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前路茫茫,我的出口在何方? - 草稿

认识与分析自我,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第一幕

目标的分类

外驱目标—别人让我做些什么

必须要做,有压力

内驱目标—我为自己做些什么

非必须要做,自主性


有很大一部分咨询者,都是在步入职场几年后再来寻求职业咨询的帮助,其中超过85%的问题都是因为职场探索阶段没有处理好而引起的。

美国著名学者舒伯(D.E.Super) 对人的生命发展过程,提出了以“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为中心的五阶段模型。



我刚说的探索阶段,就是指舒伯发展模型中的第二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特征和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不能圆满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引发职业危机。

下面我们来看舒伯的生涯彩虹图,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估算的年龄。



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主要会扮演九种主要角色。在每个阶段,每个角色的投入程度可以用颜色来表示,颜色面积越多表示该角色投入的程度越多。

我们再来看看彩虹图外围的五阶段。它们分别是: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在上图中,标记上绿色的部分就是探索阶段,是大多数人念中学、大学和初次踏入职场的时间段。


在探索阶段,我们应当通过学校学习、参与校园活动、实习和初步踏入工作环境,进行自我考察和职业探索。

因为在学习阶段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这时候如果不主动地去尝试,下一步就难以继续进行“可行性实验”,出现当下常见的“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在上图中,标记上绿色的部分就是探索阶段,是大多数人念中学、大学和初次踏入职场的时间段。

在探索阶段,我们应当通过学校学习、参与校园活动、实习和初步踏入工作环境,进行自我考察和职业探索。

因为在学习阶段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这时候如果不主动地去尝试,下一步就难以继续进行“可行性实验”,出现当下常见的“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会从事第一份工作。这正是我们对职业发展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实验的好时候。

要注意的是,此时我们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不必太过纠结第一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要去“试一试”,发现不适合及时止损,这也是探索的意义所在。

郑桐当时就是在探索阶段没有处理好,在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上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才会到了职业建立阶段仍摇摆不定。

为什么说探索期很关键呢?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面的职业建立期。

如果在探索期顺利,那么在职业建立阶段,你能从事与自己相适应的职业,确立未来上升的路线。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时间维度上,不同个体在各个阶段可能会提前或推迟1~2年的时间。

了解了生涯彩虹图之后,从年龄阶段看,你认为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呢?

A.探索阶段

B.建立阶段

C.维持阶段


A、你还处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这是一个关键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你,可能内心纠结和痛苦,但没什么,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的人都会这样。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阶段可以胡乱探索、随意挥霍。当我们错失这一阶段时,再回来补救就会投入更多的成本哦!

这一阶段,你应该有意识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

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就要把已经开始的工作视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开端。

但是,如果发现工作不适合,要通过不适合的工作促进对自身的了解。再次进行探索确认。

如果能够对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有所意识,并能明确自己处于哪种状态。我相信我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跟郑桐一-样没有利用好职业探索期,原因不外乎下面几点。你也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第一是从众心理:


郑桐在做出探索阶段的重要选择时,没有基于自己的判断和对自己的了解。而只是因为这个工作是父母所期待的,同时又因为她缺乏对自己对环境的认识,没有能力独立做出判断。

读书期间把大量可以用来探索职业、去试错的时间,用在了无意义的消遣上。毕业后,一脸茫然,做什么心里都没底气。

工作后才逐渐开始认识自己,发现目前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越来越没目标,如果一直不采取行动,就成了入门课中温水煮青蛙的李瑞。

还有人跟随社会潮流,看哪个专业热门、哪个职业光鲜,就去选择这些专业与职业。最后发现跟自己想象完全不是一回事,最后归结于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又不知道自己适合啥。

随大流从众的心理,是我们在做人生重大决策时,应该避免的。这种心理不止是在入职初期才出现,那些工作两三年没想好就跳槽转行的人,也常常有这样的心理。

错失探索阶段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低自尊。


低自尊的人在工作中常见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在工作中他们过分在意他人的目光与评价,牺牲自己去取悦他人。

另一种表现是,习惯将所有错误归咎于自己,容易受性格强势者控制。被人批评和痛骂时,第一反应是“他说的对,都是我不好。

在生涯探索阶段,很多人由于从众与低自尊的心理,让人走向完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一直没通过合理的途径了解生涯知识及认识自己,这两种心理对人的影响可能延续至整个职业生涯。

通过刚刚所学的内容,请你反思自己,是否也有上述两种心理特征呢?

