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记笔记,有用Evernote
的,用 有道云
的,用Bear
的,还有Notion
的,还有些小众的,比如Devonthink
的,Rome Research
的,还有Obsidian
的。记笔记的工具数不胜数,但是记笔记的功力却自己那几层,下面我由低到高一个个列出来,看看你在第几层。
第一层是:不记笔记。不是说所有的书看了都要记笔记,比如小说就不用,看过就行,图的就是一个经历。
第二层是:只标记。这是我最擅长的,哈哈。在微信读书上,Kindle,或者在得到读书上,看到喜欢的句子或者很多人都标记的句子,就标记下,有的时候还会写下自己的感想。偶尔有别的书友就会对我们写的评语点赞,这可能就是最激励我们不停去标记并写笔记的。
我这样写笔记的动力是,我总觉得经过了大脑的消化,会让我的记忆更持久些。这没有错,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还记得多少哪些让我们曾经深思过的想法?
是的,在这层的记笔记方法也许只能让我们的记忆长了几天而已,几天过后,这些想法都会在大脑中慢慢遗忘,我们会完全记不起来曾经读过的书。
第三层:保存笔记到笔记软件中。在这一层,我们会把在电子书上的笔记下载下来,再存放到自己的笔记软件中,比如:Evernote
。
很多人都会炫耀自己的笔记软件中有多少条笔记,我以前也会把读过的书的笔记都攒下来,就像攒钱一样。我们似乎认为这样就放在脑子里面了。
可是,在Evernote
里面的笔记,尽管可能是我们亲手写下来,还是不等于放到脑子里面的。我们还是会就慢慢的遗忘了。偶尔会翻出来看看,或者想起来有什么信息要查询的时候,主动查一查,看哪些笔记就像看当年的自己,我们很有一种和好友再相见的喜悦。不过这是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我们幸苦写下来的笔记,我们只是偶尔的翻阅,就像当年学过的大学课本,不管记了多少笔记,都不会再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些笔记永远地都定格在了那个时间点。
第四层:不光保留笔记,还会写一个读后感。在第三层在读书过程中产出的读书笔记,都是一些不系统的珠子。而事后在化一些时间来总结,就会把那些珠子串成项链。
我们可能会重新梳理一下书的结构,我们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这就相当于把砖头垒成了堆,我相信某天重新在看这些笔记,就会相当于重新又读了这本书一样。
不过这一层的问题还是和第三层一样,除非我主动去看,否则这些写过的笔记都不会和新的知识有连接。
第五层:卡片式笔记。这种笔记方法,在记笔记的时候,不光会记录内容本身,还会考虑和现有的笔记的关系,每次存档的时候都会去建立和先前笔记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有以前的笔记都会在新笔记产生的时候可能被复习一遍,而在这种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这就很想大脑一样,连接产生想法。
别看第五层和第四层就相差一层,这个差别就相当于业余和专业选手的区别,就相当于黄药师和江南七怪的区别。
关于第五层的卡片式笔记法,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再仔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