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生札记--074
最安全有效之针灸取穴方法:井荥输经合五行生克取穴法
针灸为中医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除治疗头疼,颈椎,腰腿疼外,治疗各种脏腑病效果亦好。但很多穴位离人体脏器很近,下针深度角度不对,易出意外。针灸时气胸,即下针深度掌握不好所致。有一种最安全有效之针灸取穴方法,即根据人体经络井荥输经合取穴。
“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腧穴”。《黄帝内经》:“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些穴位全部分布于四肢肘窝以下、膝盖以下,远离人体五脏六腑,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原则取穴,治疗效果很好,且特别安全。
人身体有十四条正经,其中任脉和督脉无五腧穴。剩下十二经中六条阳经,还有经络脏腑本身之“原穴”,排在“井荥输经合”之输后为“井荥输原经合”六条阴经之输,即原穴,故人体五腧穴其实一共66个,六十六穴歌诀如下: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太阴脾,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骨属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傅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其中阳经和阴经之五腧穴五行归属不同。阴经五腧穴之五行匹配分别为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阳经五行匹配分别为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治疗咳嗽之取穴方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咳嗽属肺五行为金,手太阴肺经之五腧穴井荥输经合之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其中尺泽为合穴属水,五行相生为金生水,所以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子穴”,太渊是输穴属土,土生金,所以太渊是“母穴”。这样根据咳嗽之虚实就可以治疗了。
针灸时用这种思路举一反三即可。
附:
古人把气血在经脉之运行以自然界水流之动向作比喻,表示气血流注之从小到大、从浅到深,把五输穴分为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五类。
气血在井穴里汇聚成后,便在荥穴处开始微微流动,故荥穴脉气比井穴稍大。荥穴位于指掌关节、趾跖关节之前。
从荥穴流过来之气血逐渐汇集,在输穴处流变大,有了能够把气血往大江大河里输送之能力。故输穴如沟渠,血流比荥穴更大,脉气更大。腧穴多位于指掌关节、趾跖关节之后。
经穴如大江大河,从腧穴里输送过来之脉气在宽敞江河里畅通无阻,气势磅礴。经穴位于前臂和胫部。
海纳百川,大江大河里之水最终汇入大海。气血也一样,最终从井穴里流注到合穴里,达到隆盛。合穴在肘关节和膝关节附近。
从井穴到合穴,五输穴依次从四肢末端向肘部、膝部方向排列,很有规律。每阴经有五腧穴,每阳经有六输穴。
1.四肢寒冷
穴位:尾骨目前大多数针灸师不知道这种尾骨疗法,尾骨具有显著的愈合能力,很多治疗都以这里为能量中心,尾骨末端是能量最强的,而第一节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尾骨横突上富有感觉神经末梢,因而在尾骨上进行针灸治疗意义重大。
用针方法:采用26号1.5寸针或三棱针。俯卧位,在第一尾骨和骶骨之间进针,中等强度提插刺激。出针,在横突两端重复该操作,针尖应刺向外侧。另一种方法是在第二尾骨末端和顶端之中点进针,重在插针进行刺激,可以留针,也可不留针。用三棱针时操作与此相同。注意本疗法仅用很短的时间,大约5分钟即可。
按:尾骨端是人体的能力中心愈来愈引起大家的重视,譬如附近的长强作为八字疗法的高能量点治疗多种疑难病得到广泛应用!本人未用此法治疗过四肢不温怕冷,但用过网上UC房间里逍遥游老师讲的刺四缝治疗此病极效,另试用八关大刺治疗亦有效。
思考:人体高能量中心部位还有哪里?能量激发,能量通道,能量出口,能量循环如何考量?如何配合全息疗法?
2.急性腰椎痛(头面全息)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3.抬胳膊疼痛
穴位:外关。
用针方法:用2寸针,在对侧直刺。针深1.5寸,坐位,慢慢向上抬起胳膊,同时医师沿手臂上举方向缓慢但有力地捻针。当上举到最高处时,紧握针,不要松弛,保持3秒,然后让患者放下手臂,而针灸师随手臂同样下落并反方向捻针。重复操作2—3次,直至手臂运动自如。注:这种疗法会使患者感到疼痛,但非常有效。
按:金先生此处描述的抬胳膊疼痛可能是肩周炎,临床碰到这些病人大家不妨一试。
4.落枕
穴位:内关。
用针方法:用1.5寸针,患侧取穴直刺1—1.2寸深。提插捻转行针导气,运针5分钟,其间让患者转动颈部。然后出针。
按:外关治疗落枕极效,针入稍捻转令转动颈部马上活动自如。悬钟治疗落枕亦极效。
5.网球肘
穴位:阿是穴。
用针方法:先找出患处肌腱的阿是穴位置并做出标记。用1寸或1.5寸粗针。进针前要从两侧按紧肌腱,(固定)使之不能动,将针刺人,缓慢刺入肌肉,患者会感到放射状痛,提插行针1分钟,然后改变方向,再次提插捻转行针,仿佛要进一步破坏肌腱。向不同方向刺入2—3次,然后留针30分钟。
按:一间穴(即前头点)治疗网球肘时效时不效,我所用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八字疗法!
