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沉淀(1) - 中台化 - 从一个数据产品说开去

前言

有人说过:“在以业务及运营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唯一不变的就是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作为在一个业务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尤其是公司的业务模式开始逐渐地稳定时,应该越来越注重“技术沉淀” --将各业务系统中的某些“通用能力”平台化/中台化(如,货&车源信息的检索平台、数据中台(产出诸如供需模型、‘相似度计算’模型实时计算的数据,供排序、推荐系统使用)、搜索与推荐策略平台、交易引擎等等, ),且随着系统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系统有着诸多的‘架构’相似之处。也唯有此,作为“兵工厂”的技术团队,才能在业务变化需求中快速组装、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保障”。

01. 一个‘简单’的数据产品架构,是数据中台、货&车源搜索引擎的微观版

这个数据产品的需求说起来比较简单也很常见(相信每个公司都有一个类似的BI报表系统给各个‘老大’、运营、产品看App端的用户指标变化、App界面中各‘元素’的流量变化),本质上是Web端需要基于Echart 库将App产品端的各个请求入口的流量数据,在服务端进行统计计算输出各个业务指标(如,PV,UV,留存,转化率等)后,以各种图形报表展现。Echart Sample 如图(真实产品的后端界面由于业务敏感,暂不贴出来了):

Echart Sample

其中,需求的复杂点(“相对来看”)在于,

- 业务数据指标随着产品的需求变化会越来越多(即,增加新的业务指标,比如新增的数据主题,车货匹配类、交易类、评论等等,都会有各自的指标类别及计算)

- 前端展示的Echart 图形类别也会不断变化(可能为不同的数据指标新增折线图、饼图、柱状图,亦或在现有图形上增加新的维度)

因此,在后端的系统设计时,有如下架构决策与实现:

- 服务端的数据查询接口(当各个报表图形做数据查询调用时)保持不变(即一个接口承接所有不同种类的数据查询,减轻前端开发复杂度)

- 服务端查询逻辑的编码实现,采用‘事务脚本’设计模式,将查询过程抽象成 -- ‘入参查询条件’的解析与转换、‘SQL查询模板的映射与变量替换’、‘SQL’执行、‘抽取查询结果集’,‘响应数据补齐’、‘结果集排序’这几个步骤. 

服务层逻辑图

由此可以看出,从系统架构角度,无论是这个简单的BI报表系统,还是承接线上各业务应用的‘数据中台’系统(注:这类系统的成功践行者可以参见阿里的数据平台,有本书对此讲的比较好《阿里巴巴大数据实践》)、亦或‘货&车’源信息检索中台,均有有很大的共通之处,如:

- 源数据可以任由业务方变化,服务层维护数据的元模型定义(元模型定义可能不同),而编程实现则基于元模型。举个例子,‘数据中台’里的元模型可以为逻辑表名称、逻辑表可查询字段、索引字段、过滤字段、物理数据源类型、物理库、物理表....; ‘货&车’源信息检索中台的元模型可以定义为‘索引名模板’、'索引时间后缀'、'索引Doc必填字段 - 如type: Cargo / Truck等等’, ‘索引Doc自定义检索字段’ )

- 过滤与排序的DSL可配置,支持过滤条件与排序逻辑脚本化(如Groovy脚本)。报表系统中过滤与排序设置是在DB中存了一份JSON定义,定义了按哪个字段进行过滤补齐以及排序,返回响应数据时,按配置解析执行;同样的思想,也可以放到检索平台,在过滤与排序时,由端来传入DSL,且可以引用和映射到后端填入的Groovy脚本来执行过滤与排序的逻辑

可见,一旦这样来设计实现,服务层的‘代码扩张’将是‘纵向’的,而‘横向扩张’的业务代码将越来越少(侵入性降低,不会再见到服务层代码里面各种业务VO对象了),从而也就能快速的支持业务扩展与变化了。



“技术沉淀”后续系列文章,计划从实际业务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说开去。自我期待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沉淀(1) - 中台化 - 从一个数据产品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