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算命运辜负了我,我也需要勇敢地活着

图片发自App



01

《活着》是我第一本拜读余华老师的书。我早就听说过,余华老师笔下的现实,果不其然,我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在我女儿午睡时一气呵成看完的。


正如余华老师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余华老师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看尽了属于那个时期的荒诞之事。在小说中,余华老师残忍的揭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现实,而又淡淡的叙述着主人翁福贵经历了种种不幸后如何依旧坚韧地活着。


这一切让我不禁感叹,和平年代的苦难真的不算什么。


02


翻开书,我感受到余华老师文字的魅力,在这一天我就像书中听故事的年轻人,期待着福贵把他一生的经历都讲述给我听。


《活着》的脉络很清晰,就是主人翁福贵叙述他的一生。


福贵原本是个富N代,可惜用了一天就把家业给输光了。一下子钱没了,地没了,家没了,爹也没了,最后遣散了家里的仆人,带着妈,拖着怀孕的妻子和女儿离开伤心地到村里去了。这时候的福贵清醒了,深知只要人活着,生活还得继续。


福贵此后没有再赌了,余生将洗心革面当个好人,可惜就在内战时期的某一天,妻子病了,福贵只能到城里买药,就这样被国**的军队捉去拉大炮了。当兵的那几年,福贵不敢有一丝松懈,他知道他还有一个家,他的家人等着他平安归去。可惜的是等他活着回到家,妈已经不在了,而女儿也因病成聋哑了,命运再一次对福贵开了个玩笑,但福贵深知活着,生活还得继续。


日子虽苦,但福贵和妻子、女儿、儿子一家四口过得还算安稳。问题来了,儿子长大了,该读书了,福贵知道唯有读书,儿子的将来才有出路,可惜没钱。在那个年代,把自己的骨肉送人换钱是常有的事,福贵跟妻子商量,也打算把女儿送人了。


读到这里,作为当了妈的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我真不敢想自己与女儿分开,日后的日子将会是怎样。


当然,福贵夫妇也是不忍心的,好在到最后,福贵没有再把懂事乖巧的女儿送走了。


福贵的儿子终于上小学了,以为一切都该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了,但好景不长,上天依旧没有眷顾着福贵一家,妻子得了软骨病,而儿子在小学五年级因为输血发生意外死了。白头人送黑头人,当爹妈的能好受吗?


福贵老了,身边的女儿也该出嫁了,女婿是个好人,福贵夫妇十分安心。


到这里老天爷就真的不再捉弄福贵一家了吗?不,祂老人家的玩笑可是越开越大啊。


女儿生产的那天,大出血死了,妻子也没有战胜病魔,跟着去了,女婿在工作的时候,意外死了,留下几岁大的小孙子,因为贫穷,饿坏了,最后吃豆子撑死了。福贵从此孑然一身,但他深知只要人活着,生活还得继续。



晚年的福贵,有一头老牛作伴,取名“福贵”,两个福贵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在田里耕作,直到生命的尽头。


故事不知不觉结束了,我发现身旁除了我熟睡的女儿,还有一堆包着眼泪和鼻涕的卫生纸。


03


不幸的事在福贵身上可以说是接踵而至,但现实没有把他给打倒,他依然坚韧地活着,甚至活得比谁都明白。


福贵对年轻人一一讲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并不觉得伤感,更多是一种追忆。回忆起自己曾在世间上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儿女、最好女婿和最好的外孙,所以并没有觉得不幸。


正如余华老师作序的时候所写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的看法。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


是的,福贵相信他的亲人从未离开自己,只是住进了他的心里。


世间上有着千千万万不同的不幸,但面对不幸,更需要的是人对待不幸的正面态度。



04


早些年,我相约几位好友到一家网红火锅店吃饭,因为是网红店的关系,店外早早就有一堆人等待着叫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流中,我看到了一位年约80岁的老人,他拄着木棍背着帆布斜挎包,缓缓走着,胸前的大声公不停地循环放着:”花生,5块钱两包“。老人走近,我发现他的眼睛是看不见的,走在路上全凭手中的木棍和对路况的熟悉,除了眼睛看不见,十根手指也是残缺不全的,我敢断定,老人是位有故事的人,不禁脑补起了一个又一个场景,当然那些经历,只有老人才知道。


最近,我故地重游,发现网红火锅店因为旧城改造,早已拆了,街道没有昔日的热闹,卖花生的老人也不见了,我只希望老人依旧硬朗,身体健康。


在那一刻,我相信不管是福贵,还是卖花生的老人,他们都认为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好,直至生命的尽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就算命运辜负了我,我也需要勇敢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