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对于了解我自己,挖掘我自己,从而成长的文章

什么是高敏感人格

这段时间开始将自身精力‘由外转内’,更多的关注自身,从生理身体,到内在心理,寻找真正的自己,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寻找自己
感谢武志红老师公众号的课程,以下均出自公众号夏雨洁老师的课程

一篇对于了解我自己,挖掘我自己,从而成长的文章_第1张图片
安徒生有篇很有名的童话。

在一个暴雨夜,一个美丽的公主敲开城堡的大门,向王子求宿。王子对这位被淋成落汤鸡但仍然美丽的女子很心动,但他无法判断她到底是不是一位真正的公主。

老皇后心想,这并不难,她默默地准备了一颗豌豆放在床铺上,再在上面铺上了二十层床被,公主夜里就睡在这张床铺上。

第二天,大家问公主睡得怎样,公主恼怒地说:我睡得糟糕透了,天知道床铺下有什么东西,硌了我一整夜,害得我一夜未眠,皮肤都青紫了!大家由此确信这是一位公主。

童话里的豌豆公主敏感得有点荒谬,但我们在生活中,确实时常会遇见一些非常敏感的人。

有时候他们蛮可爱的,能敏锐地发掘出生活中细小的美好,比如
空气中阳光的味道、比如路边孩子的欢笑;也能敏锐地关注到周围人微妙的情绪变化,给以贴切的关怀。

但有时候他们又挺“矫情”的,他们好像是豌豆公主,隔着二十层床被都能被一颗豌豆硌得慌;他们好像有一颗玻璃心,周围人随口一句调侃,就会当真而因此神伤。

一些心理学家将这一类人,称为“高敏感人群”。

“这个人很敏感”,这一概念本身其实并不新鲜,它常常与“内向”这一大特质混淆人们的认知,不被人重视。

美国心理医生兼研究员伊莱恩·艾伦(Elaine Aron)教授曾经也认为高度敏感性特质不过是内向型性格的表现之一,直到她发现高度敏感型人群里大约有30%,其实在社交活动中表现活跃,这让她感到惊讶。

在对这群人进行研究后,她重新引入“高敏感型人格”这个概念并且给予了新的定义。

高敏感人格通常被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他们对细小刺激的感受性强。他们的感受阈值很低,他们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可以注意到大多数人不曾注意的细小刺激,比如衣服内部标签的毛刺、食物的口感、交通的嘈杂、环境中的人声、以及大自然的色彩和气味等。

第二大特点,是他们的情绪觉察能力高,并对他人的情绪和处境十分敏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比常人丰富,在情绪的体验上也更有深度更深刻。并且,他们天生就有非常优秀的共情能力,可以轻易捕捉他人情绪的变化。

第三大特点,对细节有着高度敏锐的感知力。常人会忽略的细节他们都能注意到,因此善于发现错误,在做出行动的时候习惯考虑多种可能的选择和后果,非常警惕也非常谨慎,有时会因此显得犹豫不决。

第四大特点,他们通常直觉感非常强。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通过感官觉察外界的刺激,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能够在不知不觉间内化、学习外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直接触发大脑里各种概念、想法并建立联结。因此,他们常常在意识层面还未理清事情经过时,直觉就能给出答案。

第五大特点,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敏感的人非常具有创造力。甚至他们会将“创作”当做应对情绪反应的一种机制,因此创作出许多艺术品。

荷兰大脑认知及行为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Judith Homberg在综合大量研究文献之后总结出:具有高敏感型人格特质的人,往往具有敏感度远高于常人的信息处理机制、高度活跃的情绪处理系统、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高感知力和高识别力。

他们因此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更为出色,但也更容易受到环境伤害,经常感到自己受到过度的刺激。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起某个人拥有“高敏感”这一特质时,有时会认为,这只是一种故意的“矫情”:不就是想当豌豆公主吗?

