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人家——寻找最后的农耕文明

山野人家——寻找最后的农耕文明

秦岭北坡民居,柴门绿篱,石阶小径,树影婆娑,灰瓦映日,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延续了几千年的,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被席卷而去,那一点点最后的残余只能蜷缩在高山深谷的角落里。多年行走秦岭,见过不少这种行将湮灭的农耕文明的缩影——山野民居,婉惜之余,拍照著文 ,以立存照。

秦岭山中民居

    挂起来的玉米,地上凉晒的山货,窗下的土蜂箱,诏示着山野人家的生存之道——自给自足。

秦岭南坡榨水县山中民居。

    群山庇护,清流阶下,白墙黛瓦,绿树环绕。唐诗宋词的意境,世外桃源的追求,小桥流水的向往,在这深山老林里都实现了。

此处山居已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绿树丛中的土墙灰瓦,视觉上就是一种享受。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建房垒墙的绝好材料,用黄土垒墙有两种办法;一是夯土墙,二是土胚墙。图中就是夯土墙,这种夯土墙盖的房子在关中道已很难见到了,但在秦岭北坡还有很多都在住人。这裸露的夯土墙体现了秦人的赏美观——朴素,墩厚,实用。

这处房子是砖砌地基,砖砌门柱,砖砌窗沿,但是土胚墙(亦称胡基墙),外罩泥灰,刷白浆,效果立即不凡。

这是在制作土胚(俗称胡基),这门手艺也日见稀慌,难以延续。


    土胚墙不同于夯土墙,更方便,美观,外面抹的泥灰里掺入麦草或麻絮,则更平整光滑,再与砖石合用,就可盖出非常经典大气的关中民居。

陕西石泉县的后柳古镇上拍到的泥砖大宅。

    不同于关中,秦岭南麓更多的是这种泥砖房。透过脱落的墙皮可以看到完好的泥砖,这种泥砖是用黄泥和上稻草,用模具制成泥胚凉干而成,泥砖砌成墙,外面再抹上灰浆就行了。

    很难想象,这种高檐大堂,一开五间的大屋,居然是用泥巴垒起来的。站在这栋年过六十的老屋前,不得不感慨先人的建筑艺术。

陕南安康的山野民居。


陕南白河县山中的石板房,传统民居的一种典型代表。

    石板房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但能流传到今天的不多了,只有在这深山中偶尔还能见到。

    不管是夯土房、土胚房、泥砖房还是石板房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典范,而且冬暖夏凉,经久耐用。

火塘、腊肉、薰鱼陕南民居的特色。


陕南山村农家院里小乾坤。

秦岭北麓山民家中小世界。

山野人家的灶房,还可以看到早年间关中农村的样子。

    这灶房里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硕大的案板是关中农村家家必备的物件,多用核桃木制成。这立着的狭长的是醋缸;关中盛产柿子,早年间,几乎家家自酿柿子醋。醋缸上面的瓦盆也是家家必备,用来和面,发面的。墙角的木柜叫面柜,用来装粮食的。

    可别小看面柜上的两个瓦罐,罐上有耳,可以穿上绳子提起来。农忙时,家家户户的“妇人家” 和“娃货”们用它给地里干活的人送饭,罐里装上熬好的米汤或菜疙瘩汤,上面的碗里放上自家腌的酸菜和馍馍,就是农人的晌午饭。

这种连锅柴火灶,只有在山里还能见到。


时光好像滞留在那个年代。

    安静、闲适、是山居生活的基本节奏。知足本份,与世无争是山居生活的根本理念。

    农耕文明的本质是守田园,顺天命,勤劳作。有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流传于先秦时期的《击壤歌》正是农耕时期生活的写照。

    而先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小的索取和占有,几乎没有垃圾费物产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早已成为习俗。

    这些山野人家不仅仅是历史的痕迹和记忆的符号,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承和生存哲理的延续。


一叶随风

2019.3.24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野人家——寻找最后的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