6.气海俞痛
穴位:承山。 (还可以哪里取穴进行治疗)
用针方法:用2寸针,直刺。俯卧位,进针1.5寸,快速捻转,达300—350次/分钟,使算胀和麻木的感觉一直放射到腘窝小腿和脚部。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
按:气海俞在第三腰椎脊突下,旁开1.5寸,金先生想要说的可能是腰三横突综合症。
第二类,头面疾患
7.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
(1)耳背静脉放血(耳全息?),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8.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9.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10.鼻出血
穴位:大敦和阴(隐)白。
方法:紧握住出血鼻孔对侧的大脚趾,一直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止。
按:直立位拍腘窝治疗流鼻血简单方便有效。
11.(戒)吸烟
穴位:(1)(甜味)天尾穴—奇穴,位于列缺到阳溪连线中点。(2)率谷。
用针方法:用1寸针。垂直进针3—5mm深,同时请患者深呼吸,行针将气导入,使手腕甚至手臂有麻木感。患者可能会有倦意或快感,但口中会有金属味或其他味道。留针15—20分钟。这时可在率谷进针,刺向耳部,刺激至有痛感,然后出针。
12.牙痛
穴位:液门。
用针方法:用1.5寸针斜着刺入第四和第五掌骨中间。进针1寸深,捻针产生针感直至有局部酸胀感放射到手臂肘部或指尖,留针40—60分钟。若牙痛未见缓解,针刺另一侧,进行同样操作刺激。
按:手背中指指掌关节尺侧的牙痛点效果极好,液门与此大致平行相近。
13.头痛
穴位:风池金先生发明(现)的胃舒穴,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方法:患者坐位,女性应松开乳罩,医师站于患者右侧,左手拇食指紧按脖颈两侧的风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状按压胃舒穴,好像要把患者从地上提起。注:这是金先生发明的15秒疗法,保证100%有效,不超过15秒钟患者就会感到头痛减轻。
14.癔病
(1)癔病性哑症涌泉用1.5寸粗针。在一侧涌泉穴进针3/4寸深,提插捻转约3分钟,同时对患者说话。如果患者未恢复说话功能,可再针刺另一侧涌泉穴。
(2)癔病性瘫痪环跳用28号3.5寸针向生殖器方向进针3寸,提插逐渐减力,使下肢感到麻木,甚至有触电感,运针约3分钟出针。 (3)癔病性痉挛中脘用2寸针。直刺1.5寸,减力运针,加强刺激,直至痉挛停止。
15.失眠
穴位:华佗夹脊从第一颈骨到尾骨。
用针方法:七星梅花锤(针)。准备:用拇食指用力掐脊椎部位的皮肤直至发红。用梅花针对脊骨和华佗夹脊穴位至尾骨放血。操作后让患者休息30分钟。
16.神经紧张
穴位:华佗夹脊从T1至S1,外加尾骨,双侧。
用针方法:采用梅花针,叩至出血。俯卧位,在开始治疗前刺激背部,调动气。用梅花针从尾骨到第一胸椎进行刺激。治疗后休息20分钟。
17.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按:与后面25胃痛、28眩晕、30呕吐互参,一般来说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适上翻作呕,降逆和胃利咽治疗多有效。譬如前臂中点之尺胃穴治疗胃痛极效,治疗呕吐晕车晕船晕机亦极效,紧急时用大拇指点压治疗立竿见影!
