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记,省内心(《曾国藩传》2/17)

标题:读传记,省内心

副标题:《曾国藩传》读书感悟(2/17)

正文:

上回说到,曾国藩历经艰难,终于人生开挂。一路从秀才、举人、进士直至翰林,可谓是扶摇直上、一飞冲天。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国藩作为备受后世认可的一代名人,其人生境遇必然充满着坎坷。欲知详情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图片发自App

今天是书的第二章,我的第二篇。

01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曾国藩以前很自卑,正是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从中举人到点翰林,一路坦途,此时的他不免有些飘飘然。但是到了北京后,他却再次陷入深深的自卑中。

要知道翰林院是什么地方啊?那可是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和他们相比,曾国藩顿感挫败。此时的他竟然发现自己还没怎么读过书。已经中了进士,竟然还没读过书?曾国藩很焦虑,于是拼命补足。

期间他认真研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其中有一段内容颠覆了他的认知。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即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圣贤!

读了这些,曾国藩悚然一惊。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视野多么狭窄,境界多么低劣。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02 天之骄子,跌落人世凡间

事情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第一个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在他日记中曾有记录: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心浮不能读书…… 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 晏起,则一无所作,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如前所述,曾国藩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朋友评价他从脑瓜顶到脚底跟,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傲慢的气息,而且“自是”,也就是说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对,听不进不同意见。

再者就是“虚伪”。曾国藩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还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前来拜访,拿了一叠诗,请他点评,曾国藩虽然感觉写得不好,但一开口,却夸奖起来。同时开始炫耀自己在诗学方面的素养,故作高深。

所有这些性格方面的缺点和毛病,都让曾国藩非常痛苦,甚至对自己失望至极。

03 出湖入世,迎来开悟之夜

作为湖南人,曾国藩有着倔强、坚韧的特性,但也有封闭、褊狭的弱点。湖南人将走出湖南叫作“出湖”,一个人只有出湖,才能褪却身上那种狭隘偏执,变得大气宽广,有所作为。 曾国藩亦如此。

京师乃人文荟萃之地,曾国藩在这里眼界大开。此时的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通过读书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从他这段时间写的家书中也可窥探一二:“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正所谓大器晚成。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做学问的门径,也才知道原来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所以只要一步步踏实用功,没有不可能的事。

04 而立之年,确立人生目标

每个人都希望自我完善。三十岁,可以说是曾国藩的人生拐点,这年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什么叫“圣人”? 就是完美的人,就是那些通过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规律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跟自己叫板。他立下誓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即只能有一个选择,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要么做一个圣人,别无选择。 这在他的家书中也多次提及: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同时还写道:“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即是说,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05 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

有了远大志向,如何落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最初的日记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不连贯,未坚持。抑或把日记记成了流水账。要不然就是日记中有了计划,但无法做到。

一筹莫展时,贵人出现,就是唐鉴和倭仁。两位是师生关系,同时又都是曾国藩的老师。他们告传授了日记心法: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因此要把它当成生活中大事来办。同时,日记要能抓住生活细节,从小处着手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他曾多次在日记中复盘以前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并且主动向得罪过的人真诚道歉。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身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

当然,曾国藩做的远不止如此,他还将日记送给朋友们传阅,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是现在上的跟帖评论。他认为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每个人意志力有限,不容易做到极致,但人都有自尊心,外界监督是很好的机制。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若是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靠近光,才能成为光。

所以曾国藩采用这种方式,主要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出来,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带兵打仗,无一例外。

06 持之以恒,收获时间复利

几乎没有事情一帆风顺。精进践行过程中,曾国藩深切地领悟到:“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很多性格深处的缺陷,不可能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就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正因如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如是说,同时也是这样做的。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

即使到了晚年,曾国藩还不禁感叹: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正所谓: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如果暂时还没找到人生目标,也不要着急。亲测有效的方法,不妨一试。

每天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为了成为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传记,省内心(《曾国藩传》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