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比较快,书内容没有特别多。还是很容易阅读的。我还是很受启发的,很多观点都是通过实验或者前人思考总结过来的,给我提供了很多观点,包括对孩子教育的问题的一些方法方式。书内容像是一位大学的学者再跟我讲故事,给我的一场演讲。还是很适合大家来读读。特别是30后的中年人吧。

书中内容:

幸福感

导致人们幸福感偏低的还有一些社会心态因素。

第一,“急”。着急、焦虑,是很普遍的负面情绪。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我们都很着急,都在匆忙赶路,觉得如果不追赶就要被抛弃。

第二,“飘”。我们觉得没有底、没有根,在做事情时沉不下心。幸福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体验叫作福流(flow),即在做事时能够物我两忘,沉浸其中。但在“飘”的时候,我们根本感受不到快乐和意义。

第三,“比”。很多人在城市里生活,很容易互相比较,不少媒体也推波助澜地把富豪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大众面前,炫富现象增强了大众的攀比心理。

第四,“戾”。“急生躁”,我们都很烦躁,压力特别大;“躁生戾”,躁到极致,人就要发作。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现实中有很多人因为一些小事就争吵或大打出手。然后,我们就会产生愁,比如抑郁情绪、焦虑感普遍增加。

第五,“靠”。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很多人忘了在现代生活中,幸福感是自己给的。不论是单位还是父母、配偶、朋友,谁都给不了你幸福,真正持久的幸福得靠自己去争取。

我们在生活中多进行积极的沟通,就能产生正面的效果。不信你看那些朝气蓬勃、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在说话时都抬头挺胸、意气风发,因为知行合一很重要。积极的表达和交流可以让人产生心花怒放的感受。

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质的、生理的基础。

中国有一个汉字叫“悟”,很多智慧来自“觉悟”。觉悟,就是要用心去感受。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培养做事情的能力,却疏于培养内心的感受力,心灵的枯竭和贫瘠让我们虽忙碌却迷茫,越来越不开心。

当我们往上比较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而当我们往下比较时,我们反而会知足常乐。这就意味着,真正影响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的,是我们的预期和比较。

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与别人比较的冲动,我们感觉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比较的结果。当其他人聪明、灵巧、成绩好的时候,我们就显得愚昧、笨拙、成绩糟糕。当你刚刚为5万元的年终奖兴高采烈,却发现你的同事比你多拿了5 000元时,你可能就会变得不开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可以选择向下比较,也可以避免比较。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表现比较差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在这个领域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

当我们因为比较而感到不幸福时,不妨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拥有什么,我们有哪些别人没有的特长,我们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追求、目标和偏好等没有客观衡量标准的生活体验,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比如,虽然我们的钱不如有些人多,职务不如有些人高,但是我们可能有更健康的身体、更美满的家庭、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更高的颜值,甚至可能就是更年轻。多元化的比较体系,相对而言更容易让我们感到幸福、满足。

特别想通过赚钱让自己开心的人的幸福感其实更低。因为只想挣钱的念头会让人忽视生活中其他积极的体验,甚至降低人的社会责任感,影响人际关系。当金钱和家庭关系产生冲突时,这还会造成精神压力,损害心理健康。同时,收入的增加有可能伴随着消费欲望的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消费欲望会渐渐抵消之前提升的幸福感。

正如生活中最珍贵、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一样,能让我们真正喜欢的,也许恰恰是那些朴素无华而又真实长久的事物,比如亲情、友谊、工作、学习、运动、艺术、希望等。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轻易被自己所“渴望”的事物欺骗。

如果你经常跑步,那你就一定可以体会到运动给人带来的快感。你在不断地推动自己超越自我极限,咬牙坚持多跑一百米后得到的快感就是内啡肽带给你的。我们常说的奋斗之后的快乐,有很多其实源自内啡肽的作用。

做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呢?答案是:保持定期的、有规律的运动。很多人都知道运动的好处,但因为种种原因坚持不下来。运动如果没有成为习惯,那么对促进内啡肽分泌的作用不大。只有在不断重复运动这种行为,让它内化成我们自愿、自然的一种习惯时,内啡肽才会分泌。

与他人的联系,与支持自己的家人、爱人或者朋友待在一起。特别是每天来自爱人的拥抱可以促使催产素形成,能对抗抑郁症。

乐观主义是追寻生命意义和幸福的法宝。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个人用更加客观的视角看待生活,并清醒理智地面对真实的人生,从而获得解脱,实现超越。