18.眩晕 参见晕车晕机。
19.心脑疾病
心绞痛发作时,如一时无法找到硝酸甘油片缓解疼痛时,旁人可用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要将其掐痛,亦可一压一放,坚持3-5分钟,症状便可缓解。
按揉拇指甲降低高血压 给手足指(趾)甲以一定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改善有卓效。这是按摩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获得的新经验。
手足指(趾)甲根,是人体经络的起点或终点。刺激甲根,可使“气”流通活跃,促进血液循环。其中,刺激拇指甲根,有助血压下降。方法是:在拇指甲根线状隆起肌肉处,用另一手拇、食指捏住,旋转地揉搓;然后,再从甲尖向指根方向揉搓。呼气时揉搓,吸气时放松,勿需过于用力。左右拇指各揉搓5分钟左右。尽可能早、午、晚,各按摩一次。
第三类,胃肠疾患
20.胃痛
穴位:胃舒穴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仰卧位,在剑突右侧直刺,轻轻提插约半分钟,留针半小时。注意:此法对孕妇不宜,可能会使子宫收缩。
21.肠炎
穴位:神阙
特点:温阳补亏,利尿消肿。
用针方法:1.5寸针直刺。进针至1寸,通过加力运针将气导入,然后直接出针,无须留针。注意这是脐窝,针灸书的确规定不能在此针刺,进针前务必对该部位消毒。
22.胃肠道功能紊乱
穴位:内关(透刺)至外关。
用针方法:用2.5寸针,直刺,必要时用更长的针。直刺针尖透达外关皮下。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时轻柔腹部约2分钟,(同时)请患者深呼吸,5分钟后重复操作,直至腹部疼痛消失。留针20分钟。
23.肠虫
穴位:至阴,亦称指井—UB67。
用针方法:在新月时进行直刺,刺激约1分钟,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轻刺激一次。
按:为何在新月时进行针刺?不明白,难道还有更多的讲究不成,希望有知道者能不吝赐教。
24.便秘
穴位:秩边
特点:清热除湿,消肿通便。
用针方法:用四寸针,进针三寸深,刺至(向)会阴,产生针感得气,留针20分钟,在10分钟后再行针一次即可。注意对于急性症要进行2—3次治疗。
按: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遗尿、尿道痛极效,秩边旁开2寸之夹秩边透水道治疗亦极效!还有环跳治疗盆腔炎、痛经、便秘亦有效,而直肠、前列腺、子宫、阴道、尿道位置相近,同属盆腔脏器,可见腧穴主治有位置相近原则,不但相近部位的不同腧穴主治有共同之处,一个腧穴主治的不同病症也位置相近。
25.呃逆
疗法1,涌泉俯卧位,拇指强力按压涌泉穴1—2分钟,刺激强度要足够大,直至呃逆停止。注:对重症患者可针刺双侧涌泉。
疗法2,胸椎中部,在第3和第7椎骨之间。患者直立位,双手扶墙,医师双手拇指按压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直至呃逆停止。也可俯卧位操作。
按:耳穴之耳中穴点压治疗呃逆立止。疗法2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按压。
26.呕吐
穴位:胃舒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
用针方法:1.5寸针直刺。仰卧位,在剑突右侧进针,轻轻提插约半分钟,留针半小时。 按:肝神穴与此位置相近,不但治疗肝炎、胆囊炎,而且治疗胃痛、呕吐、眩晕等气逆证极效。
晕车心跳,内关有效 内关穴在腕关节正中直上两寸处两筋之间,属于厥阴心包经。按压或针刺内关穴,能宽心理气,宁神和胃。可治心烦、心悸、心绞痛、胸闷、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低血压、失眠、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溃疡、呕吐、呃逆、中暑、腹痛等多种疾病。如外出晕车作呕、心跳、心绞痛时,揉按内关穴,很快便能好转。
第四类,男科妇科疾患
27.闭经
穴位:上髎。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8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28.痛经
穴位:上髎,位于第一骶后孔。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患者站立位,双脚微分,向前弯腰,双肘支于桌子边上,腹部不要碰到桌子。缓慢从右侧骶骨孔进针一寸,顺时针捻到极限,然后保持在这个位置,不要再动。针灸师将另一只手放于患者腹部子宫位置,不要按压,将气从我针的一只手运到这只手。患者会感到子宫收缩。降低针刺的强度,等待约10秒钟,再进行下一次刺激操作。注意:经常会出现滞针,针被粘在穴位里拔不出来,可以使用另一支针拔出来。这是金先生发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按:刚以此法治疗痛经时,有些记不清书上具体操作了,结果取了次髎,进针捻转后用力揉患者腹部,也是疼痛立亦。
29.阳痿
疗法1,道门穴——这是金先生发明(现)的另一个新穴位,位于脊突C3和C4之间。用1.5寸针。坐位,头前倾,直刺1寸,进行提插行针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疗法2,尾骨末端及周围在尾骨末端进针,快速提插约15秒钟,此后在尾骨周围部位进针,快速提插行针,不要留针。
30.膀胱炎
穴位:支沟 (与董氏奇穴火串穴相近,理论根基不同)
用针方法:用2寸针,垂直运针。垂直进针1.5寸,通过加力和减力针刺以导气,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按:支沟治疗便秘极效,参8便秘,按膀胱和直肠位置相近,膀胱炎和便秘符合病症位置相近原则,故支沟治疗二者都有效.
