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好文章、高效学习,都离不开必须知道的15.87%!

世界上有几个必须知道的数值,是影响人类关于美学、认知等的重要数据,这就好比黄金分割点0.618,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工艺美术或日用品的长和宽的设计中多用这比例,容易引起美感。

那么你知道比这个更重要的15.87%吗?相信很多人没有听说过。

图片发自App

上面这个图是心理学家给出的三个界定区域:舒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大家会觉得哪个区更适合高效学习?逃离舒适区才能提高自己又是真的吗?舒适区就是完全不需要面对压力和新事物的区域,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应付一切问题,这种平坦的路当然好走,但一切都是已知的,肯定很难再有进步。

那么有些人就会想到另一个极端,我们选择完全陌生的领域,那么只要有任何学习的机会都是进步的。

其实上面这种想法也不对,完全未知的领域,你连从哪里开始都没有头绪,方向都不能确定。而且人的大脑是不喜欢完全陌生的环境,它会处在极大的压力下无所适从。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无所知让你进步很慢。

那么有没有刚刚好的区域呢?有,就是学习区。难度恰到好处,新知识的占比大概在15.87%。如果工作遇到的挑战远远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很无聊;如果遇到的挑战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则会变得焦虑;给你些难度,可能超过了能力范围,但没关系,稍微踮踮脚还是能够的到,这种需要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让你既有挑战,还有收获,同时把已有的知识也复习了一下,就是最高效的学习。

这个状态可以是高效学习,也可以是一种心流。当你需要认真投入地工作,同时又因工作得到新认知时,就再次刺激你沉入其中,不断探索思考,形成一个高效的正反馈。


图片发自App


无独有偶,精彩的故事里,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情节让人拍案称奇。那么有多大比例的出乎意料才是一篇好文呢?如果全篇讲的都是平淡无味的话,相信你早就放下这本书了。如果开篇全是反转再反转的剧情,你会觉得这个作者矫情至极,简直是个无厘头在搞怪。有一个公式叫做“喜欢=熟知+以外”,一个好的作品,既要让观众看得懂,又要在熟悉的环境下,给一些意外。这样的作品才是吸引人眼球的好作品。而这个意外的比例也恰好是15.87%(可参见著作The eighty-five  percent rule for optical)

这个15.87%理论太有用了,我们可以做什么?假如你是一名学生,你当然可以用此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参加英语考试前,可以选择难度大概在15.87%的文章阅读,做物理题时,先把公式记个大概就开始做题,既有少数没见过的题型,又有熟悉的套路,这样就能记住新公式同时熟练运用原有公式。

假如你已经工作了,那么这个公式不仅让你效率倍增还能直接带来更高的收益。每次给自己15.87%的挑战踮踮脚,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而且你考虑过没有,相同的工作量,你的效率是最高的,相同的挑战,你的进步是最快的。


图片发自App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只是认知了一个数据,那我觉得你感悟能力还有带给提高。从15.87%这个数据,我觉得你至少应get以下的点:

1、还有另外的85%应该是熟知的!这其实是高效率的一个前提,也就是你必须先掌握大量知识,有良好的基础,才能在熟悉的领域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这就像打游戏一样,如果你还是个小白,停留在第一关、第二关,那先别期盼着玩通关。

2、如果你是一个输出作品的人,无论是文章、广告设计包括游戏设计领域的人,让自己的作品有心流,自己先和自己较劲,学一些更深入的东西,而不是整篇都是辞藻的堆砌、毫无难度的关卡。自己先定位好高度与难度,才更容易在同质化的作品里出彩。

3、我们身边有多少比你更努力刻苦的人?但他们知道15.87%的又有几个?知道又能做到的还剩几个?寥寥无几。知道和做到中间差太多了,就像我们都知道坚持写日记、坚持学英语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那常常与我们无关。

既然我们逃脱不了工作、学习,那何不把效率提高?如果我们把每个月挑战15%未知领域作为目标(我没有说每天或者每周这么不现实的话),假以时日坚持一个领域不断完善,那么一年的时间我们有多少提高呢?不是15%*12,而是5.35倍,那么两年后的你就提高到原来的28.62倍!

既然我们利用15.87%这个数据只要一直坚持,就能不断超越自己,甚至超越那些看似更努力的人,我们何不高效地坚持,做更好的自己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流、好文章、高效学习,都离不开必须知道的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