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虎将马超》故事概要

马超坐镇西凉,以个人威名慑服匈奴,深得羌族民心。曹操领兵攻打汉中,矫旨欲借道凉州。马超识穿这是曹操的假途灭虢之计,不愿答应。
但羌族军师刘顺进言,马超父亲马腾及两个弟弟都在朝中为官,如果公然与曹操敌对,恐怕曹操会对马超的家人不利。
马超不听,认为要以凉州各族百姓为重,于是拒兵列阵于潼关不肯放行。曹操以坊间传言马超有勇无谋而轻敌,马超遣马岱以一千兵马诱敌,曹操军队击退马岱意欲渡河,半途被马超带大军截击,马超连破曹营三员大将,逼得曹操割须弃袍,在许褚的帮助下逃回许昌。
曹操心忿受辱于马超,把马腾马休马铁斩首于市,尽诛马家三族上下二百余人。
马超悲愤之下欲起兵复仇,姜云霞劝道曹军势大,如不能联合义父韩遂,还不若固守西凉徐图后计。
不料刘顺原来是曹军奸细,故意传书韩遂离间他与马超关系。马超与韩遂失和,被迫离开凉州,随即攻下冀州为根据地。
夏侯渊领雄兵据历城意图收复冀州,马超欲待夏侯渊未曾安营先下手为强,亲率兵马进攻历城,中伏退回冀州,不料冀州守将早已暗中投降曹操,紧闭城门,杀马超妻儿于城楼。马超遭曹军三路夹击,马超奋力杀出重围亦身受重伤,为张鲁之五斗米道收留。
张鲁劝说已经失去至亲和家园的马超随他出家修道。此时姜云霞带同羌族勇士在乱军中拼死抢出马超妻儿的尸首,请马超带他们归葬西凉故土,羌族人民也会欢迎将军将羌族视作第二个故乡。
而刘顺终于表明自己的真正身份乃是刘备谋臣,刘皇叔是汉室宗亲天下归心,将军天纵英才,皇叔定会厚待。
三方意见争持之际,曹操大军攻至汉中,要张鲁交出马超。马超披挂迎敌,交战中刘顺失手误伤姜云霞。马超掩护姜云霞杀出战场,姜云霞伤重身亡。马超伤心之余斥责刘顺其实是故意杀人,刘顺不否认,并说唯有放下一切多余情感才能成为真英雄豪杰。
马超最后不杀刘顺,惨然长笑,带同残兵投奔刘备。

评论:
一个被“战冀州”束缚的怪胎
具体的剧情细节感想交给裤子,我这里剑走偏锋,姑且聊点别的。
《虎将马超》是一部做工戏——为什么我会这么定义而不是说“做工为主”呢?因为这部戏尽管也有不少唱段,但其内容不是单纯抒情就是平铺直叙,于剧情建构方面几乎难有建树,以致这部戏简单却松散的剧情几乎是由三场武戏——战潼关、战冀州、奔刘备——支撑起来,而这三场重点武戏里,战潼关的重点其实是曹操,不管前头马超打得再精彩,自然还是曹操割须弃袍的戏码更加抢眼球(香港场的观众比较礼貌,不要说看手机和拍照,连相互间的低声交流都绝少,但演到这里也是全场笑得前仰后合的),以至于我爸看完之后一直表示战潼关一段马超胜得太过简单,虽然我后来仔细重看,马超连挑曹营三员大将都还是有扎实的武戏为支撑,并不轻易,但说到底还是曹操太抢眼了,屡次问到“他们在吵些什么”,这就成了一种强调效果。奔刘备一段虽然难度系数颇高,一个动作一句唱段,但基本就是炫技,像我爹说踢枪好歹展示的是两边交战,可是在逃避曹操追杀的过程中还各种SOLO抛剑耍花枪莫非是想表达马超艺高人胆大、面对逼杀还有心思来玩个杂技吗……唯一能做到难度与剧情相融合,在程式功架中展现人物性格和刻画人物感情心理的,也就只有战冀州一场了。
“战冀州”原本就是以“城下三摔”为标志的经典武生剧目,实际上应该也是这部戏的最大卖点之一,因为这一场戏既有“技”(城下三摔)又有“情”(马超面对部下背叛、妻儿被杀、围攻兵败三种困境,其心理之复杂纠葛很有表现空间),非常能带动观众情绪。这一场正好处于所有场次的中间,也恰好就是马超人生从潼关胜利时的巅峰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说《虎将马超》就是以“战冀州”为中心展开的剧情故事也不为过:往前,溯及马超为何会反西凉、与曹操为敌;往后,铺垫马超为何会从意气风发到消沉,从一方割据到寄人篱下。“战冀州”是一出好戏吗?无疑是的,甚至称得上是《虎将马超》中最为精彩的段落,而且因为它本身就是经典,其中的程式表演已经沉淀成型,熟悉此戏的观众甚至能清楚知道每一段应该会演出什么然后评判出演员在此是否有做到位。“战冀州”在京剧中又名“有勇无谋”,这四字既表明这一段戏就是体现马超因为一次决策失误(或曰智商下线)而导致妻儿命丧、兵败冀州的结果,又映衬出马超在传统剧目和民间故事中的形象便如这四字字面形容的一般“有勇无谋”。关于“有勇无谋”,漫画《火凤燎原》里有着“另类”却合理的思考,让人能突破常识的盲点:一个有名的武将,既然能身经百战、久惯沙场之后仍能存活并取胜,那他所凭借的必然不会只有武力。战争是士兵之间的较量,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士气,所以在交战中往往会通过贬损对手抬高自身来鼓舞士气。漫画中有一段名言:
“贬敌抬己,其法有三:
其一,敌将初胜者,贬己方武将鲁莽;
其二,敌将多胜者,贬己方军师择地失当,预测错误;
其三,敌将常胜者,贬敌军将领有勇无谋!”
