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话:花和尚的成佛路
“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天孤星,梁山排名一十三,陕西谓州人,惯使一条六十二斤铁禅杖,因打死郑屠流落江湖,后在五台山出家,又因救护林冲被迫上二龙山落草,宋江攻打冀州时加入梁山,后在浙江六和寺坐化”
独一无二的结局
《水浒传》是一出悲剧,也是一首英雄的挽歌,平定方腊归来,梁山好汉们已去其大半,而最可悲的,则莫过于忠于朝廷的幸存者也被奸臣所陷害谋杀,得以善终者寥寥无几,不过无论是战死沙场还是死于陷害,激流勇退或是另辟天地,这些还都留在世俗的层面,《水浒传》中有一个人,其结局则超越了这一层面,这个人,便是在六和寺坐化圆寂的鲁智深。
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说,鲁智深的结局是最完满的,作为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酒肉和尚,他竟达到了佛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的确令人费解,在他身上真是验证了那句俗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实论精神层面的造诣,《水浒传》中还有一个得道成仙的,那便是公孙胜,不过他的成仙之路,则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台阶达成的,或者说,公孙胜早已脱离了整个梁山体系,更多时候,他只是作为一个高级顾问而存在,甚至说如果最后不安排公孙胜得道而是死于非命,反而才会令人费解。
相较而言,鲁智深的成佛则充满了戏剧性,也令人啧啧称奇,但回过头来细细一品,又觉得这反而很自然,那么,鲁智深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智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慧根,得以最终让他“听信而寂”呢?
疑点重重的“三记拳头”
要说鲁智深的这条“成佛”路,还得从那惊世骇俗的三记拳头说起。
鲁智深的出场是由史进引出的,那时他还唤作鲁达,在谓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官,这小种经略相公想必听起来并不陌生,在小说中,他正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的儿子,经略相公镇守边庭,在地方有着实际的最高权力,按王进的说法,那正是用人之所,足以安身立命,而鲁达也正是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闯出的名堂,可以想见,鲁达于朝廷是有军功的,正如他在打郑屠时说的,“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可以说,彼时的鲁达有面子又有里子,在外吃饭都是赊账,地位、金钱、名声都有了,然而“冲冠一怒为红颜”,为金老父女打抱不平,竟一时失手,三拳打死了郑屠户,弄出了人命,不得已混迹江湖,这三记拳头,就成了改变鲁达人生的关键。
可细细品来,这三拳不简单,至少有两个疑点值得推敲,那就是这三拳一不问缘由,二下手极重,一句话,这起凶杀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的确,鲁达是个粗卤的人,但却是粗中有细,虽常常不拘小节,但遇事总能计较几分,且做事情善于做铺垫,出奇招,譬如藏在销金帐里醉打小霸王,相国寺颠翻众泼皮,野猪林暗中护送林教头,都不难看出这一点,而在瓦罐寺中,面对众老和尚对两个贼道的控诉,鲁智深的第一反应也不是出手,而是质问,可见凡事计较三分,不偏听偏信,先搞清事实原委,是鲁达的行事风格,鲁达的鲁莽不似李逵,绝不会因为一面之词血涌上来就真的要杀人。
而在打死郑屠的过程中,鲁达竟从未对证金翠莲所说的是否属实,甚至直到下手前才提了一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达花了颇多心思来制造“事端”,十斤瘦肉,十斤肥肉,十斤软骨, 简直就是“找事”的教科书,你说这样的人是因为太过鲁莽才打死了人,实在站不住脚,所以不问缘由根本不是有失计较,一时鲁莽,而是他本就没打算问缘由,心里唯一盘算的,就是怎么“找茬”罢了,一句话,他来就是为打人的,至于是不是要打死,就要细剖第二个疑点了。
在鲁达打死郑屠后,原文写了鲁达的心理活动,“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但真的是这样吗?不说主观立场,只谈客观事实,这三记拳头,堪称《水浒传》的惊世骇俗之作,其威力之大无与伦比,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且不说鲁达,先来看看水浒里靠拳头出名的另一位好汉,武松。
武松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足见其拳头的威力不容小觑,那么武松打死老虎,用了多少拳呢?原文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好,这是打虎,我们再看看武松打人,在醉打孔亮时,原文道,“武行者踏住那大汉,提起拳头来,只打实落处,打了二三十拳,就地下提起来,望门外溪里只一丢。”水浒中最强的拳头挨了二三十下,孔亮竟还无性命之虞,一时竟还召集人马来报仇,可一个郑屠三拳下去竟一命呜呼。
说完武松,再说说鲁达自己,桃花村里鲁智深在销金帐中痛打周通,原文道,“拖倒在床边,拳头脚尖一齐上,打得大王叫救人”,周通挨了可不止三拳,还有若干脚,可即使如此,小霸王还是能够脱身逃得上马,甚至没几日就恢复到可以重新杀人越货了,梁山好汉们的确挺耐打,可他们也并非金钢铁骨,与杀猪的郑屠应该并无太大的区别,可如何郑屠挨的三拳却如此威力巨大?
