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怎么找出错在哪里?

    常常听到“归谬法”这三个字,但什么是归谬法却是一知半解。先来看看归谬法的定义:假如P为真命题,则可以推导出Q,结果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是非Q,即与Q完全矛盾的情况,根据矛盾律可以推出P为假命题。我看了定义半天,甚至用草稿纸把P、Q、非Q画出来,但还是不明白。看来必须有鲜活的例子,才能理解和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例子一

     先来看丹尼尔·丹尼特在《直觉泵》里的一个例子:丹尼特在MIT(麻省理工大学)参加一个研讨会,主持人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人工智能理论家罗杰·尚克猛烈开火抨击,甚至认为后者蠢得要命、一无是处,不断地拿尚克的工作开涮。丹尼特实在忍不住指出,"你批评的观点简直太荒谬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干嘛还要浪费时间批评这种垃圾。"

     分析一下:这里的假设真命题P是--乔姆斯基对尚克的批评非常中肯,推导出的事实Q是--尚克是个一无是处的蠢货,我们根本不应该浪费时间批评尚克这样的垃圾,而真正的事实是我们在花时间在批评尚克(非Q),因此假设P不能成立,即"乔姆斯基对尚克的批评非常中肯"不成立。所以,如果研讨会继续进行,我们应该中肯地对尚克进行批评。

    这个例子比较烧脑,以上分析是我画的,我自己仍是似懂非懂,看来换个浅显易懂的更好一些。

     在看例子之前,先来延伸一下:我们不应该为了批评让自己获得开心而批评,而是应该采用拉波波特法则进行批评——先准确清晰、不偏不倚地复述对方的观点,使对方认为你归纳得非常好、自己像你一样表述就好了;然后列出你所认同的对方的观点,尤其是那些不广泛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再向对方表示自己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东西;完成以上三点才能做一句反驳或批评,乔姆斯基和我都应该好好学一下拉波波特法则

例子二

     我们来看看冯梦龙在《古今笑史》中记载的一个例子:东汉时有个叫徐孺子的南昌人,11岁时曾与一个叫郭林宗的太原人出游,回来时郭林宗看到郭宅里有一颗树,要将树砍掉,理由是:“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详。”徐孺子反驳道,“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 意思是:如果因“困”字不祥要砍树,岂不是要因为“囚”字不祥而把家中人杀掉吗?

     再来分析一下:这里的假设真命题P是--宅中有木、人就如口中有木、人等,则为困、囚等,是不祥的,推导出的事实Q是--砍掉木、杀掉人就口中无木、无人,就祥了。而真正的事实是--我们杀掉人是不祥的(非Q)(虽然砍掉木不能确定是不是不详,这里其实存在有概念转换,是一种类推,可能不是很好的例子,但不失为一个好故事,故列举在此)。因此,假设P宅中有木为困、不详为假命题。所以不应该砍去宅中之木。

      归谬法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用的方法,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它,如果我们偶尔去剖析一下平时所使用的归谬的例子,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愿我们每天都过得有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002怎么找出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