也就是说,当贬损对方为“有勇无谋”时,恰恰证明敌方将领是个身手不凡又深具韬略、难于应付的常胜将军。考察历史上的马超,会发现他同样有一句四字评价就是“勇而不仁”。史书为胜利一方的魏晋书写,从他们的立场叙述马超“不仁”,恰恰从反面角度佐证了马超在行军打仗时手段之狠。老谋深算如曹操,都几次三番差点折在他手头,甚至有“几为狡虏所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等语,因此“有勇无谋”实在只是小说家言,不能深信。传统戏曲在塑造角色时会倾向于简单化处理,“有勇无谋”的脸谱化马超是时代的产物,它突出了马超的勇猛,把马超的悲剧归结于他的“无谋”,这在以往的观众中或者并没有问题,他们往往只要欣赏到诸如“城下三摔”的功架就能满足;不像现代观众,会探究这一出戏背后的“为什么”,而不会满足于“马超那么惨是因为他蠢”这种唯一又漏洞百出的答案,他们会期待惊喜,会期待一种跳出传统思维窠臼的新诠释——最起码,在我看《虎将马超》最开头,看马超驱赶匈奴、联合羌族,看他站在大局角度劝阻马腾入许昌时,我确实也是怀着这种期待的。可惜在两次看过全剧之后,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期待到底是落了空,更糟糕的是,即便看过全剧两次,我都无法形容出这部戏里的马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事实上我能看出主创在重新塑造“马超”这一经典形象时所作的努力,对羌族和姜云霞的深情重义以及身为边关守将的责任感、胸怀天下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传统马超中看不到的。但这些设定,与其说是我由剧中感受得来,还不如说是被强行灌输。这部戏在演出的时候永远都在抛出设定,抛完了却没有仔细铺陈渲染便迫不及待又抛出另一个设定,好像有一个无形的障碍在阻止这部戏塑造一个有别以往、完整的马超形象。这道无形的障碍,实际上,就是全剧的中心“战冀州”。
为了让“战冀州”能发挥最充分的戏剧效果,剧中一切的设定都要围绕它来进行,都要为它让路。从剧情上它要求必须有马超与曹操对立以及为何对立的前情为铺垫,也需要交代马超为何会离开西凉根据地来到冀州,因此马腾被曹操所杀的情节一定要有(差别在于该如何表现与交待,当然我觉得暗场处理、把马腾这个角色完全抽掉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而且应该充分说明马超这一场复仇之战为何还会带着全家包括妻儿,否则城下三摔就会缺乏基础(但事实上这点我觉得在剧中交待得并不好,马超得知马腾被杀就起兵反西凉,羌族人马都留在凉州,潼关取胜不去乘胜追击曹操却去打冀州,夺取冀州也只是临时休整,没道理会带上妻儿。历史上马超曾在冀城割据一年之久,而且彼时他已经失去凉州的根据地,这种情况下妻儿在冀州才比较合理)。由于有马腾被杀的一段前情,马超与曹操对立的原因在于复仇,不管给他冠上多少大义名分,比如什么诛国贼清君侧,都无法改变马超就是为个人私仇而起兵的本质,否则扶汉灭曹可是大事,马超再有勇无谋,也不会真的幻想单凭自己一彪西凉军马(连羌族部队都没有带上)就能干掉人强马壮的曹操吧?而在人物方面,“战冀州”的必备要素就有马超之妻儿——一个已婚男士,儿子都那么大了,再跟一个大姑娘谈情说爱是要出伦理问题的,于是名义上的女主姜云霞妹子基本上难以跟马超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只能单纯地是战友情谊。但既是战友,总归得有共同的作战目标、共同的理想抱负才对,可不管是战潼关也好、战冀州也好,都没有妹子什么事儿,而且关于“马腾出去很久没信儿了是不是应该关心一下行踪”、“将军你的志向应该是扶汉室诛国贼,不应该为一时的打击而消沉”这些事都要由姜云霞提点之后马超才作恍然大悟状……一个外族妹子还比较关心汉室兴亡,觉悟之高令马超自愧不如——这种剧情真的没问题吗?如果姜云霞是男主,我就承认你说的都是对的(……)。