温阳补气要穴——灵骨、大白
灵骨、大白为董氏奇穴二二部位(手掌部位)之要穴,为常用要穴,亦为本人最常用穴位之一。灵骨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应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外,大多作为灵骨之倒马针{注1},两穴配合应用效果极佳。
灵骨穴之应用,董师原述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所谓肺机能不足即指“气虚”,本穴组补气作用极强,举凡“气虚”之病皆能治之。效果绝不逊于足三里、气海、膻中等穴。除补气外本穴组温阳作用亦极强。临床个人常以灵骨穴单用治脊骨痛、小便痛、小便次数过多(均取双侧),配肾关效更佳。治肘痛、鼠蹊痛、脚跟痛、头晕等症亦有特效。(注2)
灵骨、大白两穴合用治半身不遂,据个人二十多年、数百例之临床经验统计,疗效之佳,十四经穴(如曲池、阳陵、肩髁、环跳、悬钟等)无出其右者(取健侧穴位为主),两穴合用治阳明太阴走向之大腿小腿疼痛亦有卓效(亦均采健侧穴)。
针治上述各病,不论灵骨、大白,皆应深针,治疗部位愈远(例如脚跟),深度应愈深。两穴合用,则先针灵骨,再针大白。
大白穴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又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涵盖三焦之用,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注1:倒马针即指同经邻近两穴一起下针之意,有加强数倍效果之作用。
注2:代表患侧(同侧),代表健侧(对侧),代表双侧,此一符号经本人二十余年前开始创用,极为方便。
景昌奇穴——重子穴治疗落枕及久年背痛特效经验
落枕为临床常见病症,一般治疗此症之效穴甚多,常用者有:1悬钟;2落枕穴;3后溪;4风池、天柱等穴。个人尝以后溪、束骨两穴治疗颈项强痛,并以之治疗落枕,自谓为十四经穴之最特效者,盖《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回)顾取手太阳,不能俯仰,取足太阳”,临床遇有颈项强硬,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取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不能前后抬抑,则取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束骨,均有立杆见影之效,遇有颈项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则束骨与后溪配合,疗效更佳。
此外董氏奇穴正筋、正宗治疗“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个人亦常以此治疗落枕甚效(正筋、正宗之穴位可参阅《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一书。
然据多数古籍所载(玉龙歌赋、通玄指要赋、卧岩凌效应穴歌)承浆为治疗项强最常用穴位,因此不论何种落枕,加承浆效果更佳。
在多年临床中体验,落枕之际,非只颈项强硬,甚而连及肩背上臂极为酸痛,非仅限于手足太阳经之范围而已,经上述针疗后,虽能迅速解除大部分痛苦,但总仍有些不适感,经加针重子穴,则可完全消失。因此本人近十年来皆以重子穴配承浆穴,治疗落枕,绝大多数病例1次而愈。
倒马针之针序有何意义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
1.什么叫倒马针
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
2.根据董师所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书名及杨维杰老师所讲董氏奇穴是正经奇穴,可以知道董氏奇穴与传统十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传统十四经走向,流注应该一致。如腕顺一,腕顺二位于小肠经上,经络走向,流注关系应与小肠经一致。
3.迎随补泻法:
是一种按经脉循行的顺逆来定的一种补泻法。《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弄清上面几个问题来,看一看倒马针之针序有何意义
还以腕顺一,腕顺二为例,腕顺一(位于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腕顺二(位于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位于小肠经上,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如先刺腕顺一,再刺腕顺二,是从手向头的方向针刺,根据迎随补泻法,顺经而刺应当为补法,反过来则为泻法。这就引出双针倒马一补一泻。
那么三针倒马又应如何呢?
再以通关,通山,通天为例探讨一下三针倒马,参考《董氏奇穴针灸学》通关,通山,通天位于胃经上,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按通关,通山,通天顺序针刺,逆经而刺应当为泻法。反过来则为补法,但三针倒马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先刺通山,再刺通关,通天(或通天,通关)能否称作平补平泻呢?
