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与感悟(8)

    3.15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如何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比马上消灭成为问题的行为更重要。我记得有一次参加孩子的夏令营活动,有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不肯拍摄集体照,导致其他人一直在等他。这位妈妈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同时很担心孩子是不是不合群,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我见到那个“不懂事”的孩子之后就知道,他是在用这样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他来说,夏令营过得很开心,孩子舍不得结束,集体照对他来说更像是分别的仪式,这激发了孩子的分离焦虑,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分离,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有了不肯拍照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孩子其实是在通过“问题行为”来和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难受和困境。

      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很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他内心的困扰,如果成年人不理解,就会把这样的行为解释为不懂事、捣乱或者有问题。比如,一个几岁的孩子,因为妹妹的出生而感到失落和生气,觉得妹妹抢走了父母的关注,他对妹妹产生了敌意,不和妹妹分享玩具,有的时候还会欺负妹妹。他的行为很容易被大人误解,然后受到斥责。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感到缺乏关注,担心失去父母的爱,用“不懂事”的方式寻求关注,但父母并不理解,开始斥责或惩罚孩子,孩子越发觉得失去了关注,重复之前的行为,甚至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

        如果父母可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用一种让孩子感觉被理解的方式给出回应,孩子就不会重复那些“不懂事”的行为,父母和孩子也可以建立一个良性的沟通环境。所以,当你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先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找到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摆脱伤害的循环。

3.15感悟:

试着理解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终生的必修课。愿我们都能和孩子温柔相待,彼此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与感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