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那些事儿太复杂,孩子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他讲?

这几天,我在啃一本不像童书的童书——《建筑的故事》。

同事很惊诧:这本是童书吗?这么复杂呀!你家娃还小呀,你这是给自己看的吧?!

同事的话也对也不对。

因为建筑之于孩子的意义,远比想象得要重要。

01 建筑的意义:《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什么经典?

前段时间,我给儿子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

三只小猪盖房子,分别盖了草房子、木房子和砖房子。大灰狼推倒了草房子、木房子,但是因为砖房子非常坚固,它没能推倒砖房子。于是,它从砖房子的烟囱上跳下去,却被小猪的开水烫死了。

这个经典的故事流传很广,一代人又一代人给自己的孩子讲这个故事。大多数父母讲述的主题都是勉励孩子们勤奋,不要怕麻烦。可是,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隐含意义,那就是建筑的重要作用。

人类繁衍生息,建筑为人类提供了庇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几千年前,诗人杜甫用诗词大声疾呼,说出了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

魏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的所写《桃花源记》所构筑的如梦如幻的“大同世界”里,与杜甫不约而同,他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住有所居”。

这本《建筑的故事》,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建筑的前世今生——

建筑起初是为人类提供庇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进而追求建筑的艺术性和便捷性,建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其他功能。

读《建筑的故事》的序,就能体味如此深刻的道理。

甚至还能体味到别的东西——也许,故事里的小猪们如此建房也有他们的无奈:


如果这只小猪恰好生活的地方只有树,他可能也真的没有办法弄到砖头,自然没法建造砖房子,只能盖草房子。

而如果在它所生活的地方,小猪们的风俗是住在窑洞里,那么它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居住在窑洞里。

……

给小宝宝讲建筑,我们能不能用身边的高楼或者是低矮的贫民窟将这些内容讲的更透彻?

给岁数大的孩子讲建筑,我们能不能让他体会到建筑的不凡?

当我们给孩子讲建筑时,父母的格局成就了孩子的眼光。

02 建筑的结构:孩子经常摆弄的积木,和建筑有什么关联?

最近,我研究了蒙氏数学教育,体会到积木的巨大作用。

我开始经常跟孩子玩起磁力片、乐高玩具,从摆弄数字到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长方体……不亦乐乎。

三岁的孩子,最喜欢是“码高高”。一个个把积木垒的好高好高,然后突然推倒,这就是一个孩子最初的“建筑”。

而孩子在“码高高”的过程中,逐渐懂得了坚固之于建筑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思考这些积木的结构,运用各种方式加固搭建的“房子”。

比如,木匠在逐步的建造中终于懂得了可以使用三角形和横木相结合的木桁架方式,让建造的房子更坚固。这个过程,不就像是小朋友一点点学会搭积木吗?

建筑的美,有时候与奢华无关。

维琴察的贵族吉安·乔治·特里西奥在最优秀的石匠的帮助下,制造了圆厅别墅

他的石匠为了造出“最完美的建筑”,远赴罗马去学习当地建筑的遗迹,最终用数学几何学的概念、用最简单的石材和木头建造出了“内圆外方”的房屋。

这个石匠,不,应该说是建筑大师写的《建筑四书》,至今还对建筑领域有深远影响。

历史中的人们,正是秉持着学习、试错的思维方式,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建筑奇迹。

03 建筑的保留:梁思成、林徽因为什么要大声疾呼保护老北京城墙?

在中国建筑史上,最有名的一段关于建筑的公案——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叫板郭沫若,反对拆除老北京城墙。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时代变化了,建筑仍然留存在那里,展示着它的美,讲述着那些未曾被时间抹去的故事。

郭沫若不知道,早在他之前,非洲曾经有一个叫左塞尔法老的智者,比他睿智,洞悉了这一切,作出了更高明的选择。

左塞尔意识到人生短暂,但如果为自己建一座石头陵墓,自己的名字就会永垂不朽。他因为建造了金字塔,成了“征服时间的国王”。

帕特农神庙则充分的展示了雅典人的精神。

在文艺复兴时代,学者、艺术家、科学家总是会追忆当年的雅典,因为雅典没有国王,奉行的是自治,更崇尚自由。希腊最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用帕特农神庙的雕刻为当时的雅典做了最好的时代注脚,美轮美奂的雕画重点描绘了雅典人民的游行队伍。

而我们中国人最津津乐道、无比自豪的自然是气势恢宏的紫禁城。木头造的宫殿,汉白玉做栏杆,房顶上传说是为了防火而做的脊兽。

最近几年,因为“故宫文创”,紫禁城突然成为“网红”。故宫里的的大怪兽、故宫建筑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而人们之所以对紫禁城有兴趣,因为那是至高无上的皇权所在的地方,也因为那里沉淀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

建筑不仅传递了美,也传递了历史,更传递了文化。所以,耿直如梁思成、林徽因,自然不肯眼睁睁看着老城墙拆除。


去年11月,我曾经带着孩子和全家人去杭州西溪湿地,邂逅了明代尚书洪钟的归隐之处——洪府。

可是,最让我震撼的,是洪府后院的一大片残荷。

《红楼梦》里黛玉对宝玉说,喜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如同红极一时的洪钟,他的洪府曾经一派繁华,也抵不过世事多变。

建筑无声无言,却见证了这一切。

我想,这就是我愿意和孩子共读《建筑的故事》的原因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筑的那些事儿太复杂,孩子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他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