剧中还有一个比较出彩的角色就是曹营卧底刘顺同学,1.0版虽然因为面相问题(喂)差不多刚出场就被英明的裤子君识穿为反派,但就剧情来说是直到第三场马腾与黄大人密谋、刘顺似“不小心”地从旁路过才表明此人另有身份,这就颇有层层揭开的悬念;2.0版改成刘顺一登场就对观众说“我是卧底”……你就算那么坦白我也不会夸奖你的好么!而且那么早就揭穿,这剧情就简单得没意思了。可不管是1.0版还是2.0版,刘顺这个角色定位其实是跟杨阜重复的,同样是曹操派来的奸细,同样利用了马超的信任背叛了马超,同样害死了马超身边的女人(……),差别只在于潜伏时间长短而已。所以杨阜这个角色就显得非常尴尬,原本他才是正牌传统卧底,可刘顺这个新创人物出场比他早、戏份比他多、跳奸比他快,定位还重叠如斯,导致杨阜这个角色从出场到退场都没多少存在感,唯一能给人带来印象的就只有他手上拿着一支淬满毒药的长枪——是的,兵器上的毒药都比他有戏,我看完两次其实都不太记得他最后到底是否如传统“战冀州”一般被马超做掉没有……“战冀州”代表的是最传统的马超形象,标新立异的新设定无疑会与之产生极端激烈的碰撞。在无法更改“战冀州”的情况下,新编剧情只好在“战冀州”的范围内进行规避,显得异常绑手束脚。《虎将马超》到了最后,马超的形象自相矛盾,剧中发掘出他个性的很多个点,但没有一个点能写到深处(或者说,是“不敢”写到深处,比方说关于姜云霞的设置,又比如马腾的“真正死因”)每一段剧情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看他末尾抱着姜云霞悲恸高呼,实际上我也跟舞台上的马超一样一脸茫然……
《虎将马超》的问题表面看来是剧本设定的自相矛盾、人物形象的不统一,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当现代人用现代审美和思维重新审视传统故事时的犹疑不决。这不止是《虎将马超》的问题,更是很多新编传统剧目的普遍问题,比如《武松》、比如《白蛇传·情》……甚至还包括《唐宫香梦证前盟》、《莲花仙子词皇帝》和《双枪陆文龙》等等。现代人重新回过头来观照传统故事那些简单直接的情节,心中往往会生出许多想法,会想潘金莲也许并不像传说故事中那般淫荡不齿,她心中的愿望也不过是一个女性作为一个“人”的普通单纯的诉求罢了;也会想白素贞修炼千年、曾居天庭,怎就独独看上许仙这么个平凡的男子。要标新立异不难,难的是自圆其说。如果光只想到解放潘金莲,而把武松的个性立场丢在一边,那这部戏还不如改叫《金瓶梅》;如果光顾着渲染白素贞与许仙的前世夙缘,连法海都纵容自家徒儿成全他俩,那结尾还是不由分说把白蛇丢进雷峰塔不觉得是在自打脸吗?而马超在听从姜云霞规劝后决定继续报效国家、投奔刘皇叔(虽然我觉得这两者实在不是同一回事),末了刚动身姜云霞就挂点,最后抱着妹子尸身悲愤地宣布投奔刘皇叔去也……虽然这觉悟吧,还是比陆文龙那小子要高出那么一米米,但还是哪里都不太对。投奔刘皇叔本来就是之前的决定,现在不过是维持原判,为什么要显示出一副超级悲伤的样子,姜云霞不是因为你想去投奔刘皇叔才死掉的啊!可如果把投奔刘备理解成走投无路下的无奈抉择,那最后这一声也喊得过分慷慨激昂了。按照传统故事,马超投奔刘备是无奈之举,曾经割据一方、能与曹操抗衡的一代英雄最终寄人篱下,是落魄的表现;但剧中又一直宣扬汉室正统、曹瞒反贼,把刘皇叔几乎等同于汉天子,不然姜云霞不会以投奔刘皇叔就是匡扶汉室来劝导马超——所以到底投奔刘备是好、还是不好,到最后的定义依然是不清不楚。当然如果完全依照传统剧目的剧情设置走,甚至把姜云霞这个角色完全抽掉,整个故事就会显得通畅流利得多,可要是让我在一个彻底的传统故事和一个标新立异却尚未能自圆其说的故事之间,我会更愿意看到后者,毕竟后者能带来新鲜的视野、新鲜的观念,而前者……做得再好,能比前人更经典吗?
——是时候该把“战冀州”们放下了。
PS:这个故事如果让我来讲的话,我会怎么讲呢?[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粤剧《虎将马超》故事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