A.我在做重大选择时,有从众心理。

B.我有点低自尊,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自我认同感低。

C.我两者都有。

D.我没有这两种心理特征。

B

能够做出这个判断,就是你开始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一个人产生低自尊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加强对自己的了解,逐渐走出低自尊。

郑桐在探索阶段,有点从众也有一些低自尊,最终迷迷糊糊选择了一个自己既不了解也不喜欢的职业。

上述两种心理原因是探索阶段出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阶段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职业目标缺失的危机。

我一直很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因此,不要固化对自己的认识,也不要对他人抱有成见。

认识自己不是只属于某一个阶段的任务,正因为人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对于自己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变化的眼光看自己,变化的眼光看世界。

最近这十年,我们在医疗科技上取得很大进步,从原来的“人生60”年,已经迈向了“人生90"年的新时代。

第二幕


上面的故事中,我(林菠萝)和郑桐回顾了各自的青春时光。我们在探索期“认识自己”的程度不同,直接导致了现状的差异。

读书期间,我是一个活跃的人,参与了一些社团活动,也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而郑桐较少通过外界环境来认识自己。直到面临就业的重大决策,只能心里糊涂地随了别人的愿。

那么,人们常说的“认识自我”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来到了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的第-一个理论模型--“约哈里窗”,这是一个在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根据这个理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


第1窗格开放我:指的是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即内外认识都一致的自我部分。

比如我们的长相、身材以及某些公开的个人信息,比如学历、性别、籍贯等,还包括一一些个性成分。

第2窗格隐藏我:指我们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这部分包括自己的真正面目,比如一些童年记忆、痛苦经验、癖好等等。

第3窗格为盲目我:指的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部分。

比如自己的一些习惯动作、某些时候的工作态度、一些才能。有时候外人可能更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4窗格为未知我:指的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

比如如果没有某种机缘巧合,我们可能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或者有演员的潜质。

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受:别人似乎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请问别人知道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个性特点,这属于约哈里窗的那个窗格呢?

A.未知我

B.隐藏我

C.开放我

D.盲目我  √

“约哈里窗”理论说明了:对自我的认识需要通过开放我、隐藏我、盲目我、未知我的视角获得,这四个部分的总和才构成一个完整 的“我”。

第1个窗口:开放我,是自己向外界展现的自我形象,包括自己的性格、态度和能力等。这部分内容是自我和他人形成一-致认识的部分,是我们最应该经营和扩大的区域。

但现实的约哈里窗与理想的约哈里窗有明显差距。现实中,一般人的开放我最小、未知我最大。而理想状态应该是开放我最大,未知我最小。

开放我越大,能够对自己认识更加透彻,也能增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让自己内外保持一-致,活得更加坦荡。

通过自我坦诚与反馈的综合作用,可以逐渐缩小盲目我和隐藏我,使得开放我更加广阔,我们变得更加内外一致,更容易被人接受。

郑桐在探索阶段,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外界过多地接触,开放我的窗格变化非常小。

这不利于她认识自己,某些情境下会让她的内外产生冲突感。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开放我是人们最应该经营的一个区域。


我们应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优势,同时不要惧怕暴露一些问题。只有当人们展示的信息足够多和充分时,人们才能接收到来自他人准确的反馈。

你在生活中会经常做以下的事情吗?

A.愿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观点、想法,并且能够识别自己与他人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

B.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识别他人意见的真实性和价值。

C.能够与不同的人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澄清事实,形成更深刻的见解。

D.以上情况我都不经常做


分享自己、倾听他人、展开讨论都是有助于大家扩大开放我的做法。如果你对自我缺乏认知,又很少做出上述事情,可以更加主动尝试这些方法。

总结一下,正确的“约哈里窗"开发原则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尽量扩大“开放我”,缩小“盲目我”、“隐藏我"和“未知我”,这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展示自我、挖掘潜能的过程。

可能就会有同学问了,理论我能明白,有没有具体容易操作的方法呢?

