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运营之流量

流量的多少,是一件产品是否受瞩目的体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入口,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web1.0时代,流量的入口是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这个时代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门户网站做广告,吸引流量。但是,这种广告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web2.0时代,流量的入口变成了搜索引擎。很多人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来看新闻、找内容。

淘宝最明智的地方,就是让用户只能到淘宝上查找自己所需的商品,所以,淘宝就成为了有商品需求的用户的流量入口。

而web2.0时代的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百度竞价排名、SEO优化等方式来获取流量。

到了web3.0时代,一个热点事件的传播,既不是通过门户网站也不是通过搜索引擎传播,而是从朋友圈传开的。

根据最新的统计,微信、微博、qq,这三大类社交属性的自媒体(我们称之为社交媒体),占据了流量的80%。

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入口不再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已经转向了社交媒体。

在这个时代里,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说自己想说的话,并让每个人看见,甚至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自发、无限制地传播。

可见,流量入口的悄然改变,也直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重新搭建。基于纯电商的商业模式已经举步维艰。

仅仅依靠解决信息对称问题的商业模式,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不仅开店成本高企,流量费用变贵,而且流量的转化率,也越来越低。

现在淘宝上800万淘宝店铺,真正能赚钱的已不足30万;6万多天猫商家,能做到保本的不到10%。对小卖家来说就是因为淘宝店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些人不得不关闭或者转让淘宝店另谋他途。对于大卖家来说很多在淘宝之外开设独立网店或者构建自己独立的B2C网购平台。

然而,在电商一片惨淡的同时,我们看到社交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流量,商业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

所以,淘宝的黄金时代即将结束,基于纯电商的商业模式也举步维艰,未来电商平台上的流量只会越来越贵,获取用户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商家若是没有自己的用户,没有拓客的能力,无法自己生产流量,未来将无法生存。

所以当下社群,才是流量的最大入口,也是未来商家最好的出路。

商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在,商家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四大传统媒体甚至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都已不能满足这个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如今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多种媒体分割,如果你还在用传统媒体推广你的产品,还在烧钱做百度竞价推广你的品牌,那就只能等着销声匿迹。

那么如何拥有自己的流量、自己的用户?

社群给了你一次全新的机会——商家可以拥有自己的用户,直接面对用户,并围绕自己的用户做经营。社群是一个全新的互动营销平台,不但能找到商品的粉丝群,带来流量,还能主动的注意用户,从用户口中得知他们的理想价位,确定商品身价!

而且,社群还可以实现近乎零成本的社交推广,短时间内迅速聚焦大量用户。

因为,社群的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推广者,用户推广—用户购买—用户推广—用户购买,推与销同步,无限循环,很容易引爆社交圈。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才是流量的最大入口。

如果你能尽早切入新的流量入口,调整自己的运营方向,就能获得先发优势的巨大红利。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流量只是数字,只是一个ID。

作为商业运营者,想在这个消费者上做一次生意,还是想在这个消费者上不断重复地构建强粘性关系,实现多次消费?

不用说你肯定选择后着,社群已成为会员的共识。

一个企业,在淘宝京东卖一个亿,其价值不如社群微商卖100万。

因为你在淘宝京东的粉丝都是平台的,和你一毛关系都没有,随时粉丝都被平台收回变为0。

而直营社群微商的粉丝都是企业自己控制,至少可以让你赚10年的钱。虽然微商在大众眼中,还停留在疯狂刷屏的印象中,但社群微商的崛起必定会引起新的财富红利。

社群是沉淀粉丝的最好形式。

社群成员与品牌的关系,和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

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仅仅是消费行为本身,比如我买了高露洁的牙膏,除了购买牙膏行为本身,并没有与高露洁这个品牌发生更多的关系。

而社群成员除了购买行为本身,与品牌有更多的互动关系。

典型的例子包括小米社区,小米手机就是与粉丝的情感和价值认同的链接而创造的品牌。因此,品牌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把纯粹简单的消费行为连接变成强连接的社群成员关系。

只有通过这样的深度的强互动,品牌才有可能建立自己忠实的消费者群体,品牌才能真正独立于平台。

流量是任何商业的根基,社群也是如此,没有人参与和围观的社群都无法形成社群。

如今微信群俨然成为了人们获取资讯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主观交流的载体,新社群的崛起给了我们新的机遇。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感受传统的微信获客越来越难做了。。。

过去随便贴个二维码就好多人扫码进群,现在邀请人家进都未必都进,即便进了群但是都不参与互动。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用户的社交时间占比、用户兴趣点、用户参与深度、内容体验、传播广度来决定的。

微信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个流量也是呈现双漏斗形的,不断的流进来,又不断的消失。

