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解释人与人关系如何构建的书。皮格马利翁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他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他的执着感动后,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对一些人赋予了强烈的期待,那这些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在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的精髓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创造着别人,然后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别人也在创造我们,人与人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创造的。

一、人们怎么创造幻想

婴儿刚出生时,对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概念,在理解外在的东西时,产生了幻想,比如幻想着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他会把它当成母亲的乳房,可以缓解母亲无法喂奶时的焦虑。

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依靠非语言的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是靠猜的,你在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对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着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

幻想的方向就取决于你的需要,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合在一起,加工成看人的滤镜。每个人的滤镜都是不同的,造成了同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会被解读成不同的特质。幻想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了。

二、投射认同可以改变他人

投射认同指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他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会被别人改变,是因为人天生就有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某些品质,然后抑制其他品质,但被抑制的品质能够被别人唤起,重新构建自己,可能会完全变了一个人。

投射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你可能引导别人做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行为,然后再惩罚别人。这个小恶魔可能来源于儿时没有满足的需求,放在别人身上就可以惩罚别人而不用惩罚自己。

第二种刚好相反,你还可能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特质是你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具备但还没有具备的。也许你在童年时丧失了这部分特质,通过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可以保存下来。

第三种是你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种品质,召唤出其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为了增加亲近感和熟悉感。

第四种是你可能会安排另一个人去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比如引诱别人替你担心。

三、关系是协商创造出来的

例如,未婚男女在交往初期,如果接受了对方邀请,就会释放友好信号,他们会互相留意对方符合自己的幻想和需要的行为,回应对方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只回应喜欢的行为,对不符合需要的行为不做反应。一方在对方的鼓励下,会越来越表现得符合对方的预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也会放大对方角色需要的性格,削掉不适合对方角色的性格。

这样,一段关系就被双方协商着创造出来了。只有相互匹配,相互认可,各自在对方的舞台上才都有了意义,关系才能维持下去。所以,幻想和创造他人,是一个循环论证的过程。

四、在关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是片面的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引拒值,指的是一个可以被创造的程序。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他人会根据你身上的这些特质给你贴上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用引拒值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引拒值很强。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存在对很多角色的引拒值。


人们会创造幻想,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每个人就像剧场里的导演,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当人们处于一段关系中时,会改变他人或被他人改变,如果想让关系长久,就要倾听对方的内心,避免误解,尝试更新剧本,不断调整双方的角色定位。既然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双方都负有责任,是共同协商产生的,就要更加锐利地剖析在关系折射出来的真实需求,不断审视内心需求,从而引导关系朝着让双方的感受都匹配的方向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