如果说这些都只是侧面的对比,那么原文对着三拳的描写简直血腥到少儿不宜,极尽浓墨重彩之能事。第一拳是鼻子,“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了出来。”第二拳是眼睛,“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是太阳穴,“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拳下去,出来一个油酱铺,一个彩帛铺,一个全堂水陆道场,视听感极强,整个水浒则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描写,堪称一绝,这哪里是挨了拳头,简直就是挨了铁锤,已经打得不成人样了。
于是我们有理由问一个问题,鲁达对郑屠,何以有着如此大的恨,不仅无心追究原委,而且下死手,难道只是抱打不平吗?
找答案还得看原文,回顾金老父女在酒楼与鲁达遭遇一节,鲁达在听完金翠莲的长篇哭诉凄惨后,并未发作,而是颇有心的问道,“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而真正发作起来则是在得知这镇关西就是杀猪的郑屠,立马就要起来杀人,在出手打郑屠时,第一句话也是,“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可见打抱不平的愤懑自然是一方面,但郑屠竟自称为镇关西才是点燃仇恨火焰的真正火种。
鲁达是何许人,出入边庭,舍身入死,一心为朝廷效力还无妻室,镇关西的名号真个是凭真本事和一条性命博得的,郑屠呢?恰恰是一个享受和平红利的人,整日在官府面前装孙子,在鲁达的想象里,这等人在社会上也只是狗一般的地位,没想到现实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个在他眼里狗一般的人,这个靠他拼杀赚得衣饭的人,竟可以在社会上欺男霸女,不仅三房四妾,还冒用自己的名头,这种极大的不平衡感正是造成鲁达仇恨的原因,的确,不是暴怒,而是仇恨,本质上,这是鲁达对这种畸形的社会的仇恨,而郑屠,就是这种仇恨的具体代表,鲁达和郑屠,其实像极了梁山好汉和奸臣佞官,前者为国披肝沥胆,后者则靠阿谀奉承享受红利,甚至还欺世盗名,陷害前者,鲁达的个人仇恨,其实正是梁山好汉对误国奸臣的群体仇恨。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鲁达何以三拳就打死了郑屠,也许鲁达的确没有抱着杀人的目的去买肉,但这种不平衡感燃起的内心火焰早已不是他的理智所能控制的了,郑屠的死也就自然而然了,事实上,这正是鲁达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一个反映,打死郑屠,流落江湖,就是要与这样的社会决裂,而鲁达的这种决裂,在梁山好汉中是最为彻底的,也最终开启了他的“成佛路”。
今日方知我是我
杀了人的鲁达经赵员外举荐在五台山出了家,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更重要的,鲁达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智清长老,这是鲁智深成佛路上绕不开的关键人物,长老不仅赐了法号,还赐了八句偈语,将鲁智深赶出五台山时,赐给的四句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其中“林”、“江”分别指林冲和宋江,“山”、“水”则指二龙山和梁山泊,正预示了鲁智深此去的前途,而在鲁智深随宋江征讨方腊前夕,智清长老在五台山又赐了另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其中“夏”、“腊”分别指夏侯成和方腊,“潮信”与“圆寂”互文,预示了鲁智深的结局。
可以说智清长老是《水浒传》全书真正的高人,原文道,“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只是俗缘未尽,要还杀生之债,因此教他来尘世中走这一遭。”
这里其实透露了关键的一点,就是鲁智深的圆寂成佛是前世的业,而要在此生了却的果,是一个注定的过程,在佛家看来,六道轮回,俗世走一遭其实是苦的,无尽轮回正是无涯苦海,唯有终止轮回才能结束这苦,那便是圆寂。那么鲁智深前世已是一个“了身达命”的人,为何却还要来尘世走一遭经历这苦呢?那便是“俗缘未尽”,为什么没有尽?因为他要“还债”,还什么“债”?——“杀生之债”,可这么一来就很费解了,鲁智深明明是个“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的人,又有“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这样怎么就能还“杀生之债”,这不正增添了这债的负担了吗?这不是矛盾吗?