但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一些心理学家及神经认知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高敏感型人格是有非常确切神经生物学基础的。

豌豆公主并不是因为矫情或为了彰显自己身份而假装嫌弃二十层床被下的豌豆,豌豆公主是真的神经系统敏感,能感受到二十层床被下那一颗豌豆,因此被硌到失眠。
与其他人格特质一样,高敏感型人格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尽管尚未确认所有与敏感度相关的遗传因子,但研究者们认为,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一种帮助5-羟色胺循环的脑内神经递质,对于人的敏感度和情绪健康有重要影响。

这种神经递质不仅影响人,同样也影响着各种各样动物的敏感度。自然环境之下,高敏感性可以帮助生物觉察环境中的危险因子,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生存可能的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敏感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基因中的生物自我保护的本能。

科学家们也发现大脑中一些区域的活跃程度与人们的敏感度有关。在对人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发现,高敏感人群在回答敏感度自我测验题时,大脑中的本能反馈区域被激活,印证了这种敏感性是一种天生的本能。
伊莱恩·艾伦教授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她发现,当观看不同情绪的面孔图片时,高敏感人群的与共情相关的脑区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这证明他们对情绪的感知能力也远高于他人。

高敏感人群也确实拥有更加发达的神经系统,他们感知觉通往大脑的神经通路、以及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更仔细、更彻底。

这意味着高敏感人群可以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拥有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直觉力更强。

但这也意味着他们会下意识地或半自觉地接收和处理信息,很容易因外部世界接收和感知到的信息而过载。
如果刺激过于强烈,这种敏感特质就会变成弱点。对于大多数人感觉适度的刺激,对高敏感者来说已经是强烈刺激了。而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强烈刺激,高敏感者会感到筋疲力尽、难以承受,以至于他们的身体进入了停机状态,导致一种“超限抑制”。

天生高敏感,确实会给人带来很多麻烦。

因为感知觉的过度敏感,高敏感人群常常会感受到不适:材质稍微次一些的衣服他们会觉得扎人,细小的气味会影响他们心情,嘈杂的环境会令他们头疼。但这些来自环境的刺激很容易被他人忽视。

高敏感的人很容易共情他人,但他人往往很难共情高敏感的人。在绝大多数人的感觉系统中,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并没有觉得难以忍受。于是,高敏感人群的要求,很容易被视作是无理取闹。

这种感知觉的过度敏感,也很容易导致高敏感人群的睡眠问题与健康问题。

而在心理层面,高敏感人群过强的共情能力,会使他们很容易受他人情绪影响,并且,高敏感人群本来就比较容易被自身情绪淹没,因此,相较于其他人群,高敏感人群确实更容易遇见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而且,当今社会,对于高敏感的人,也并不十分友好。

首先,绝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高敏感”这一人格类型的存在。“高敏感”总是和“内向”混在一起,但其实高敏感的特质,完完全全有可能促进人际交往的深度,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高敏感者是乐于并且活跃于社交活动中的。这种混淆,忽视了这一部分高敏感者。

另外,人们很容易直接为高敏感人群扣上“拘谨”、“矫情”、“玻璃心”、“公主病”之类的帽子。这些帽子其实并不能体现出敏感特质的本质,而且或多或少带着些负面意味,给高敏感人群染上一种消极色彩,导致一些高敏感的人真的以为自己有问题。

我就曾经在微信公众号见过一个挺耸人听闻的文章标题,大意是“别让高敏感毁了自己”,充满着对高敏感特质不接受。

甚至心理学中,也会对高敏感特质有所偏见。除了内向型,高敏感特质也曾被描述为抑郁、焦虑、羞耻的,认为他们不快乐、心理不健康。但是这些词语只是描绘了高敏感者在不舒适或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的状态,非常偏颇。

确实,高敏感者可能经历更多麻烦和挑战:高敏感人群具有焦虑和抑郁的易感体质。但焦虑和抑郁本身,并不是敏感特质的固有组成部分,这些问题往往是环境所致。

如果成长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高敏感者就会很容易受到这些情绪问题的影响,成为敏感孩子的创伤之源。

很多高敏感者确实长久地挣扎在焦虑情绪之中。但是,只要周围的环境和谐舒适时,高敏感人群也能享受幸福快乐的体验,并且有机会释放出他们的创造性与艺术性。

尽管敏感的神经系统会给高敏感者带来种种烦恼,却其实也能让他们体验到更大的快乐。比如艺术品的精致、音乐的悠扬、花香的沁人心脾、食物的多层次口感……

高敏感者在这些感官体验方面,有天生的优势。这些体验,能给他们带去享受和快乐,能让他们深深沉浸其中。

高敏感特质,就像一个放大镜。别人鸡毛蒜皮的小插曲,在高敏感者这儿可能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但一些不经意间的细枝末节,在高敏感者这儿也有可能是刻骨铭心的美好。