每个人都喜欢和积极乐观的人交往,他们就像太阳,能将周围的人照亮。因此,跟悲观者相比,乐观者更容易获得深厚的友谊和爱情,尤其在遇到危机和遭受厄运时,朋友、亲人的安慰和鼓励会给他们更多战胜困难的勇气。

乐观主义指向未来,不过它也会对过去和当下的个体产生影响。比如,对于“考试没考好”这件事,乐观者的想法是:这次没考好是因为我不如别人努力,我从今天开始认真努力,下次会考好的(对未来的展望)。而阿Q的想法是:这次没考好,不过没事,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差呢,我还不错,就这样挺好(对失败的安慰)。

作为过来人,我会告诉这些年轻人: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很多烦恼之事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产生的,不一定真的值得烦恼。哪怕你确实不小心做了不太理想的选择,人生的路还长,你大可调整方向,朝着新的目标奔跑。

得失心重跟社会大环境有关,也有价值多元化的因素。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明确选择标准,积极付诸行动。

人生有很多选择充满巧合,即使像“选错”专业这样的事,跟漫长的人生相比,也不过是一件小事,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证明是真的选错了,还是因为不够了解而“错怪”了它。面对无法推翻重来的选择,我们可以努力修正、“止损”,比如选修第二专业,或者在研究生阶段换个专业。比选择错误更糟糕的是稍微受到一点儿打击就一蹶不振,在抱怨、瞎混中蹉跎青春。

我觉得在看不清方向时,不妨以终为始,想象自己临终前的样子。拿出纸笔,花几分钟想象自己已经走到人生终点,缠绵病榻。回首往事,请完成下面的句子:

◎ 这一生,我花费了太多时间去担心……

◎ 这一生,我花费了太少时间去做……

◎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将会……

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屏蔽噪声,克服做决定的艰难。通过审视当下的选择,看看哪些是迫于周围人的眼光等外界压力而做出的,哪些是自己内心真正在意、珍视的,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定,如此才能无悔,不愧于你的选择。

在你休息或业余的时候,你最想做什么,最爱做什么,最愿意花时间做什么?这一切都可能是你心灵的呼唤。

也许有人花钱请你做你自己。

“不要“一心多用”。在开放的办公空间,难免出现影响我们专注于手头工作的各种背景声,提高效率的想法也会让很多人主动选择“多线作业”。然而,分心会损耗我们的心智能量,让我们更容易出错且更疲劳。

运动能够明显提高人的幸福感和内在活力,让人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和生机。

1917年,毛泽东主席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说明运动是培养意志力和文明精神的方法。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也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当你觉得自己精疲力竭时,或许情况并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类似的还有长跑时经常出现的“临界点”),而机械性地重复做某件事情更容易让我们感到疲劳。其次,一旦改变工作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从疲劳中恢复。比如,你工作了一天,到家时感觉双腿像灌了铅,连路都走不动了。然后你突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邀请你一起打球。你顿时一跃而起,奔向球场,一口气打了两个小时球都不觉得累。

当然,心态、视野、能力的提升绝非朝夕之间就能做到,需由日积月累的点滴进步累积而成。“上善若水”,也许我们应该像水一样迎接变化、适应变化、创造变化。

其实,普通人很少被工作或生活逼到必须破釜沉舟的境地,然而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是深陷焦虑与自我怀疑,还是接纳负面情绪但依然积极行动,决定了我们是原地踏步,还是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己。

一个人若总是关注自己无法控制、改变的部分,就会形成“无助—绝望”的恶性循环。不论你想做什么,坚持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发力,才有可能让局面得到改观,哪怕事后证明之前的选择是错的,那也比什么都不做,只是担心“选错”好得多。

关于如何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我听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要让你的心变得很大,大得像苍穹,那么,当在你身上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时,你并非无感,只是你的心大得像宇宙,里面包含了对人生所有事情的觉察。当你这样想时,别人的负面之词就像是云彩飘过天空,不会让你受到干扰。而有些人的心就像一块海绵,每个人对他们说的每句话都会被吸收,到最后他们的心就会变得又湿又重,他们很难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里。你需要花很多时间练习,才能让自己的心大得像苍穹,而不是像海绵,但这样做非常值得。

下次当你因为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而摇摆、迟疑时,请记住,面对噪声,最好的解决方式是用行动跟这个世界互动——通过关注个人行为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看法,用结果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许是错的),而不是被噪声吞噬,畏首畏尾。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得人们在发现自己年龄大了以后真的衰老起来。

与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较多联系的人,内心比较快乐,身体也比较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