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蓝,如雨止天清,又深邃似海

元 景德镇窑 霁蓝单把杯

霁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霁蓝釉器物多在祭祀时使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又可称“积蓝釉”“霁青釉”“宝石蓝”,名称繁多,实为一物。明、清蓝釉习称“霁蓝”。

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清 乾隆 霁蓝描金游鱼转心瓶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又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清 乾隆 霁蓝釉天球瓶

明宣德 霁蓝釉暗花云龙纹盘

高4.6cm,口径20.1cm,足径12.7cm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因高温下釉层熔融垂流映现白色骨胎,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釉面泛橘皮纹。内壁暗印双云龙戏珠纹,因釉层厚,纹饰不清晰。足内施白釉,中央青花双圈内“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盘造型规整,釉色纯正,是宣德朝祭蓝釉瓷的典型器。

明宣德 霁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高4.0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底及外壁均以白泥描绘鱼戏荷莲图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蓝釉白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品种,其蓝白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明代宣德时的景德镇窑将这一装饰品种加以发展,图案刻画更加细腻,造型品种及装饰题材亦大为增多,造型有盘、碗、尊等,装饰题材有龙、鱼莲、萱草、折枝花果、缠枝花等。

清代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曾仿烧过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但图案刻画不如宣德时作品细腻。

明弘治 霁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

高32.2cm,口径16.5cm,足径18.5cm

罐广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近底处微外撇,浅圈足。肩部对称置双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祭蓝釉地上描金彩装饰,口沿边、肩部、腹下和胫(jìng 音敬)部各画双弦纹,腹部绘二牛,双耳的轮廓线亦描金彩。圈足内无釉露胎,无款识。

此罐为弘治朝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皇家祭祀用器,类似的器物还见于弘治朝的黄釉器。这种罐常以描金为饰,但金彩多有脱落。此罐金彩基本完好,弥足珍贵。

明嘉靖 霁蓝釉梅瓶

高27.4cm,口径3.8cm,足径8.6cm

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内敛,圈足。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足内无釉露胎。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

梅瓶

瓶式之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瓶体修长,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有的附盖。梅瓶为盛酒用具。自宋代开始流行。

清雍正 霁蓝釉小杯

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

清乾隆 霁蓝釉艾叶形洗

高1.7cm,长15.6cm

洗呈艾叶形,洗内随边沿的起伏划出叶脉纹。通体内外施霁蓝釉,釉色深沉匀净。

此洗以艾草叶为蓝本制作而成,当非偶然所为,必有其深层含意。

艾,又名家艾、艾蒿。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效。而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民间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在门上插艾草或菖蒲,用以杀菌防病、驱瘴辟邪。

由上述可知,这件霁蓝釉艾叶形洗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清乾隆 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

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口部、颈部及近足处为霁蓝釉描金彩缠枝万福地与如意云头纹、卷草纹、回纹。腹部三组折枝花卉与乾隆御制诗句相间排列,诗句以墨彩书写,末尾钤“乾隆” 、“宸翰” 、“惟精” 、“唯一” 、“比德” 、“朗润”六枚矾红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瓶形体高大,制作难度之大体现了当时御窑制瓷工艺技巧之高。瓶体装饰诗画间错有序,设色华丽。

清乾隆 霁蓝釉描金地开光粉彩花鸟纹方瓶

高32.8cm,口径10.2×7.9cm

足径11.6×9.3cm

瓶呈四方委角形,口微撇,长颈,直腹,四方委角外撇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霁蓝釉描金缠枝莲纹地装饰,颈、足部各饰描金树叶纹一周。瓶腹四面均有长方形留白开光,其内以粉彩分别描绘鸳鸯莲花图、桃花雀鸟图、文竹螳螂图和牡丹菊花图。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矾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为方形委角,成型工艺复杂,烧造难度颇大。开光内图案设色淡雅,与霁蓝釉描金地形成鲜明的对照。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蓝,如雨止天清,又深邃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