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记

        关于秋,庄子杂篇第一篇《庚桑楚》里这样说:“正得秋而万宝成”。此话说得铿锵有力坚实笃定,自然规律隶属天地之道,人生浮世皆过眼云烟,不足挂齿。故“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无须大惊小怪。

        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里的秋则是其色惨淡,其气凛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尽罄凄楚感伤之意,一股萧杀之气席卷而来,势不可挡。由是得出:“夫秋,刑官也”。这种哀己怜人的秋叹一度引领着历代文人墨客悲秋伤世的情怀。作者写这篇文字时已近暮年,国事也日渐衰落,有隐痛在心。所以秋天在他眼里免不了“以肃杀而为心”,但他感叹完之后还是将笔锋一转:“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借秋转喻别处,不以秋怨秋,足显大家风范。

        现代学者林语堂对秋天的态度理性旷达,风趣幽默、怡然自乐。他说“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他认为秋天的古老和纯熟就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一样令人愉快。

        林先生所处的时代大多数时候时局动荡,尤其是二十年代后期,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立场日趋受挫,使他在政治上的积极态度受到不小的打击。所以他在这个阶段的文章颇有些“无事袖手谈心性”的味道,以性灵和幽默的文艺态度来逃避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

        我们不妨也撇开时政,单从个人性情的角度去感受林先生笔下的秋:时而喜形于色,时而意蕴深沉,时而诙谐放达,时而迂回喻理。这样的秋夜比之欧阳修的秋夜要令人安详坦然得多,如遇故交,红炉绿茶,清宵细长,有滋有味。

        当代文人峻青的《秋色赋》写得赴汤蹈火、雄心勃勃。文章以满腔的热情歌颂秋天丰收的盛况和美好,开头写:“多么可爱的秋色啊!......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最后又写:“我爱秋天。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像是挺进队里的领头人,登高振臂而呼,极具渲染之气。

        这篇文章写在解放初期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像峻青这样的文艺青年被彻底的时代化了。在他的眼里,世界万物都是一首冒着烈火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秋自是带了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朝着读者奔涌而来。

        老实说这种类型的文字不是我所喜欢的,总觉得时代气息浓烈了点,形式了点,虚浮了点,离人的本真之心也远了点。不过,在当时,也只有写这样的文字才能符合其主流文学的价值观,才能够被时局迅速地认可,再加上作者胸怀一颗赤忱的向阳之心,热情滚滚之下,高调难免,这也难怪。但他对待秋天的态度却是足够的积极明朗的,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

        在这暮秋的深夜里我本想也总结一下自己对秋的感触,所以先回头看了看先贤们是如何感受秋的。不料,这一看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不知如何是好。想着自己也应该以达观的心态去感受秋,如庄子的弟子庚桑楚一样,抬眼越山河,胸下怀四方。春荣秋枯,天道使然,万物的变化只是随之运行而已,与个人情感毫无关联,人生的风霜和意义何至于离情花草、秋风落叶呢!然而,人生的风霜和意义又能体现在哪里呢?除了这些琐碎寻常的烟尘之事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给人的感触之外,我们又从哪里去体会和感悟人生的风霜和意义呢?与庄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这种出尘于世只与天地之精神相往来的高境界相比,还是欧阳修的话更贴近人心:“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这才是我们寻常人该有的轨迹和历经吧。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秋呢?如老庄们昂首云天?如欧阳修唏嘘长叹?如林语堂于谈笑间让其轻描淡写地飘然而过?还是如峻青憋一肚子的热情引颈呐喊?我想,我所能做的,惟有静默而立,于低眉间诚恳地品味秋的沉着、成熟还有它的萧杀之气,然后把它们记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