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就像熬肉和挖井——曾国藩送给我们的学习之道

为什么都是努力在学习,但是就是别人的孩子成绩好?

为什么投入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其他人还是比我们更加厉害?

我们很想要学好一个东西,买了书、报了班,可是为什么就是学不好?

或许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的家长、学生,或者是想要学习一技之长的人。我们也曾花费很多时间在学习,比如钻研数学难题、练习英语口语,或是试图掌握一些工作技能,但是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刚关上书就忘记了书中所讲的知识。

在一百多年前,曾国藩在一封写给弟弟的信中透露了他为学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被毛主席感慨“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风云人物,是如何教导他四个弟弟做学问的。


(一)为学譬如熬肉

“子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这个方法并非曾国藩的原创,而是从子思(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嫡孙)和朱子(朱熹,南宋理学家)那里学到的。

熬过肉的都知道,只有先用猛火攻,然后再用慢火温,才能把肉味煮出来。学习也是这样:先要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快速掌握和拆解出书本的脉络和纲要,然后再细细精读,反复咀嚼其中的奥义,最后还要跳出来,用自己的理解重组和叙述书本的框架。从宏观处着眼,在围观处下手,这样走一遭,一本书、一篇文章才能算得上真的被吃透。

以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为例,我们先从整理上快速把握书本的骨架,许老把中国放在世界的版图里,从远古到近代,逐步解读中国文明的发展以及中国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然后,我们可以慢慢去咀嚼不同时期的中国是怎么逐步形成自己的文明,并且和其他国家发生关联,比如10世纪-15世纪,中国从东亚走出进入更大的亚洲体系。这样读完之后,再拿出一张纸,自己简单写写画画,看看能不能重新用清晰完整的思路讲清楚。

刚开始的时候,用这个方法确实不轻松,除了要有莫大的耐心,还需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来钻进去慢慢研磨。但是一旦我们真真切切地试过一次,就是体悟到这种方法的奥妙之处。


(二)用功譬若掘井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下面这张图,一个人到处掘地寻找水源,但是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以至于尝试了很多次都无功而返,只能怨天尤人,哀叹自己时运不济或者资质匮乏。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尝试了很多方法、看了很多不同的专著,就是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用力打透其中的某一条路径。不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有没有读过曾国藩的这句话,如果不是,那么两人算是心有灵犀了。


我曾经见过身边同学为了学习英语语法,教辅买了一堆,几乎集齐了中国、日本、美国各国的畅销语法书,书本的风格从严谨细致到活波可爱,真可谓将厚实的家底暴露无遗,但是基本上每本书都是翻翻前面几页,到了考试的时候仍然是面对各种时态一筹莫展。同样的,也有同学就靠着反复读《新概念英语》四册,搞定英语远赴重洋,继续进修学业。

曾国藩也反复告诫自己的弟弟:“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东西并没有到达要拼资源的阶段,更没有到拼天赋的时候,真正是靠我们的方法和专注度。如果我们能掌握曾国藩的学问方法,不断践行,或许能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书中原来就有扑鼻的肉香和甘甜的井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学问就像熬肉和挖井——曾国藩送给我们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