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子—代序(之四)

      《老子》一書自問世以來,便引起世人廣泛關注,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戰國前期,就有關尹、文子、列禦寇、楊朱、宋钘等人傳承老子思想,其中集大成者是戰國時宋國人莊周(約西元前369年—西元前286年),與老子思想並稱“老莊學說”。到了後期,又有稷下黃老學派、彭蒙、慎到、田駢、接子、環淵等人繼承老子學說,甚至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申子等也被列為黃老學派。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傳承老子思想的道家學派。雖然初期道家學派也曾時起時落。但到了東漢明帝時楚王劉英(分封彭城)開始正式祭祀老子、漢桓帝立“黃老浮屠之祠”之後,老子地位才開始真正提升,且已有了宗教色彩。到了唐代,開國皇帝李淵自稱老子(李姓)後代,開始在全國推崇老子及道家學說,老子的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老子》一書更是成為傳世經典。之後歷朝歷代皇帝爭相朝拜老子,甚至有的皇帝親自注說《老子》。所以自唐代開始,老子及其著作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愈加顯赫。

      東漢末年,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張陵在四川大邑縣鶴鳴山創立了“五鬥米道”,以《老子》為宗旨,尊老子為最高天神,推崇老子思想,以“道”為教義,後來演變成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後人據此亦尊稱張陵為張道陵)。道教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老子》及其思想,但也容易讓後人誤解老子哲學,誤導了後世對道家的理解。應該認識到,道家並非道教。道家是一種學術思想,道教則是一派宗教。老子只是被道教尊稱為“祖師爺”、“道祖”、“太上老君”、“太清道德天尊”而已,其本人和道教沒有任何關聯。所以,研習者一定要清楚道家與道教的聯繫與區別。

      中國歷史上崇拜讚揚老子及《老子》一書的名家不計其數。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政要》中明確以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施政綱領:“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唐玄宗李隆基在《禦制道德真經疏》中指出該書“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並親下聖旨強調老子“東訓孔子,西化金仙”,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宋朝事實》卷三《聖學》中記載,宋太宗趙炅論述“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並在其中。”宋徽宗趙佶認為“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還專門著有《禦解道德真經》,承認“道無乎不在,在儒以治世,在士以修身,未始有異,殊途同歸,前聖後聖,若合符節。”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極度讚揚《老子》一書:“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禦制道德經序》中說到:“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說:道家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清末思想家魏源也在《老子本義》中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近代文人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這是從文化習俗上來論述的。近代學者、哲學家胡適先生認為:“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臺灣著名學者丁中江也認為:“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至少可以與孔子相提並論。我個人認為,他的貢獻要超過孔子。”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老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重要影響。

      在國外,老子思想及其《老子》一書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資料記載,最早翻譯的《老子》是在18世紀中葉(1662年起就有儒家經典翻譯到國外),由無名氏翻譯成拉丁文,後由傳教士雷帕交給倫敦皇家學會的。雖然翻譯不完整、價值甚微,但畢竟是第一部譯作。到了1842年,法文全譯本首先由漢學家儒蓮在巴黎翻譯出版。最著名的英文全譯本是1842年漢學家理亞格(一說是宙蘭)翻譯的《老子》,並附有數十位中國學者的注釋。到了1870年,德文譯本出版。1898年,保羅·卡羅斯翻譯了美國第一部譯本。學者丁巍先生在其2006年出版的《老學典籍考》中統計,到1997年止,全世界《老子》版本有英文270種,德文208種,法文84種,荷蘭文12種,義大利文11種,俄文10種,拉丁文和丹麥文5種,瑞典文3種,西班牙文2種,其他世界語、保加利亞文、捷克文、奧地利文、芬蘭文、葡萄牙文、冰島文、匈牙利文等各一種。已經涉及到全世界各主要語系。據說《老子》一書在國際上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著名易學專家殷旵先生曾經說到:有一年釣魚臺國賓館舉辦“國際易學論壇”,有個從德國回來的學者,在德國訪問了二百多個城鎮和鄉村。看到幾乎每個家庭的書架上都有中國的經典,《易經》、《老子》、《論語》乃至《孫子兵法》等等。德國是一個熱愛哲學的民族,所以在德國,家家都至少有一本《老子》藏書。

      國外歷史上亦有眾多名人對老子及其思想倍加讚賞。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西元1770年—西元1831年)在《歷史哲學》中說到:“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德國哲學家謝林(西元1775年-西元1854年)在《神話哲學:中國哲學》中指出:老子哲學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層”。德國哲學家尼采(西元1844年-西元1900年)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西元1828年—西元1910年)當年曾經說:“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法國第一位漢學家雷慕沙(西元1788年—西元1832年)認為:老子的思想與稍後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學派所提出的“學說有無可爭辯的共同之處”。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兩次諾貝爾獎得主李約瑟(西元1900年—西元1995年)博士在其名著《中國科技史》中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英國當代哲學家克拉克則認為:“現代經濟利伯維爾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為而治。”英國當代漢學家彭馬田則認為:“《道德經》並非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書,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後並無明顯的邏輯順序,這81章猶如一串圓潤的珍珠項鏈:像珍珠一樣,各自獨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則更顯美奐絕倫。”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西元1885年—西元1981年)在《世界文明歷史》中也說到:“老子是孔子前最偉大的哲學家。《道德經》出自何人手筆,倒是次要的問題,最重要的乃是他所蘊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甚至比較極端地認為:“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要將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西元1907年—西元1981年)讚賞道家的現代性,他於1968年在《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中指出:“老子是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美國學者蒲克明曾預言《道德經》將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他說:“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還有近代一些理論,諸如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理論、自發秩序理、互補理論等等,其創始人無一例外地承認自己理論的創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老子的影響。

      1910年,德國人龍利期·噶爾在《老子的書——來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誨》中寫到:

“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

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

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

他比任何現代的,卻更加具有現代意義。

他比任何生命,許多許多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

      的確,老子思想的深刻,《老子》一書的智慧,唯有細心研讀方能受益。古往今來大凡希望明白人生、增長智慧之人,無論皇帝高官還是平民百姓,無不研讀《老子》。兩千多年過去了,這部經典仍然具有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承載著豐富而深刻的資訊量,是一個永遠言說不盡的思想世界和一個永無盡頭的意義空間,仍然可以給現代頭腦以智慧的啟迪。

(本文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近老子—代序(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