由上面的探讨得出的结论:倒马针法之针序可能存在补泻的问题。这只是代表个人看法。
董氏奇穴治疗咳嗽的常用穴道
1、針火腑海穴,加地士穴。
2、針曲陵穴、建力穴、中力穴。
3、針火陵穴、火串穴、火山穴,配火聖穴。
4、十八星穴,及背後點刺放血。
5、老人夜間咳嗽:針後榷穴、首英穴、育英穴配三神穴
小节治疗踝关节痛
受先生的启发,我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又有新的体会。譬如:由于肺和膀胱相别通,小节与腕顺一、二配伍,左右交替,可以治疗所有身体后面的疼痛;经云:“肺主治节”,此处之“治节”,学界多解释为“治理调节”,而我的理解不同,我认为“节”有“节气”“节律”的含义,因为肺是人跟自然界联系最密切的脏器,天人合一,息息相关,大多数随着季节、节气及时间推移的变化而呈现出定时发作规律的疾病,往往与肺功能失调有关,这时调肺,效果奇佳!我喜欢用小节穴治疗这类病,若能配伍火主穴更妙!先生命名“小节”是否别有深意?期待先生印可。小节穴与火主穴相配,妙处甚多,二者一属肺经,一属肝经;一主气,一主血;一为十二经流注之始,一为流注之终(丑时流注于肝,寅时流注于肺),治疗后半夜定时发病,极具疗效,发病十余年来的患者,在数次内治愈的不在少数;治疗月经失调或随着月经周期定时发病的各种疾患,均有效;对各种在节气交替时反复发作的疾病有特效,这里包括了许多缠绵不愈的慢性皮肤病。
踝关节扭伤用了针灸
取健侧的第一掌指中点尺侧(手背)[董氏奇穴---反后绝穴]进针.透鱼际.再取掌面第一掌指关节纹头)[董氏奇穴---小节穴]向碗横纹中点透刺,反后绝穴在.灵骨穴下1寸.靠拇指骨边.
右踝肿大处找一淤脉放血20ml左右,既可行走,30分钟去针后仅微微有痛
董氏奇穴與一般奇穴及十四經穴
治疗原发性尾骨痛,治不孕,治关节炎
一般奇穴,多指「經外奇穴」而言,所謂「經外」,有以為是指「十四經脈之外」。但也有不少奇穴,事實上是在十四經絡之上,只因目前針灸界只公認三百六十一個正穴,其它穴位如印堂穴位在督脈經氣流注之處,太陽穴位在手少陽三焦經經脈流注之處,並未歸入正經,只好列入奇穴,不過絕大多數的穴位並不在十四經上,所以仍以「經外」奇穴為多。所謂「奇穴」有奇零、奇特之意,「奇零」指零零散散,沒有系統。所謂「奇特」,則可指:
數目奇:或一穴或多穴組成一個穴位。
部位奇:有些穴位不循體表,或分布在口腔內,或分布在鼻腔內。
取法奇:如三角灸、騎竹馬灸等(見針灸大成)。
療效奇:很多奇穴往往有獨特的療效,非一般正經穴所能及,因此有些奇穴常配合十四經穴應用,或逕代十四經穴為治病之主穴。
董氏奇穴同一般奇穴一樣,也有著數目奇、取法奇、部位奇、療效奇的特點,很多穴是以穴組的形式出現,例如手上的木穴、脾腫、二角明、婦科都是二穴組成。指駟馬,指腎穴則是三個穴組成,小腿及大腿部位更多是二個穴位及三個穴位合成一個穴組;有些穴部位也很奇特,例如鼻翼穴在鼻子的鼻翼溝上,治口歪眼斜在口腔內膜點刺;有些穴取法也頗奇特,例如天宗、地宗、人宗在肺經上,但取穴則將手翻轉從大腸經方向刺入。又如火腑海定位在三焦經,進針則立拳從陽明大腸經針下。至於療效奇當然更是董氏奇穴的特點,正因董氏奇穴的療效突出而迅速,方得以風靡世界。例如重子穴治背痛;靈骨、大白治坐骨神經痛;水通治咳嗽均可立見大效,既方便又安全,十四經穴無出其右者。
董氏奇穴與一般奇穴不同者,它既不同於局部取穴的阿是穴,也不同於有病才有反應的天應穴,它是歷經長久臨床經驗累積總結的常定穴(董師有時也視病之反應點,而有不定穴之取法,不過這是針法及治療的一種變法,並非指穴位而言),更為特出者,它並非奇零,零散之穴,而是一個龐大互為相關的體系,幾乎每個穴位都與十四經穴有關,所以董師將其名之「董氏正經奇穴」而非「董氏經外奇穴」。
至於十四經穴,一般取穴施用多以本經、表裡經、同名經交經(如手陽明通足陽明,手少陽通足少陽……),董氏奇穴除亦重視這些經絡法外,更以「臟腑別通」為經絡應用之中心思想,不止可治療多經,而且透過一手一足一陰一陽一上一下一臟一腑既能達到疏導平衡的作用,並有上下交濟的作用。更透過全息對應及五體交應(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貼骨應腎,貼筋應肝……),所治範圍極為廣泛,因此其所治者不僅為線,還可擴充為帶,甚至為區。更重要者董氏奇穴率以遠處取穴為主,係透過高級神經傳導,不同於局部淺針取穴。因此有較強之「記憶性」及「儲蓄性」,最適合於現代忙碌者之診治,不必每天針治,一週針二至三次即有很好的效果。董氏奇穴以手腳部位最多,取穴靈活方便而安全,縱然在胸腹腰背取穴,亦以淺針點刺為主,絕對安全,此外董氏奇穴尚有許多原理,自成一家龐大的體系。可以稱之為與「十四正經」並列的另一針灸系統亦不為過。
