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拒绝李世民提拔,难道只是不想当官?结局恐怕他自己也没到

长孙无忌是初唐时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首,李世民的大舅哥,文德皇后的兄长,

位极人臣,却从不贪恋权贵,深知功成身退之道,为李世民集团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成功时知进退,懂圆滑,却因为得罪一个女人,凄惨落幕。

长孙无忌是一个军二代,他的父亲是大隋朝的右骁卫将军,他的外公是北齐乐安王高劢,

出身名门,却并不代表着一帆风顺的成长,父亲过早离世,使得家族内部出现分裂,他的家人被排挤,后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天策府成员,长孙无忌成功主导策划了李世民的“上位”事件“玄武门之变”。因李世民战功显赫,他的父亲李渊命其执掌东部生杀大权,并封他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建立自己的幕僚集团,将很多英雄豪杰招募其麾下,故称天策府,大批能人志士追随秦王李世民,希望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立不世之功。

在早期的秦王李世民并没有萌生亲手除去自己亲兄弟的想法,如果有,那么他肯定是个疯子。

由于李世民麾下精兵强将甚多,又深得父亲李渊赏识,他的兄长自然心生变故,李世民的光芒太过耀眼,作为太子的李建成更是担心自己地位不保。自古无情帝王家。

生在帝王家,要么身居正位,要么面临就是被处死或者庶人,稍微好点的兄弟可能会当个亲王。但是对于李建成来说他的想法就是铲除李世民,为自己的位置铺平道路。

作为秦王李世民的参谋长兼大舅哥,长孙无忌自然把一切看在眼里,深知李世民倒台,他们也是树倒猢狲散,甚至有灭门之忧。

有一天他的好同事,房玄龄就把长孙无忌拉倒屋子里二人谈悄悄话,房玄龄说秦王与太子恐早晚必分生死,若太子等大位,我等附属之辈,恐怕不仅工作没了,搞不好还得把小命丢了。

长孙无忌心里很开心,因为终于有人支持自己了。

他找机会就对李世民吹风,给他分析道,太子与秦王现在还没有摆到面上,我们可以早做准备,等到太子作好准备再下手,我们就没有机会了,不如找准时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挺好当然不答应,自小三人一起长大,又是亲兄弟,虽有意见不一,不至血肉相杀地步。

但是历史的车轮似乎总是为早就强者制造机会。

武德九年,李建成联合李元吉,诽谤李世民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并将其剥离李世民的天策府。又同李元吉策划不日除去李世民的想法。

作为政治敏感的长孙无忌感到时不我待,向李世民进谏,但是李世民念及手足之情,并没有决心下手。

突厥再次来犯,李建成向李渊举荐李元吉的出征机会,又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强将调配前线,变相剥夺了李世民的兵权。消息还未散出,就被李世民知道。

当他知道后才意识到在皇位面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深夜急招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入府商讨反击策略。

李世民率领亲信,平时养的死士,提前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是知晓,等他们到后发现变化,逃跑已经来不及了,玄武门胜利之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子,李渊退位后,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起贞观之治。

长孙无忌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位居大将军,后又封为宰相,右仆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月满盈亏,水满则溢,长孙无忌遭到被人举报,说他的权力太大力。

李世民对他却非常信任,并把上疏给他看,长孙无忌看后深感不安,一语惊醒,他于是恳请辞去相位,回家养老什么的,李世民肯定不答应,也离不开这位大舅哥,为什么,且不如之前的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主持修订的《唐律疏议》奠定了唐朝两百多年的法律基础,包括整个唐朝的制度,都是长孙无忌负责,唐朝假如是一个机器,那么长孙无忌就是这个机器的设计师。李世民后来实在无奈就答应了它的请求。

当然整个李世民执政期间,后来也召回长孙无忌,在李世民逝世后,长孙无忌更是被委以重任,担任太子的辅政,新皇帝太年轻,毫无政治经验,长孙无忌自然不好再辞官。

但是有人举报他谋反,李治不相信自己的舅舅谋反,随下令斩首举报之人。

在李治刚开始的几年当中,依靠长孙无忌的强力辅佐,唐朝的局势稳中发展,但是历史再次开了个玩笑,李治喜欢上了一个姑娘叫武媚娘,后来还有把她立为皇后。

这个舅舅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谁也挡不住皇上的想法和决策。

在武媚娘当上皇上之后,就对长孙无忌这个老臣下手,有人看准时机,礼部尚书许敬宗举报长孙无忌谋反,后武则天流放,后代子孙也被罢官免职,长孙无忌后自缢而死,于上元年间被平反。

整个长孙无忌的历史中,他位极人臣,辅佐君王奠定大唐王朝根基,平内乱,定国策,深的两代君王的信任,虽然在晚年被人诬陷,但是长孙无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对唐王朝的政治稳固,经济发展,都是别人无可替代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孙无忌拒绝李世民提拔,难道只是不想当官?结局恐怕他自己也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