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西方作者眼中的佛学

佛教是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主要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从地域上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
南传佛教主要进入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小乘佛教为主。

但是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一个很东方的东西。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一位美国的科学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进化心里学作者。也就是说,作者是一个很西方的作者。

那么一个西方的作者写东方的东西,靠谱吗?

事实是美国有很多人在学佛,而且你甚至可以说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佛学体系。这套体系,大约相当于是把亚洲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全都去掉,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论。这大约是一套“现代化”的佛学。

万维钢老师说,西方佛学,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从不故弄玄虚,总是用尽可能简单明白的语言把道理说清楚。如果你说“这怎么可能呢?佛经怎么可能说清楚呢?佛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玄之又玄,必有我们不可理解的深意!”但这正是作者要做的?
赖特这本书,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一些佛学的概念和观点。

本书300页,讲的内容也比较多,说实话读书笔记我也是写不太好,我还是讲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吧,主要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

1. 外在方面---一切都是虚幻,色即是空

黑客帝国

作者上来就举了《黑客帝国》中的例子,类比我们人也生活在虚幻当中,我们平时的所感也是种错觉。

什么是“苦”
“苦”的巴利语,是 dukkha。英文中对 dukkha 的正统翻译,是“suffering”,正好对应中文的“苦”。但是,赖特说,有人考证,dukkha 在巴利语中的意思,也可以被翻译成“不满足”(unsatisfactoriness)。
最后的结论是说我们的“苦”其实就是“不满足”,好像还是有点那个意思。

快乐是错觉
作者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了快乐的本质。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活着的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人就需要找到伴侣生孩子,也就是最核心的两个权利---生存权和生育权。

为了促使人类“乐意”去做这两件事情,就需要给人以快乐,但是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为只有是短暂的,人才有动力去做第二次、第三次。

色即是空

有一次,赖特在一个冥想培训班学习。正好教室外边是个工地,有工人在用电锯锯木头,教室里就充满了电锯的噪音。电锯声让人听着很难受,但是赖特使用了冥想的功夫,他就先接受自己“反感电锯声”的这个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

这时候电锯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再到后来,赖特甚至觉得电锯声还挺好听,他听出来了音乐的味道。

这段经历,就是赖特第一次体验“色即是空”。

赖特说,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 —— 从电锯声,你会想到电锯,然后你会想到电锯可以锯木头,也可以锯人,它代表破坏的力量。这些恐惧的联想,是人赋予电锯声的一个“内涵(essence)”。

那么翻译一下,声音就是声音,我们自己有了扰动,如果我不管那个声音,它就不会恼我。从某种意义上讲,声音令人不悦,那就肯定是你对它做了加工。

2. 内在方面---无我

“无我”的巴利语翻译成英语是not-self,也就是不是我。那么无我的本意就是你认为你以为的我未必是我。

大脑是个多元政体

在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的《理性动物》动物中有研究显示,人的大脑里有七个感情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避免疾病。这七个感情模块只是逻辑上的分类,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大脑区域(第五节中会讲到真实存在的感情区域,伏隔核和岛叶)。我们的大脑是轮流被这七个感情模块占领,当哪个模块声音更大,我们就按照这个感情模块行事。

而另外一本书《24个比例》讲的可能更有意思,大概就是说一个人大脑里面住着完全不同的24个人,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我来控制身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

赖特讲的另外一个体验更加有趣,是他在冥想的时候。

有那么一刻,我感觉脚上有点疼痛。大概同时,我听到外面有一只鸟在歌唱。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感觉脚上的疼痛并不比鸟儿的歌唱更像我的身体的一部分。

什么意思呢?我尝试解释一下。
往内收,我冷眼观察这个疼痛,分析他,到底为什么会疼,疼到底有几分程度,这个时候我仿佛抽离出来,观察其他事物一般,仿佛身体不是我的一部分。

往外延展,我把身体往外延伸,我感觉我和世界是一个整体,鸟儿也是我的一部分,鸟儿的歌唱就仿佛表达我的愉悦一样。

这就是非常接近“无我”的境界了。

3. 佛学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在古代,宗教是给人以寄托给人与宁静,那个时代生活比较艰难,很多时候完全靠着宗教信仰度过一个有一个难关。

到了现代,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也陷入物质的多与少、得与失当中,内心也容易陷入焦躁不安,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想想佛学中的“色即是空”,当你执念一个东西,一个想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可想想是大脑当中的那个模块,哪种物质反应使你产生这样的行为的,此时的执念到底是哪个我的想法!

至于冥想更是有用,是不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倒不是很重要,保持正念,它对焦虑和失眠倒是很有疗效,因为17年我也是通过冥想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间。

空与无我是佛学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通过他们,佛陀帮助我们认识真相,唯有真相才能给人以真正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西方作者眼中的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