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谱练太极之四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读老谱练太极之四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这一节我来解读这首诗,‘’对待用功法-守中土(站桩)‘’。这段文字其实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守中土,第二段是身形腰顶,第三段是太极圈。

原文如下: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弃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己,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尊轩解:

这几段诗很有意思,大标题是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我们把这个标题拆开,会发现很有意思,对待用功法和八门五步用功法是对应的,对待在当时的意思就是与人接手的意思,包括推手和散手,这里面将如何对待放到了后面,也就是守中土。用功法可以说运用或应用。 后面的身形腰顶和太极圈都是运用方法。

那么括号里的俗名站桩从何而来呢?其实这个是杨健侯先生与道家太极传人交流时获知的概念,杨式太极以前是没有单独站桩的要求的,不过杨式传统练法的方法也可以取得类似站桩的效果,这里面杨式的前辈将站桩作为应用法,其实也是可以的。后两段则是解释身形腰顶和守中土的运用。

第一段诗里面清晰的描述了太极劲的运用。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定”是道家很推崇的一个状态,方则是一个随时变化的状态,以中为根,先体会前后左右进退顾盼的四正方向,可以运用掤捋挤按四种手法,要下工夫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夫。身形腰顶皆可以,沾连粘随意气均。身形腰顶都可以运用。主要要做到沾连粘随,要意气均匀,不要有凸凹处,不要有断续处。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来骨肉臣。核心要有运动知觉,运动知觉的表现就是神是君来骨肉臣。这句话直指核心。要用神,不要用骨肉之力。分明火候七十二,这句里面七十二是虚指,其实是说即使体会到了知觉运动,能够做到一点神是君来骨肉臣,也不过是开头,后面还有无数变化呢,要把握火候不断修炼才能达到天然,天然就是天人合一,文者养生,武者技击,所谓杨澄莆前辈所说:真太极技能养生也能技击也。

身形腰顶这段强化介绍了身形腰顶,这个是一个训练重要的过程,身形腰顶弃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己,身形顺我自伸舒。身形腰顶的过程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不可或缺。腰顶其实就是从形的角度描述腰的运动,以腰为核心的运动,身形则是以顺为上,这个顺不是软,而是在腰顶的基础上的顺。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这句没啥可讲的,自己看吧。

太极圈这段主要讲了守中的运用,圈是一种表现。其实通俗话就是不要出尖,出了圈就是退圈,一旦出尖或者退圈再回到原来的状态就难了。中不能离位,此时向前要注意不要出圈,。这个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站。所有的动都要周身一体,一动无不动。如果能把这个运动做到如同磨盘一样快慢随意,那么搭手如同龙虎一样随心所欲。要从天盘开始练起,坚持练久了自然就会练到。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老谱练太极之四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