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外界的连接,是通过感观实现的。
看到漂亮的女生,荷尔蒙就会上升;吃到儿时熟悉的味道,心里会感到暖暖的;闻到花香,心情就会舒畅……想像一下,能整天都被这样的感觉围绕,日子肯定相当美妙。
当然,要想得到这些美好的感觉,我们需要钱。有了钱,就可以搬到明星云集的加洲橘子郡,每天空运家乡土特产,在自家后花园种上白鹭花、银扇草、好望角茅膏菜。
但这些感观感受,就是幸福感了吗?
在我们大部分人心里都认为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也就没办法验证到底有了足够钱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所谓“幸福”。
没办法验证,也就有可能继续以钱为目标。
但很抱歉,这是不需要验证的。
因为前人早就告诉我们,“天天吃,吃龙肉都会厌倦”。
所以,这种感观上的美妙感觉,并不是幸福感。
2闭上眼回想一下,我们这辈子有哪些时刻,是让我们一旦触及,嘴角便会微微上翘?
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跑完全马的第一个奖牌?还是孩子哇哇坠地的一瞬间?
这些时刻,都有一种通透的自内向外的洋溢感。
这个时候,心里是满满的。
对了,这就是幸福感。没有人能拒绝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的产生,不是通过眼、耳、口、鼻、皮肤这些器官感知的。
是通过心。
所以,幸福感与感观上带来的舒适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那么问题来了,全人类都在为了钱奔波,到头来都得不到幸福感?
如果是的话,那么整个人类秩序就是错的了,本文可没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3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得探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何获得幸福感?
我们再回忆一下那些幸福的瞬间,顺藤摸瓜,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是,它们都出现在饱经折磨后。
备考的没日没夜、跑步练习的汗水和脚痛、怀胎10月及生产时死里逃生……痛苦、难受、身心俱创。
可见,我们要获得幸福感,必须要挑战自己。
幸福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族群的源动力,是对人类挑战自我后的一种嘉赏。这个机制,让人类社会一直在进步。
如果感观舒适代替幸福感,那么4万年前人类出现时,和煦的阳光、干净的空气、湛蓝的海水已经足够了,人类也就跟其他动物一样,不可能产生之后的文明与科技。
这种由心而来的畅快体验,是在完成一个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我挑战后顺应产生的。
挑战自己,包括身与心。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体能与智力的挑战。
其中,单纯的体能挑战很容易理解。无论什么运动,对比自己当下的身体状况,只要要求设得稍高一点,都是对身体的一种挑战。
还是拿跑步做例子,自测一下,自己能连续跑800米,已经脚下有铅、心跳200/分钟,那么这个就是自己当下的极限。
定个小目标,一个月后跑10000米?目标因人而异,但只要你很诚恳地询问自己,身体会很智能地告诉你一个,相当符合你身体状况的目标。
每个人都值得有一项身体的挑战,持续的身体挑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却能让人一直感受着钱买不来的快乐。
智力的挑战,则更为复杂。这种挑战,难就难在需要先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定一个个合理的目标。
比如学生要考虑学什么,毕业后要思考从事哪个行业等等。每个人都要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迷茫,选择太多,不知道坚持的是否合适自己。大船在海中央不停打转,是到不了岸的。
所以,要完成这种挑战,有一条简单的路径:(外部压力)——内部压力——完成挑战——获得幸福感。
“外部压力”,是为外界强加于我们身心上的压力,例如老师的目标、领导的要求、每月要按时缴付的房贷等。这种压力,对于我们追寻幸福,不是必要的。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习惯接受外界设定的目标,反而不懂得如何制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目标。也就是说,追寻幸福感,大部分情况都是从外部压力开始的。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家长要求我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很少考虑如何让孩子接受“家长”这个外部压力。
家长每天声嘶力竭,孩子内心却从来没有完成过转化,最终哪怕是挑战成功,对孩子也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了钢琴的孩子,发誓这辈子不再碰琴的原因。
5要想获得幸福感,最关键的是把外部压力转化成内心认可的内部压力,是惊险一跳。
这一跳,决定了由心的幸福感是否能顺利产生。
然而,即便对于更为理智的大人,这一跳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外部的压力,让我身心不适,逃避唯恐不及,还哪来的幸福可言?!
对此,我们需要再明确一点:我们要追寻的是幸福感,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很不中听,对吧?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干什么。
往往更荒谬的是,那些找到的人,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埋头坚持不顾一切(强制转化成内部压力)。坚持着,坚持着,手中这份苦差事,就变成喜欢的事了。
如果看过稻盛和夫的《活法》,应该都会记得他老人家鼓励年轻人要“拼命工作”,也会记得自己当时心中一闪而过的不屑一顾。
老人家没毛病,忽略他的建议,你可能就错过了找寻幸福的钥匙。
可惜,我们自小的教育,让我们对“工作”二字产生了偏见,觉得工作就是被剥削,有一种天然的委屈感在里面。
6我们回到开篇关于“钱”的疑问,我们一直追求赚更多的钱,到底能不能带来幸福感?
答案是,可以的。
“赚钱”这个动机,能辅助我们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外部的压力——我无论如何都不认可这份工作,但这份工作赚钱呀!
不过,赚了钱,不是一定就能获得幸福感。
“赚钱”这个行为,对于获得幸福感这件事,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只是一个辅助的心理暗示(把赚钱说得这么轻,你是不是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更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允许赚钱这个动机的存在,同时在“工作”这件事上,设立一些与钱无直接关系的目标。达到这些目标,不一定能带来钱,但一定能带来的,是传说中的“幸福感”。
当外部压力向内部压力顺利转化后,自我内心会认可这件事,接纳它,不排斥它,后面的挑战才能开展。
当我们在迷茫期,是没有这种明确的“内部压力”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后面的发展。
按稻盛和夫的建议“拼命工作”,工作属于外部压力,但由于我们天然抵触“工作”,从来没有真正把它转化成“内部压力”(没有认可它),后面的路径也同样没法走下去。
内部压力,会与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共同存在。“我要跑半马”、“我要考取一级注册工程师”、“我今年要看完100本书”……不一而足,共通点是“我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享受这个挑战的过程吧!别担心自己会失败。
应了那句老话,“你想做,会找一个方法”。
最终幸福感的强烈程度,自然取决于这个目标的难易程度。不要以为往上狠狠地跳一个台阶,站稳了,才算难。试着尝试坚持一项任务、日复日一日地养成一个习惯,挑战人性中最顽固的惰性,也会让你体味到精神力量带来幸福感。
“苦尽甘来”,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句鼓励的话。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或许它只是一句中性的陈述句:尝完苦,就甘了。你看,前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甘”的奥秘了。
所以,当钱不是你的唯一目标时,你的内心会更为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