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读书有感】

      跟着余映潮老师学教书(一)

                  文/程玲燕

      读余映潮老师有关语文教学的系列书籍,有种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是这样教……不禁羞愧难当,真是误人子弟很多年。想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明知那是自欺欺人,“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是残酷的现实,所以只能用但愿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哪怕一点点来勉励自己。

图片发自App

      在这里,努力将最近读得东西归纳整理一下,期望有效地消化吸收,对自己的教学能有所促进。余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匠心独运的取舍,“略读”和“细读”点面结合。

      余老师的课提示我们,对教材要进行恰当的取舍,略读细读相结合,从而达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接下来,以两篇文言文为例来谈一谈。八上 《木兰诗》305字,七上《论语十二则》274字,两篇文言文与《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短文相比,算得上是长文,通篇平均用力,只能如蜻蜓点水。看余映潮老师对教材如何取舍。

      《论语十二则》用略读的方法从整体上对十二则论语做了归类积累;《木兰诗》用略读的方法,利用课文原句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通读了文本。

      《论语十二则》精选了两则进行细读训练。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第八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六则从“诵读、积累、理解、品析”四个环节进行细读。诵读读出对颜回的赞美之情;积累实词的词意;理解此章大意,斟词酌句此章是如何充满情感地赞美颜回的;品析写法:倒装、感叹、反复、对比、描述。教师小结:极美的结构、深挚的情感。

      第八则与第六则的教学思路相同。不同之处是“品析”环节,教师用“此章是这样生动地表达孔子的志趣的……”的句式讲解它的两个层次:描述抒情、议论抒情。

      《木兰诗》精选了两个片段赏析。第四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个片段的学习从“诵读、品析、积累”三个环节展开。读出文学味道,读出语言的表达之美;品析炼字之美,修辞之美;积累一种文化“戎”,一种修辞“互文”,一种艺术角度“惜墨如金”。

        第五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片段的学习从分析层次,例说语言表达之美,积累一种文化,一对成语,一个四字短语三个环节展开。

      我在设计《苏州园林》一课时,用寻找每段中心句的方法略读全文,找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并明确了说明顺序。然后细读第四段,用替换法,删减法等将第四段的句子变换后与原文句子对比,品析“语言大师”的语言凝练、典雅、精准之美,以一段带动读全文,再去寻找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其他句子。

图片发自App

二.用课文教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

      余映潮老师的很多教学设计都体现了“知识教学功能”“技能训练功能”。例如:《狼》的教学设计,话题:例说《狼》的小说味。形象?情节?细节?场景?悬念?伏笔?就你所知道的内容,选一处写一两句话赏析。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用6个知识卡片突破难点。1.认识作者。2.知道文体。3.“之”的特别用法。4.“叙议结合”的手法。5.“托物言志”的手法。6.“衬托”的手法。

      《风雨》的教学设计以聚焦一个知识点为教学目标,这个知识点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用侧面烘托的笔法咏物、绘景、写人、说理。整节课品诗说文、古今印证、例说语言都以突破这一知识点为目标。

      《谈骨气》教学设计有两大教学环节:1.积累知识。用五张知识卡片实现了厚重的知识积累。例如:议论文的基本类型有:论、议、感、评、驳五种。论,就是“观点+例子+论述”。2.一课两写。写课文简析文,写微型立论文。本节教学设计也是以一课教一类的典范。

      我复习议论文时 ,以《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利用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夹叙夹议”来教学生写一事一议的微写作。借鉴了余老师《谈骨气》的“一课两写”,训练了中考写观点,写看法的题型,训练了分析议论文结构特点的题型。读完余老师的《浅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蓄势”手法》,我先给学生讲解了“悬念”“张驰”“渲染”“顿挫”等手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去分析“蓄势”等手法的运用,接下来又印发《猎人》一文,巩固训练。

图片发自App

三.运用“课中比读”的方法品读训练。

      教学《孔乙己》一课,余映潮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第4段与第11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细腻地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余老师教学《论语十二章》一课,将“子曰:“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与“子曰:“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进行对比赏析,在比读中发现细节,在比读中深入文本。

      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设计“比读”妻、妾、客赞美的语气、程度、心理的不同,认识邹忌在家中受到了蒙蔽,再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比读”从而学习类比设喻的作用,更深入理解齐王在国中受蒙蔽之深。“比读”“三赏”“令初下……”感受纳谏的巨大成效。教学《诗经两首》时设计“比读”“淑女”和“伊人”形象的异同,写作特色的异同,主题思想的异同。 教学《百合花》时“比读”新媳妇对小战士前后态度的变化,加深对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感受军民鱼水情。教学《台阶》一课“比读”父亲修台阶前、中、后不同的心理变化,理解父亲情感的复杂,引起我们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思。

图片发自App

        今天,先总结这三点。

        余老师的书,余老师的课堂如汪洋大海,真是“碧海深处有珍奇”!我要努力掬起“碧海深处的奇珍”,为自己成长为一条清浅的小溪做储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20期【读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