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哈雷美好记录

1.今天看到了微信公众号插座学院发布的一篇文章,很受启发。心理学认为信息本身是中性的,然后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解读这个信息,会给出不同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在心理学中叫做认知框架,而这种认知方式影响信息评价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有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者问被试者,如果你的老板给你加薪1000元,你会离职么?回答会离职的人竟然接近50%。原来有一半左右的人本来没指望升职加薪,所以他们对加薪1000元是持积极评价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早就应该加薪了,而且应该加薪远超1000元,这个评价就迅速变成了负面的。听起来很简单,但这种认知框架的影响,几乎左右着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定性。

2.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的这几年时间里,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人一加微信总是一上来三两句话就说说自己或孩子的情况,然后两手一摊,问我该怎么办呢?向我要建议。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解决问题,一定是自己要对问题做详细的阐述,问对问题很重要。他们都是在期盼一种能够万试万灵的方法,但是对自己存在或是面临的问题一无所知或是认识不清。问题根结在哪里都不知道,你那我的办法能对症么?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建议听了一大堆,但是对自己丝毫没什么帮助,生活一切照旧。

3.有一些人喜欢总攻击别人,看到什么东西、听到什么事言论就本能性的变成一只刺猬,非要扎扎人才肯罢休。如果挑不出毛病,他就浑身难受,想尽办法也要挑一点毛病出来。这样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最黑暗的一面,读多少书、认识多少人、见过多少世面也很难有大的长进。

4. 我发现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想法越是固执、偏见越深,他对这个问题就越是容易养成思考惰性,因为他已经对这种思考方式和想法产生路径依赖了。而且他会因为反复的使用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认知,越走越深。围观一件事的人越多,她就会越觉得该由别人出手去解决这个问题,越认为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这件事有责任。他们宁可等待别人来给处解决的办法,看看这个怎么说,看看那个怎么说,可就是自己不愿意去思考、去尝试,他们永远就是自己的围观者,在等待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伸出援手。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那他宁可在原地躺着。

我们只需要1/7秒就可以把信息发往全世界,但是却需要好几年才会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06 哈雷美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