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微信,但是如何抓住用户的时间和深度参与,则需要用优秀的内容吸引精准的用户。

流量的获取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头条、微博、百家、知乎过来,而微信应该是一个精准流量的聚集地。

如果我们想把社群做好,就要首先确保我们的内容体验很棒、用户很精准,这样的社群才是一个动态有生机的社群组织。

很多人社群都是基于个人微信而打造或者粉丝有很多,但是没有在精准用户这块下功夫,导致用户参与度不够深入,最终让社群陷入僵死群、广告群、灌水群等等境地。

在获取流量这块,流量的获取早已不是过去那种靠烧钱就能堆积的。

这个时代的流量是一个个的用户心智的获取,谁能用服务和个人品牌和用户持续互动、持续黏着,谁就拥有流量和话语体系。

社群既是流量的入口,也是商业的爆发地,一切都需要社群玩家在凝聚了用户之智、团结了用户之力才会发挥社群的势能和形成商业接口。

社群既是流量的入口,也是商业的爆发地,一切都需要社群玩家在凝聚了用户之智、团结了用户之力才会发挥社群的势能和形成商业接口。

关于获取流量的方法。新时代的流量三大方法分别是内容、场景、人格

做社群的人,不能把思维仅仅局限于微信或某一个行业,互联网上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变异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作为社群运营者在没有大流量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做的是在各个符合内容调性的内容平台去发布内容,让更多用户主动连接。

内容不是赤裸裸的广告,内容是基于有利于用户成长、进步的资讯,也不是推销式的卖货。

除了输出内容,第二就是场景

不管是微信还是支付宝,他们在流量的探索这块是国内所有企业的楷模,虽说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复制。

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找到挖掘流量的方式,场景商业在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追捧。

比如“小程序+火车票”、“小程序+摩拜”、“高德+ofo”、“支付宝+肯德基”等等

他们都是在发现生活中的场景,然后将自己的产品切入这个场景,成为场景的解决方案,同时获得了用户的数据。

在线上流量疲惫的当下,线下获取的流量的方式非常多。

一家企业要么去创造一个场景、要么加入一个场景。比如双十一剁手节是硬生生的创造了一个消费场景。比如猩便利的无人货架则是进入千千千万的办公室场景,这对于便利店来说是一个狙击,也是一个场景商业的探索。

很显然,用户在哪些场景,我们就去哪里出现,这条路径是可行的。

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线上只有内容才可以出现,实物无法有效的表达,所以内容成为线上引流的关键连接点,而线下却可以连接人、连接服务、连接产品,所以我们要把服务和产品带到用户的身边。

如果想做好社群,我们不能再把社群局限于线上,我们要将社群带入到各种有人的场景。

比如小区、学校、医院、产业园区、公园等等地方这些都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社群最好的获客渠道。

我们可以从线下将他们导入线上,再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不断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亚文化的多元生态社群,并结合场景的痛点,接入产品实现商业转化。

三、人格成为商业转化的加速器

人格魅力这个词在社群领域应用很广泛,很多人的理解是社群里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社群发起人,比如罗振宇、吴晓波、李善友等等这些具有共同影响力的人群。

在2016年,知识付费开始爆了,得到、喜马拉雅、千聊、分答这些平台先后试水。

一下子就诞生了内容创业这个行当,也通过知识付费验证了人格是可以变现的。比如马东、李翔、吴晓波、高晓松这些人在得到、喜马拉雅实现了快速变现。

这给很多自媒体人和社群玩家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路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付费社群的火热。

这给很多自媒体人和社群玩家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路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付费社群的火热。

基于信任而直接付费购买的行为是人格变现最大的体现,这也是当下内容领域无数社群玩家和自媒体人在尝试的。

如果我们做社群的人能把自己的社群打造成社群IP、把自己打造成个人品牌,变现还是难事吗?

当自己成为一个公认的IP的时候,你就会变成流量黑洞,会有很多粉丝慕名而来,流量一大把。

流量已经越来越碎片化,除了用户的时间碎片化以外,还有因为我们使用的服务、平台也是多家企业提供的,这些原因导致整个流量的获取都是碎片化的。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内容链接精准用户,通过场景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通过社群IP积累用户流量,保证了流量的黏性。

在移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去探寻流量的的发源地、流量的入口、流量的用户场景、流量的商业转化。

更要尝试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优质的流量黑洞,成为细分领域的社群领袖,这样流量才会更稳定,这也是很多人所欠缺的。

专业内容投放到专属的内容平台、专业服务投放到专属的消费场景、专业人格跨界形成超级人格成为流量黑洞。

当你真正能将内容、服务(产品)、个人真正的合三为一你就一定可以成为社群行业里领跑者,进而影响推动中国社群经济的发展。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运营之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