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7中国传统篇之景德镇
(2016新课标1)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D 2.A 3.C
【解析】该题组文字材料字数不多,但隐含的信息量大,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与问题相关的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分析。
第1题,最容易错选A了,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与同期的景德镇相比得出,改革开放政策是佛山有而景德镇不具有的,而开放政策的实施利于引进国外生产线继而发展陶瓷产业。
第2题,由文字材料中“佛山的陶瓷主产区划入中心城区范围”,进而联系该地城市发展,地价,劳动成本及治污成本的上升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陶瓷产业的外迁。
第3题,提取文字信息: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明确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推理其产业基础好。
景德镇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瓷器
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植物资源
景德镇市山区特征明显,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古代就砍伐树木来烧瓷)
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矿、钨矿、砂金、铜矿、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
交通
景德镇市拥有皖赣铁路,杭瑞、景鹰、德昌、景婺黄四条高速公路,景德镇机场是中国100个重点支线机场之一,已经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2017年福建第一次单科质检)景德镇市(图9)生产的瓷器风格独特、精美绝伦;其中艺术瓷器价格昂贵,倍受市场青睐,但生产过程废品率高。景德镇制瓷业起源于汉代,明清时期以高岭土为原料烧制瓷器,瓷窑曾达3000多座,生产规模达到鼎盛,同时也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90年代,该市高岭土已接近枯竭,但对艺术瓷器的生产影响较小。
(1)分析明清时期景德镇瓷窑未分布在高岭土矿区附近的主要原因。(5分)
(2)明清时期景德镇穴窑烧瓷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请列举一个环境问题,并说明其形成原因。(4分)
(3)分析景德镇高岭土枯竭对其艺术瓷器生产影响较小的原因。(5分)
【答案】(1)河流经低山丘陵区,流速较快,不便于运输易碎的瓷器,但对高岭土运输影响不大;高岭土矿区地形崎岖,不利于瓷器规模化生产。(5分)
(2)示例一:大气污染。(1分)穴窑烧瓷产生大量粉尘和废气,由于山区地形闭塞,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大气污染严重。(3分)
或:固体废弃物污染。(1分)烧瓷过程废品率高,产生大量瓷器碎片,占用土地。(3分)
示例二:水土流失。(1分)由于穴窑烧瓷的迅速发展,燃料需求激增,致使大量砍伐森林,当地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剧水土流失。(3分)
(3)艺术瓷器价格昂贵,原料成本比重小,对技术要求高。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位于铁路沿线,便于从其他地区输入高岭土。(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