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架构

MongoDB逻辑结构

MongoDB架构_第1张图片
  MongoDB 与 MySQL 中的架构相差不多,底层都使用了可插拔的存储引擎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用户可以根据程序的数据特征选择不同的存储引擎,在最新版本的 MongoDB 中使用了 WiredTiger 作为默认的存储引擎,WiredTiger 提供了不同粒度的并发控制和压缩机制,能够为不同种类的应用提供了最好的性能和存储率。

  在存储引擎上层的就是 MongoDB 的数据模型和查询语言了,由于 MongoDB 对数据的存储与 RDBMS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它创建了一套不同的数据模型和查询语言。

MongoDB的数据模型

描述数据模型

内嵌
  内嵌的方式指的是把相关联的数据保存在同一个文档结构之中。MongoDB的文档结构允许一个字段或者一个数组内的值作为一个嵌套的文档。

引用
  引用方式通过存储数据引用信息来实现两个不同文档之间的关联,应用程序可以通过解析这些数据引用来访问相关数据。

如何选择数据模型

选择内嵌:

  1. 数据对象之间有包含关系 ,一般是数据对象之间有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关系 。

  2. 需要经常一起读取的数据。

  3. 有 map-reduce/aggregation 需求的数据放在一起,这些操作都只能操作单个 collection。

选择引用:

  1. 当内嵌数据会导致很多数据的重复,并且读性能的优势又不足于覆盖数据重复的弊端 。

  2. 需要表达比较复杂的多对多关系的时候 。

  3. 大型层次结果数据集 嵌套不要太深。

MongoDB 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概述

存储引擎是MongoDB的核心组件,负责管理数据如何存储在硬盘和内存上。MongoDB支持的存储引擎有MMAPv1 ,WiredTiger和InMemory。InMemory存储引擎用于将数据只存储在内存中,只将少量的元数据(meta-data)和诊断日志(Diagnostic)存储到硬盘文件中,由于不需要Disk的IO操作,就能获取所需的数据,InMemory存储引擎大幅度降低了数据查询的延迟(Latency)。从mongodb3.2开始默认的存储引擎是WiredTiger,3.2版本之前的默认存储引擎是MMAPv1,mongodb4.x版本不再支持MMAPv1存储引擎。

storage:
	journal:
		enabled: true
	dbPath: /data/mongo/
	##是否一个库一个文件夹
	directoryPerDB: true
	##数据引擎
	engine: wiredTiger
	##WT引擎配置
	WiredTiger:
		engineConfig:
			##WT最大使用cache(根据服务器实际情况调节)
			cacheSizeGB: 2
			##是否将索引也按数据库名单独存储
			directoryForIndexes: true
			journalCompressor:none # (默认snappy)
		##表压缩配置
		collectionConfig:
			blockCompressor: zlib (默认snappy,还可选none、zlib)
		##索引配置
		indexConfig:
			prefixCompression: true

WiredTiger存储引擎优势

1.文档空间分配方式
WiredTiger使用的是BTree存储 MMAPV1 线性存储 需要Padding

2.并发级别
WiredTiger 文档级别锁 MMAPV1引擎使用表级锁

3.数据压缩
snappy (默认) 和 zlib ,相比MMAPV1(无压缩) 空间节省数倍。

4.内存使用
WiredTiger 可以指定内存的使用大小,MMAPV1使用内存,并且是用完为止,很危险。

5.Cache使用
WT引擎使用了二阶缓存WiredTiger Cache, File System Cache来保证Disk上的数据的最终一致性。
而MMAPv1 只有journal 日志。

WiredTiger引擎包含的文件和作用

MongoDB架构_第2张图片

  • WiredTiger.basecfg: 存储基本配置信息,与 ConfigServer有关系

  • WiredTiger.lock: 定义锁操作

  • table*.wt: 存储各张表的数据

  • WiredTiger.wt: 存储table* 的元数据

  • WiredTiger.turtle: 存储WiredTiger.wt的元数据

  • journal: 存储WAL(Write Ahead Log)

WiredTiger存储引擎实现原理

写请求
WiredTiger的写操作会默认写入Cache ,并持久化到WAL (Write Ahead Log),每60s或Log文件达到2G做一次checkpoint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在写入时传入 j: true 的参数强制 journal 文件的同步 ,writeConcern{ w: , j: , wtimeout: })产生快照文件。WiredTiger初始化时,恢复至最新的快照状态,然后再根据WAL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MongoDB架构_第3张图片
  Cache是基于BTree的,节点是一个page,root page是根节点,internal page是中间索引节点,leafpage真正存储数据,数据以page为单位读写。WiredTiger采用Copy on write的方式管理写操作(insert、update、delete),写操作会先缓存在cache里,持久化时,写操作不会在原来的leaf page上进行,而是写入新分配的page,每次checkpoint都会产生一个新的root page。

checkpoint流程

1.对所有的table进行一次checkpoint,每个table的checkpoint的元数据更新至WiredTiger.wt

2.对WiredTiger.wt进行checkpoint,将该table checkpoint的元数据更新至临时文件WiredTiger.turtle.set

3.将WiredTiger.turtle.set重命名为WiredTiger.turtle。

4.上述过程如果中间失败,WiredTiger在下次连接初始化时,首先将数据恢复至最新的快照状态,然后根据WAL恢复数据,以保证存储可靠性。

Journaling
  在数据库宕机时 , 为保证 MongoDB 中数据的持久性,MongoDB 使用了 Write Ahead Logging 向磁盘上的 journal 文件预先进行写入。除了 journal 日志,MongoDB 还使用检查点(checkpoint)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当数据库发生宕机时,我们就需要 checkpoint 和 journal 文件协作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1. 在数据文件中查找上一个检查点的标识符

  2. 在 journal 文件中查找标识符对应的记录

  3. 重做对应记录之后的全部操作

图片展示的就是异常退出后恢复和正常运行时的情况。
MongoDB架构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MongoDB,mongo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