森、精神分析、毕生发展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是每一个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学生都绕不开的人物。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吧(简答题划重点!)

1.弗洛伊德的“背叛者”:力比多不再那么重要、社会文化、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一直声称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忠实追随者。但是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他不是很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也否认人的发展应该按照“力比多”在人的不同区域来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eg口唇期、肛门期等)

    埃里克森强调了弗洛伊德没有强调的社会文化对人的个性、人格发展的影响,因此她的理论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十分重要。因此埃里克森也提出了“社会心理危机”,即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有一个核心议题,核心议题的解决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将人的主动性看的过于悲观,过于强调性内驱力对人发展的“掌控”,因此其提出了“自我心理学”,代表着新精神分析学派。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概念的论述构成了与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区别之一,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应当分为(自我id、本我、超我),但是埃里克森确认为自我是个体发展的真实动力(并非受到超我、本我的压迫)。他认为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自我不仅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和健康成长,而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同一性的源泉。

2。埃里克森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心理学家。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2~18岁的时候,青年会面临“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的社会心理危机。在这个阶段,青年便要回答“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等人生问题,并且在这个阶段上青年要建立起与社会的联系,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eg职业、价值观、主流文化、生活圈子等)

“同一性”的理论与众多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研究不谋而合,例如美国心理学家贺林沃思把青年期定义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阶段,青年要面临走向成熟的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安、焦虑与兴奋等复杂的情感。

而“同一性”的理论也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发展,例如:Marcia将同一性状态细化,分为四种类型:1)同一性获得型;2)延缓型;3)早闭型;4)弥散型。

在我国,12~18岁的青少年正值初高中期间,正在努力备考、升学。虽然国家如今在大力呼吁、推广各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重视青少年生涯规划的问题,但是在众多家长、教师眼中、似乎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认同),除了成绩以外均不需要学生思考(这点我批判)事到如今,我非常感谢高中时期遇上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告诉我们需要人生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课题,并且没有正确答案。那时间,班主任在教室的书柜上装满了书籍,我在里面读到了很多对自己产生了终身影响的书籍,例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by朱光潜、《影响力》、肖复兴先生的一系列书籍等。

其实青少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抵制家长们命令孩子一直学习。或许在家里的书桌上摆放其他书籍(而不是教科书),也不强迫孩子必须读,也会达到“让孩子爱上学习or读书”的目的吧。(虽然现在网络的诱惑太多,但也出现了相关的干预措施,但这是另外一篇文章所要讨论的议题)

3.第一个提出毕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们都默认“发展”只存在于婴幼儿到青年的这段时光(具体年龄存在争议),但是埃里克森将“发展”看作一种“变化”,其强调毕生发展,因此在其的理论中最后的阶段:50岁~死亡。在毕生发展理论中涉及到众多人生课题:亲密关系、死亡、繁衍等成年人终究会遇到的课题,这在埃里克森眼中都是一种发展。

4.新精神分析学派

虽然埃里克森否定了弗洛伊德种种理论,但是他在早期忠实地认为自己弗洛伊德学生。因此埃里克森的理论也与弗洛伊德有很多相似的内容:发展具有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统一;早期经历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埃里克森发展八阶段(弗洛伊德的“背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