通过约哈里窗理论,我设计了全面认识自己且能立即执行的方法:认知多维镜。


认知多维镜,是通过听取身边人对自己的反馈,得到360度的信息反馈意见。如果你想着手认识自己,这是值得一试的方法。

由近及远,从自己、父母、朋友、同事等人口中得到他们的诚恳回复。在询问他们的时候,可以进行录音,然后整理到一张表格上。

在询问他人时要抱着谦逊愉快的态度,并且在他人说话时不要打断,也不要急于解释。认真倾听才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反馈。

还有一个建议,在征求他人的看法时一定要辩证看待,一些低自尊的人会过于在乎权威角色的看法,比如父母、老板的看法。

我们需要在所有反馈中找到一些共性点,这些共性点会比较可靠。

上面,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从别人视角了解自己。此外,认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途径:自我观察。

该如何自我观察呢?我们先来测测你的自我观察能力。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A.我常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比如马上要发怒了,我能意识到,并作出调节。

B.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敏感,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C.以上体验,我都常常出现

D.以上体验,我都没有

D

你还缺乏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呢,继续加油。

能时刻留意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是一种自我察觉的能力,这是认识自我中的重要一-环。

自我觉察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方法:局外人视角,即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审视自己,以一种鸟瞰的方式来打量自己。


这种与"身处其中的我”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了解自己真实的情况。

记得当时,我记录了好几年的情绪日志,是为了让自己有个情绪出口,也能够更加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行为。

这里我给出一个情绪日志的记录模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实践一番,从记录自己的情绪开始,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在行动板块会详细讲解)。



现在看来,这样的方式训练了我以局外人视角观察自己。我更懂得控制把握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好啦,关于认识自己的几种方法就讲解到这里。希望你能亲身实践,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多选当我们利用他人视角来认识自己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A.辩证看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权威角色的看法,也不必照单全收。

B.不要只征询个别人的看法,要了解不同人对自己的看法,找出共性特点。

C.抱着谦逊和包容的态度,认真倾听他人看法,不要急于进行反驳。

D.最好多听父母或师长的看法,将他们的看法视为最重要的,不要质疑。

ABC

郑桐发了吐露心声的朋友圈后,好朋友们都突然围拢过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扩大"开放我”,缩小“隐藏我”的手段。

郑桐这才意识到是自己平常太封闭了,以为前路是一团黑暗,但只要她愿意打开一扇窗户,就会有光照进来。

通过朋友们的聊天,郑桐也发现毕业两三年,大家所选择的职业道路是大相径庭的。

一直以来,在郑桐眼里,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应该也像考试解题一样有一套标准的答案。

A.我有过相似的想法,认为好的工作和生活一定是某个样子的。

嗯,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在我们对自己和社会认识不够深刻时,很容易将他人的意志套用在自己身上。

人与人有着诸多的差异,他人嘴里的好工作,对你来说也许就是痛苦的牢笼。

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在工作中适意,而有些人在工作中感到格外别扭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事的工作和我们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匹配度。

职业价值观我们在入门课已有涉猎,我们可以通过职业锚测试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本节我们将着重介绍职业兴趣,指的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使人向往某种职业。


一般来说,向内探索自我,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是职业定位的第一步。

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我们能初步定位出你的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

这个类型体现了你最显著的职业性格特征和适合的职业活动范围。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的主要特征。

这六种类型对应的典型匹配职业如下所示:

当然,我们的职业兴趣维度不会是单一的,只是所占的比重会有不同。一般完整的霍兰德代码是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如RCI/ASE:



要想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找完整的霍兰德测评题来做(这里推荐乐职网的霍兰德测评)。这也是今天的课后作业哦,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要想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找完整的霍兰德测评题来做(这里推荐乐职网的霍兰德测评)。这也是今天的课后作业哦,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结果去搜索相关的职业信息,丰富对自身定位的认知。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无论什么测评工具,都只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辅助手段。

不要为此给自己贴上一成不变的标签,事实上人的职业兴趣是会动态发展的,它和我们所处的职场环境和不同阶段的状态都有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结果去搜索相关的职业信息,丰富对自身定位的认知。

真正最了解“我”的,还是我们自己。如果测评结果与自身理解有较大出入,不必感到过多困惑,我们可以通过多留意、记录自己最感兴趣和兴奋的活动是什么来进一步明确。

总而言之,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和自己坦诚相待,不断向内探索,完善对自我的认知。这是我们今天的核心思想。

最后,虽然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但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

所以下一关,我们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市场分析,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L7前路茫茫,我的出口在何方?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