矛盾吗?的确矛盾,可这就是事实。鲁智深的成佛路,其实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弘扬的“顿教”法门,能不能成佛的关键就是八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才有鲁智深圆寂前写下的颂,“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顿悟了“我是我”,便是“见性”,也就自然“成佛”。
那么再来说杀人的事,落草前,鲁智深身上有四条人命,一个豪绅,三个强贼,如果把郑屠归为误杀,那么鲁智深只杀了三个人,而且都是彻头彻尾的坏胚子,上山后,鲁智深也从未滥杀无辜,这的确印证了宋江在五台山智真长老面前为鲁智深的开解之词,可以说,鲁智深是梁山中为数不多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可即使如此,在面对智清长老见面劈头的一句话“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时,鲁智深“默然无言”,这个“无言”真是五味杂陈,因为鲁智深不似李逵,他从来就没想过要主动杀人,但却被命运深深裹挟着,不得已杀了人,长老的话就如同当头棒喝,让他看到了自己在命运前的迷失和无力,此时的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真性,而当他看到时,已然是“洒家心已成灰”,他看破了俗世的无常,也看穿了生死的大门,“杀生之债”因杀生而起,也因杀生而终,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善的本性。
天上最孤独的那颗星
三十六天罡的星象名起得很传神,天孤星鲁智深便是其中最不凡的那颗,那么这“孤”究竟有何不凡之处呢?其实,这“孤”的寥落,“孤”的独特,正是鲁智深的“慧根”所在,正是他得以坐化圆寂的写照。
鲁智深其实看起来一点也不孤独,恰恰相反,他最爱的就是结交天下好汉,与人打抱不平,史进、林冲、杨志、武松,几个全书中最耀眼的角色全都跟鲁智深有着深厚的交情,二龙山当大王,梁山泊管步兵,哪里有什么孤独的影子,这天孤星的“孤”字,究竟由何而来呢?
鲁智深的“孤”,在于他始终追求一种不同于所有梁山好汉所追求的东西,但是这东西极其玄妙深邃,以至于鲁智深开始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有所追求,而这在他的身上则表现为彻头彻尾的“洒脱”,为什么要加上“彻头彻尾”四个字呢?因为鲁智深的洒脱着实不同。
要说“洒脱”,梁山好汉们谁不洒脱,这简直就是上山必备的素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言不合起来干就是梁山的日常,但这种洒脱都是流于表面,内在的洒脱者寥寥无几,因为梁山好汉的内心,全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宋江要招安,晁盖要富贵,李逵要杀人,武松要报仇,林冲要安稳,杨志要功名,柴进要名声,燕青要主子,就连梁山公认的出世奇人公孙胜,都天天想着要找罗真人修仙,至于那些做生意消舍了本钱的,为生活所迫的,还有被陷害赚上山的,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把控好,还谈什么真洒脱,而鲁智深要什么呢?看完全书想必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无非也只要个“囫囵尸首”罢了,梁山好汉们扛着“义”的大旗,但其实都“各怀鬼胎”,藏着自己的动机,唯有鲁智深,贯彻着毫无功利心的“义”,甚至不去追求“义”的名声。
有动机就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包袱,但其实这才是正常的人性,因为人性本就是有欲的,只是有的欲高级些,如宋江的忠君报国,有的欲低级些,如杨志的功利之心,但鲁智深缺的就是这个“欲”,杀人流落江湖,鲁智深并未留恋军官的体面生活,五台山落发为僧,鲁智深从未表露出对俗世的不舍,为救武松被高俅追逃,鲁智深从未后悔半分,就连打下二龙山当大王,都并非似晁盖那样为求一个富贵人生,鲁智深的一生,没有任何包袱。
看到了这一点,就明白了鲁智深的“孤”,他是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超凡脱俗,鲁智深是好汉,是义士,是孤星,但不应该忘了,最后,他成了佛。
觉得不错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兮兮书评】,有更多原创书评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