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尾骨痛22例
原发性尾骨痛常发生于直接撞伤或慢性撞击之后,其疼痛持续时间往往很长。有的可达数月甚至半年之久,用一般药物或封闭或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且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及失败率。自1997年来,笔者运用尾骶汤合董氏奇穴针刺法治疗原发性尾骨痛22例,发现有较好的疗效。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8岁,平均17.5岁;病程最长为3个月,最短1天,平均为10天。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外伤史,X线摄片等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尾骨疼痛;其中尾骶之间半脱位者5例,无骨折病例。
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口服尾骶汤,基本方为马鞭草10g,所有病例均口服尾骶汤,基本方为马鞭草10g,荔子核10g,牛膝10g,香附8g,杜仲10g,小茴香6g,丹参10g,红花6g,延胡索8g,赤芍10g,续断10g,炙甘草3g。便秘者加火麻仁,炙枳壳或制大黄;腹胀者加入木蝴碟;臀部麻木者加威灵仙,地龙;病久者加皂角刺。尾骶骨半脱位者服药前均予手法复位理筋,带1次性手套,外涂开塞露,以润滑之,中指塞入患者肛门与拇指一起提捏尾骨进行复位。所有病例均用毫针针刺正会穴及后会穴,进针得气后留针45min钟,每15min钟行气1次,日施术1次。
3、疗效标准:治疗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内尾骨痛消失为显效;咳嗽或大便时无疼痛但有轻压痛者为有效;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
4、治疗结果
其中显效14例,占63.6%;有效7例,占31.8%;无效1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5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7岁。行走时不慎坐跌致尾骨疼痛剧烈,在某医处就诊经中药及尾骶骨处风湿止痛膏外贴,症状未见明显减轻,且出现臀部酸胀下沉感,行走不便,小心翼翼,咳嗽、大便时如临刑具,痛楚万分。经人介绍搀扶来诊,X线摄片未见尾骶骨半脱位,即予针刺正会穴、后会穴,得气后留针45min,每15min行气1次。术毕患者即感疼痛明显减轻,顿感轻松许多,行走不用搀扶,予尾骶汤7剂,隔日针灸1次,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3周痊愈。
6、讨论
(1)尾骶汤为杭州市名老中医汪木英副主任中医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用来治疗外伤性尾骶骨痛的经验方。汪老认为此方中马鞭草活血化瘀止痛,兼有引经作用为主药;杜仲、续断、牛膝入肾主骨,接骨续伤;赤芍、红花、延胡索、丹参活血化瘀以止痛;荔子核、香附、小茴香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续筋之功。
(2)正会、后会为董氏奇穴中的两穴,为台湾针灸名家董其昌创用。正会、后会实即为传统经络学中的百会穴和后顶穴,董氏用之以治疗尾骶骨痛为一大发现,其运用了循经远取,下病上取的原则,两穴并用构成所谓“倒马针法”,能明显增强疗效。特别是对于尾骶骨疼痛剧烈,臀酸下沉的病人,针刺后立觉疼痛明显减轻,临诊不妨试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