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观察:那些煽风点火的机构,申请费50万?!

一个家长说:今年放榜季,感觉名校offer铺天盖地,留学群里一片欢腾,报喜的,祝贺的,个个喜气洋洋,仿佛人人都进了名校。

但其实,这就是一种假象。号称京城美本申请第一牛校的北师大国际部,也只有24个藤校offer,而不是24人。

不可能吗?可这就是事实。据统计,哈耶麻普斯(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斯坦福)给大陆学生发放offer37个,北京地区收获这5所大学12个offer!居全国榜首。而整个北京地区,参与美国本科申请的人数,据估算,在7000人左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只是名校申请的分母。

那么,究竟是谁在放烟幕弹,让人产生offer雨纷纷,录取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

答案是:机构。

机构,又称留学中介机构,留学申请机构。这是一个让人欲说还休、爱恨交加的“神奇存在”(某学校老师语录)。

图片发自App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认为留学这件事虽然较国内高考复杂一点儿,但总跑不出考考考的模式,取的理想分数以后,再像国内高考填报志愿那样,选择几所大学进行申请。

事实上,最早一批的出国留学者,基本上都是这么操作的。

然而,时移世易,今天的留学申请流程,已经繁杂得让人瞠目结舌。这其中,离不开“机构”的功劳。连硕士申请都要机构,更不用说认识尚浅的高中生了,想想这种普及程度,还真人无语,DIY现今已基本绝迹。

今天,中国留学市场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突破60万大关。这种繁荣,也离不开“机构”的功劳。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场上的正规机构就有上百家。最大的,当属集出国留学培训、申请于一体的新东方。

某一机构负责人说:95%的机构都在误导你。这话貌似绝对,美化自己,但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图片发自App

那些宣称录取很好、申请很成功的机构,基本上都是先挑孩子,觉得这个孩子标化好、活动好,各方面具备优势,他们会很痛快地纳入麾下,反之,则拒绝为其申请。好孩子就是好孩子,并不是他们做出来的,忝为自己的功劳,纯粹是为自己贴金。

除了极少数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申请的学校并不是很理想,他们是落寞的一个群体,在别人欢呼雀跃的时候,他们却乏人问津。更有甚者,明明是一个各方面条件均不错的孩子,经某些机构之手,却被“全聚德”(被申请学校全拒)。据我所知,今年有两起失败案例在家长圈纷传:有这么两个孩子,不管从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来说,完全具备冲击藤校的条件,但最后却失利了,一个仅收获德州奥斯汀offer,另一个仅收获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offer。其中一个机构,在准备孩子材料的时候,忘了根据学校要求转化成绩,这是水平问题还是责任心问题?这到底是谁之过?

申请费50万以上!

机构,从实质上来说,它就是一个企业,而盈利是企业的本性。相比其他企业,这一行的暴利令人咋舌:

某一有名的机构,专门做冲击藤校的孩子,学生不仅要有突出优势,在他们眼里具备冲击藤校的条件,而且还要支付得起一笔昂贵的费用:每个孩子50万以上!而且孩子以美高为主。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天价费用,竟然没有吓退家长,据说趋之者众多。

据了解,机构的申请费分几个档次:顶级的:50万以上;中等偏上:20-30万;一般:10-15万;10万以下的基本没有。

机构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帮助申请者选择合适的学校,二是指导申请者修改文书。使用他们的时间是一个申请季,3-4个月左右。

即使承认这是智力密集型企业,从工作强度、时间来说,这种价格显然也是很高的。

当前中国留学群体以中产以上为主,对中产家庭来说,不菲的申请费用限制了他们的选择,所能选择的中介基本上在20万左右。

水深有坑,选择谨慎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教育一样,可以以美好的理念、愿景来占领市场,为了孩子的将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类宣传,总能引起广大家长的认同。

但事实上,所谓的教育理念、美好愿景,都不过是副产品。为了争取市场,他们采取了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

一是情怀式营销。尽管有些机构的负责人,总是以一种深情款款的形象站出来,劝诫广大家长学生:要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尽管有些机构的负责人,厉声质疑美国教育的公平性:那里污浊阴暗。

但是,这其实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圈内人的身份现身说法,圈粉效果显著。

二是体验式营销。精心挑选几个申请成功的学生,现身说法,让家长、学生相信:这家很好,不要错过。

三是耸人听闻式营销。分析申请形势如何严峻,申请必须经由专业人士来做,胜算才有保证。看看某学生,自己DIY,结果玩儿完。

四是联合式营销。留学培训机构和申请机构联合,互相介绍客户。

还有一些花式营销手段,在此不一一列举。

图片发自App

如果说,以上手段只是机构的营销策略,还算是光明磊落的,但还有一些手段,就需要家长学生们睁大眼睛、仔细分辨了:

一是虚报录取数据,将名校录取学生的数量加上几个,不易为人察觉。

二是把累计几年的录取结果好的数据加在一起,再拿个名单给你看,全是名校,不仔细看就会觉得,申请得真不错!

三是张冠李戴,把本科、硕士录取放在一起说事......

四是拉来一些“招生官”当幌子,但这其中有几个真正的“招生官”就不好说了。

图片发自App

家长对于机构,是一个很矛盾的心理。矛盾体现在:

选不选机构?有的学校本身有指导中心,配有相应的咨询顾问,不选机构显然可以节省一笔费用,但学校所配的顾问要服务的学生多,很难保证质量。

选什么样的机构?面临那么多的选择,费用不一样、档次不一样,但谁都想用质优价廉的,真正不计代价投入的毕竟只是少数。所以,根据家长之间的口碑来判断,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每一种存在自有其价值,既然留学中介生意这么火,也自然是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一个优秀的良心中介,应该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为荣,那些煽风点火,大造声势的中介,不要再误导家长孩子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洋高考”观察:那些煽风点火的机构,申请费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