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的有故事,能听懂的有酒

图片来源:淘图网

01 一个生机勃勃的文艺圈

这个平台,用着有点几年前那些轻博客的感觉。

无论是Lofter、Tumblr还是Instagram,还有很多类似的以图片为主的平台,分享的也都是图片。文字基本上是微博式的一段话,或者一堆标签。这种形式能够快速分享心情分享新鲜事,但却缺乏酝酿。

而博客,写的很有深度,也会很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类和爱好,技术板块下什么技巧都可以学,资源板块下什么东西都可以分享,但我们更关心的好像也就是技术和资源,而不是文本本身。

论坛如天涯铁血、贴吧知乎,感觉灌水和抖机灵成分太多。虽然可以讨论热点,分享见解,但是真正有营养和有深度的或许并不多。

所以,很幸运地发现一个专注写作分享的平台。有点像电子版的故事会,流动的写作指南,永不打烊的图画展览馆。或者说,一个生机勃勃的文艺圈。


02 写作的人,有故事

写作本来就是一件知难而进的事情。明知道思维和情感这两种东西不能无损地表达出来,明知无论是经历也好虚构也好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构想,却一定要做一个老母鸡,把蛋生下来。

字可能不止一个意思,词可能不止一种所指。意义的多重性,好比这颗鸡蛋有人会选择炒着吃,煎着吃,或者煮着吃,甚至卤了再吃,味道各不相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字里行间是一种很奇妙的存在。

能够产生共鸣的,除了有相当的写作功底,也要是作者经历过,听说过,体验过,构思过……总之,我觉得,TA有故事。

没有故事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就会脱离现实,空虚乏味,看到标题就不会想看下去的。


03 阅读的人,有酒

我暂时还是一个读者,可能比较年轻,经历不多,故事老套,慢慢经历起来,才能慢慢写起来。

但这不妨碍我在边看边写的过程中去酝酿一些比写作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生活。

而生活,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去感受。

一开始有了QQ空间、人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分享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说些自己的想法,发几张图晒晒。这种最原始的需求——表达,只要有账号就很容易能够得到满足。

然后呢,希望得到更多的赞,对评论回复兴高采烈地一一作答,无非是多了一种同样原始的需求——被认同。

再然后呢,开始考虑观者的感受。王朔说对着妹子谈人生,好不容易说了两个小时,却被妹子背地里说他是个“二子”。谈人生不是不可以谈,但也得看找谁谈吧。如果心里想了什么都分享出去,那不就成了魔方大厦里面的玻璃人?又多了一个需求——自我保护。

慢慢又明白过来,其实说些什么可以有注意的地方,但又不会有人让你什么都不能说。技巧就是这样悟出来的。好像就是这么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生活如是,阅读如是,写作也如是。

生活经历是粮食,时间是酵母,酿出来的酒,在看别人所写听别人所说时,就着喝。听着的是别人的感言,真正回味的,是自己的往昔。


04 读和写,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感恩生活给我带来的东西,我就理所当然会想着去分享。想着的,无非就是分享什么、分享给谁、怎么分享了。

所以,这让我在看其他人的所写所想时,总会觉得好有趣。原来我想过的你也想到了啊,你还想到了这个啊,还有很多人也这么想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没有其他社交媒体那种容易洗脑刷新三观的感觉,一切都能够简单化,也容易变得深刻。

因为文字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思考的深度的。

当然,如果能够寄情于小诗和画作,凝练成几句情书和文言文,那样就会更精彩了。

大概生活就是需要一个信息量不算很大,但要经过精细加工的过程。这样才会让自己觉得生活真的充实、有质量。

不断地多读、多写吧。

收获尽在过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写的有故事,能听懂的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