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校园贷如此猖狂?

在学校的教室、厕所、墙上、灯柱上等随处可可见校园贷、分期付款广告,再结合之前屡屡见诸于报道的校园贷事件,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何校园贷得以如此猖狂?

01。政府管控的滞后性

2013年,校园贷如雨后春笋般进军校园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初期其以互联网金融的面貌而未纳入严格管控范畴,因此,无论是制度、法律、预防措施还是社会研究,都未及时跟上。再则,网贷平台初始的主业务并非大学生,而随后越来越多平台分肥时,使其本质走样;另外,校园贷打了法律的擦边球,由于没有此类完善的法律,使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

图片发自App

02。社会环境的传染性

那么大学生为何要贷款,贷款做什么,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更确切来说,是商品经济驱使下的非理性消费环境。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商品经济,指的是以直接交换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形式,其本质属性是逐利性,换言之,越大频次的交换行为就越能促进商品生产方的利益,因此,铺天盖地的广告,6.18购物狂欢节、双十一、双十二等使人应接不暇,其目的就是触发每个人的交换意愿,而这些都以“温和的进入你的潜意识”方式进行,使人浑然不觉,逐渐上瘾(触发—行动—多变酬赏—投入)。二是非理性的消费环境,非理性对应的是理性,理性沿循“信息输入—深入判断—作出决定”路径,而非理性则是直接从“信息输入”到“作出决定”,商家做的前期工作就是尽可能的把人的“深入判断”拿掉,激活你“想要”的欲望,并凭借想要作出购买的决定。从一句口头禅“买买买”就可见其端倪,如果说第一个“买”是需要,那么第二个“买”和第三个“买”就是想要和欲求。社交媒介的发达促进了环境的形成,若在古代社会,即便一个人买再多,又与我有何想干,但在当前,你身边的人都在“买买买”的时候,深处这个环境中的你很难一直保持“独善其身”,这就是环境传染的可怕之处,通过群体的力量把你裹挟其中,降低你的感知度、负罪感,使我们变成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口中的“乌合之众”。

毫无疑问,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也被裹挟到这场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去。

03。网贷平台的迷惑性

网贷平台之所以把触手伸及校园,在于它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判断能力差,处世不深。说其迷惑,一是物的迷惑,网贷形式多样,典型的一种就是分期付款,将学生群体心动的苹果手机、电脑等拆分成每月低价,用分期形式诱导学生购买;二是利的迷惑,前面所述的分期付款看似每月只需要百元,但累加起来数目远远大于市场价,有的学生到后面还不上,越滚越大;最直接的是零门槛、1分钟速贷,以所谓低日息迷惑,又以快速贷款减少学生反映时间,而这所谓的低息却比高利贷利息还高,因此借了几千元到头来还几十万的就大有人在;三是

信息迷惑,不少网贷平台网页界面精美,以大公司为后台,让学生降低了对其防备心理。

04。网贷学生的不理性

从学生层面来讲,之所以会落入网贷平台设计的圈套,除了前面提及的涉世未深之外,深层次原因是不理性的消费观。超出预算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超前消费、虚荣心等作怪,使不少大学生铤而走险,心存侥幸,总觉着从下个月的生活费抠一点出来还贷款,殊不知,越还越难,越过越多,拆东墙补西墙,陷入还贷的无底洞,难以脱身。

随着一件又件因网贷造成的悲剧浮诸于世,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欣慰的是,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通知看,监管部门采取了“引进来、请出去”的方针,让高息的网贷平台退出校园,让正规银行机构进入校园为学生提供服务。各高校也持续加大教育管理手段,共同铸起防网贷的堤坝。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昌达,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会涌入校园,如何构建这些新鲜事物的评价应对机制,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看待这些事物,如何提高校园安全工作的相应敏度,降低钝感和滞后性,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校园贷如此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