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ve
1
这本《与魔鬼搏斗》是茨威格规划的《世界的建筑师》的第二部分,也是由三篇传记组成——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
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其实我也不认识……
茨威格写作《世界的建筑师》的初衷是给19世界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传,第一部《三大师》选择了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很有代表性。
世界的建筑师(一)——《三大师传》|2019读#20
第二本《与魔鬼搏斗》选择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这两位,就有点拼 "噱头" 了。
很明显,不管是在诗歌、戏剧还是其他写作上,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并没有达到同时期歌德、席勒的高度。
茨威格把诗人荷尔德林、剧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放在一起,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最后都疯了。
2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
克莱斯特,(1777-1811),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茨威格在书的引言里说,三个人罪不容忽视的特点是 "他们与世界缺乏联系" ——他们没有妻子儿女,没有房子和财产。
人世间他们一无所有,过着全然不为人所知的生活。
他们发现了内心深处的魔鬼,与之搏斗,三人最后都经历了精神崩溃,像酒神狄俄倪索斯一样,被自己的恶魔撕得粉碎。
3
茨威格的传记永远不会介绍,或者用很少的笔墨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
他会用大段的文字,来评价传主的某一方面特性,然后再用大段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说明这个特性。
举个栗子例子——
比如他想要说明克莱斯特无法融进现实世界,他说,“克莱斯特对现实所知甚少,对本质却了解极多;他陌生地甚至充满敌意地生活在自己的时代和地域中,对其他人的冷漠……”
然后用大篇幅的排比和象征手法,说:“只有当他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情感……;只有在激情中……;只有在天性对人变得疯狂……;只有在感情半明半暗……”
接着盖棺定论——“人的天性最深层的东西,那种如灼热的火山岩浆一样流动着的东西似乎成了他唯一真正的生活领域”。
然后又引用了克莱斯特作品里的角色,将角色的性格与作者的性格进行分析:“他所有的主人公都缺乏平衡……”
接着又是对卡莱斯特的大段的评价:“克莱斯特的心灵原野固然是壮丽的……但它又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的天空太沉重地压在心灵上,它太多热气而太缺少阳光……”
茨威格洋洋洒洒就这样写了好几千字几乎不带换行的文字,来描写克莱斯特等一个特点。
这样的 “套路” 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说这本书都是由这样的片段构成的。
4
茨威格的文字看得读者热血沸腾又极具深意,但读完后又让人若有所思——我刚刚看来些啥来着?
是不是和一种文字很相似?——对,就是 “心灵鸡汤”。
当然,“心灵鸡汤” 只是在当代被泛用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茨威格的文字是极好的,文笔也是极为华丽(但是这本书的翻译太生硬)。
但是在这本《与魔鬼搏斗》里——甚至在茨威格的其他传记作品里,茨威格的个人风格喧宾夺主了。
太多的 “茨威格式” 的评论文字阻碍了读者与传主建立起联系,而这个我认为是一本传记最重要的。
因此我们不能以普通传记文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个网友在知乎上提来个问题 “怎样评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几十万粉丝的大V茨威格先生写了这篇几万字的长回答。
Dove,老去的80后,冒牌文艺青年。依然在泥潭中挣扎,有些绝望,绝不放弃。
公众号ID: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