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电子礼仪(之一) ——短信和电子邮件

柴门醒客

电子技术引发的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随着手机、网络、多媒体等通信手段的平民化和广泛流行,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信如此便捷、信息如此易得、购物如此方便。遗憾的是生活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变,相应的意识形态并没来得及跟上。其中“电子礼仪”即是其中之一。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有必要呼吁加强有关的宣传和引导,以引起大众的重视。电子“失礼”的结果,轻者造成信息交流失败,重则会造成误会而引发未知的后果。

在微信流行之前的几年,短信是最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但是不少人发短信根本不署名,而且毫不认为有何不妥,却经常令接收者莫名。经常联系的朋友当然不会有问题,对平时少有联系的人而言,则变得至关重要。例如每逢年节,各类祝福和问候都靠短信发送,于是巨量的信息流量使网络的服务器经常会处于“堵塞”状态,导致通信失败。然而,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发出的短信,接收者如果不知道是谁发的,效果怎样呢?在收到无名祝福的情况下,接收的人也很难决定是否回复和如何回复。不回吧,感觉失礼;回吧,不明确对方的身份,甚至或许是错发给自己的,回复就可能会闹笑话。可能有人认为署名毫无必要,对方自然会把我的手机号保存在通信录,收到短信即知道是谁发的。这或许是事实,或许不是。因为有诸多原因导致“不是”的结果。有人担心手机遗失,并不在手机中保存很多联系人;有人疏于繁复的操作懒得制作冗长的通信录;有人在对方手机更换号码后并没有及时更新通信录,等等。以上这些“有人”都无从知道发信息者为何人。所以,除非是联系密切、十分了解的双方,署名无疑是最简单的方法。另一层意义上说,署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历来的“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即使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通信,也是从不省略称谓和署名的,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当然上面这些话是针对比较正式的场合下的行为,至于三,五个人微信聊天之类的轻松场合,自然就不必过于拘泥,否则倒反而生份了。

短信不署名的问题,在电子邮件中同样存在,而且更扎眼。因为短信毕竟较多地受制于字数,缺署名尚可理解,而电子邮件则并无此困扰,甚至有的邮箱有“一键署名”的功能,不署名就更令人难以接受。

电子邮件另一个问题是:不处理标题。尤其是发件人经常直接点“回复”键,对需要给出一个合适的标题则毫无感觉。比如对方给你一个邮件,标题是“请速递交本学期成绩单”,收件人回复一个邮件,或许是告知对方:过两天才能发,或许是告诉对方:某某的成绩单请看本邮件附件,或者还有其他情况。但是无论哪种情况,点“回复”键后,标题一律是对方发给你的标题。要知道,凡这种情况,发件人通常需要处理很多人的材料,没有合适的标题,对方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你邮件的内容,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方便的是,在处理过程中,他想查阅过往邮件的情况便很难得通过邮件的“查询”功能获得准确的结果。为此,给电子邮件的一个合适的标题和署名一样,实属十分必要。

署名的另一个问题是:署什么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社交平台,结果是对使用匿名已经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某些场合,如和某官方平台通信的场合,使用匿名是非常不合适的。比如:向政府反映问题或意见建议、向报社或杂志社投稿、学生向学校申请入学、申请助学金、向国外大学申请留学许可,等等。这些和官方打交道的场合,必须以实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便于对方检索和查阅邮件。试想,一个处理业务的工作人员看到一堆莫名其妙的名称,什么小鱼、大虾、爬虫之类的;还有喜欢卖弄的,用英文、韩文或者日文起名的;还有喜欢搞笑的诸如六位帝皇丸、武松打作业、父愁者联盟之类的,看到这些,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你却还指望他高效地为你服务,尽快处理你的问题并给你回复,岂不南辕北辙。

总之,虽然眼下没有明确的约定俗成的电子礼仪规范,但是只要记住,电子只是工具,引入此工具后的交往是人类传统交往方式的延续,这就可以防止很多“失礼”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倡电子礼仪(之一) ——短信和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