并且,敏感的灵魂拥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形象化技能。他们擅长想象各种可能,也能全方位预测未来的问题。这意味着高敏感人群非常擅长未雨绸缪,他们强大的直觉,可以为即将到来的坎坷做准确预判。

心理学家荣格就认为,高度敏感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人格特点,只有在糟糕或者异常的情况出现时,它的优势才会转变成明显的劣势,因为那些不合时宜的影响因素让我们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

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高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它可以让人感受到更多信息、可以更加共情、更有责任感、拥有更加丰盛的内在世界、对世界更具有探索精神。

新的改变

一篇对于了解我自己,挖掘我自己,从而成长的文章_第2张图片

敏感性是多种多样的,高敏感者各有各的敏感。

也许是因为造成敏感特质的原因不同,人们具有不同种类或“风格”的敏感性,有些人敏感程度更高一些,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两到三方面的敏感特质。

然而,每种特质都是光明面与阴暗面的一体两面,下面列举了5组高敏感性格常见的性格因子,从光明面与阴暗面两方面,来讨论高敏感人群的性格特点。

1、细致认真责任感强VS过度细节控

细致认真责任感强:

许多高度敏感者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高敏感人群的感知觉总是异常敏锐,他们总能轻而易举抓住细微之处。并且,高敏者控制冲动的能力比较强。

研究发现,高敏感者的前额叶能够更有效抑制对眼前欲望的冲动,使他们保持专注。高敏感者很擅长用理智控制四处乱窜的情感。

因此,绝大多数高敏感人群,在生活与工作中,可以做到比常人更加专注认真。面对一个任务,高敏感者通常能顾全任务大大小小各个方面,注重完善每一个细节。

做事方面,他们细致认真,做人方面,他们责任感强。

有研究结果显示,与一般4岁左右的儿童相比,即使知道没人看着他们,抑制性(敏感性)的儿童也更少欺骗他人、破坏规则或者做出自私的行为。这是他们敏感天性中对周围人的在意在起作用。

在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中,高敏感者也更倾向于根据对社会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行为。

过度细节控:

高敏感者尤其活跃的大脑皮层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反作用。当人在高度专注状态下处理信息时,容易“陷入丛林”无法自拔,导致事情进展缓慢。

所以确实有时候,高敏感人群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只看见眼前的一颗树,或者眼前的一片叶子,忘记去看整片丛林。

有时候高敏感人群会迷失于细节之中,过度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时,过度细节控,导致效率的降低。

高敏感者往往太容易对人小心翼翼,对事又完美主义。所以在面对工作时,很容易陷入回复不太重要的信息、打电话、开会或者查新邮件等细枝末节上。确认这些小事可以让高敏感者安心,但真的会浪费时间!

另外,由于他们突出的感知力,高敏感的人群会十分关注事物的细节,甚至显得有些挑剔。这有可能导致他们对事物都有过分苛刻的要求,或是对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极致——以致于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完美主义倾向。

作为一个高敏感者,在仔细认真的同时,需要注意自己是否陷入到对细节的过度追求中。

如果你在完成一个任务,效率突然变低,耗费了很多心力进展却不大时,就要留心觉察此时此刻,专注细节这一特质是否已经滑入它的对立面:过度细节控。

这时可以尝试暂停对细节的执着,重新审视一遍任务与自己的目标,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眼前的这棵“树”,拉远到整片“林”,从宏观视角重新考虑一遍。

2、谨慎VS恐惧

谨慎:

生物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通常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立即投入到新环境之中,进行探索;第二种是先等一等,看一看,思虑周全之后再行动。

高敏感者往往是第二种。高敏感者总是在说话做事之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他们直觉性的思维,常常会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都考虑了一遍。

高敏感者不仅擅长想象可能的结果,还很擅长考虑可能遇见的问题。在开始一件事之前,高敏感者可能会思前想后,将所有细节考虑周全,胸有成竹之后再去做。他们始终深谋远虑,有一种类似军师或者参谋的能力。

因为更容易注意到细微之处,从而直觉力更强,有的时候,高敏感者甚至是下意识地或半自觉地接收和处理信息。于是,会莫名地“知道”该怎样做,却不明白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另外,这种更深入地思考和对细节信息的处理,意味着高敏感者会更多反省过去,也更多考虑未来,得到某种的“第六感”。

这种第六感并不是老天给的,而是出自高敏感人格中细密又谨慎的心思。能迅速理清思路是高敏感者的一大优势。

恐惧:

讲“谨慎”听起来还不错,但是“恐惧”就不那么好了。确实高度敏感就像火警一样,有时会发出假警报。

高敏者时常会缺乏安全感,并且杏仁体可能尤其敏感,这种敏感会将谨慎变为一种恐惧。

这种恐惧有利于出错率的减少,但是也会导致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去接受新事物。因为高敏感者总是花太多时间去担心可能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这已经不能算是深思熟虑了。

过度对细节的担忧、过度对风险的恐惧,最终可能得承认,这是被恐惧僵住了。而高敏感人群很容易陷入并放大这些恐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有恐惧才能让人成长,否则,只会做对自己来说简单的事情,难以让人有长足的进步。

面对恐惧,可以使用思考与学习作为防护盾,越了解让人害怕的东西,就越不害怕,越能用更好的方法把风险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所以高感敏者不妨试着去了解、尝试那些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事物,也许能借此逐步击退恐惧。

3、自我探索VS自我否定

自我探索:

高敏感者随时忙于处理自己的内在世界。他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的、所接受到的,都会流入内部,大脑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比较、找出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测试和过滤,最后对留下的信息进行仔细思考。

高敏感者在精神追求方面要求很高。许多高度敏感的人认为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能够感知到人与动植物间的联系。

因此,一些高敏感者会选择探索宗教,但更多的高敏感者则选择建立自己的信仰体系。

这些都使得高敏感者成为优秀的自我探索者。高度丰富的内部世界,使得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们的梦想生活总是精彩纷呈,内心世界也多姿多彩。

这种对内的探索,往往也带给高敏感者高艺术天赋。写作、绘画、雕塑等创作,都是高敏感者表达内心探索的途径。

自我否定:

但太过频繁的自我探索,有时候也会为高敏感者带来自我否定。

高敏感人群的敏感性,使得他们很难坚定地自我相信,他们很容易看见自我中脆弱、过敏的小漏洞,因此而感觉沮丧。甚至,他们很容易将高敏感这一特性本身,当做自己的缺点。

再加上高敏感的人常常会被拿来和性格外向活跃的人比较,就可就更加令人尴尬了:在别人眼里不那么要紧的自我需求,似乎不值得认真对待。

高敏感的人可能会因此也将自己视作“事儿妈”,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于是就会变成一个否定自己的人,会忽视、压制和贬低自己的需要,直到再也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为止。敏感“成功”变成顿感,丧失掉自己可贵的易敏天性。

如果你也陷入自我否定,首先需要尝试的是找到一个客观标准,来重新定位自己。

这个标准可以参考他人评价,不妨问问你身边的重要他人,比如父母、朋友、爱人,听听看他们是怎么感知你的,和他们核实他们是否会觉得你“太麻烦”以及“太脆弱”,再问问他们你的哪些优点吸引他们。

对待自己的性格特质,不需要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确实需要觉察到这些缺点,但同时也需要牢记自己的优点。

4、共情能力VS玻璃心

共情能力:

高敏感人群总能准确地感知,并充分吸取周围环境的信息。他们仔细观察和感受,带着直觉去体验。他们非常善于倾听。由于神经元结构的特点,他们常常忙着获取和整理信息。

他们倾听、观察和感知对方的话语,过滤并思考对话中的信息:说话者需要什么?他们话语重心是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种整理使高敏感者的倾听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

许多高敏感者通过在生活中倾听、观察和感受,发展出惊人的能力,能够欣赏细微差别,听到弦外之音。

结合高敏感人群对情绪的高觉察力,倾听也带来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高敏感者非常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高敏感人群能与他人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理解,真实地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他们很容易与世界发出共鸣。

这种共情能力往往能成为高敏感者与他人间的相互联系的纽带,能帮助高敏感者结识并维系深刻的友谊与情感关系。

玻璃心:

但共情也有两面性。这种能看透别人的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的能力,有时候会给高敏感者自己带来受伤的感觉。

高敏感人群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成为高敏感人群的额外的情绪负担,成为一种困扰。

来自外界的情感过于强烈的话,会过度消耗能量,让高敏感者觉得很累。而他们捕捉到的细微情绪,常常又不太容易被别人甚至情绪拥有者自己觉知。

所以很多时候,高敏感人群总在保持一种小心翼翼。很多高敏感者都不知道如何应付紧张的关系。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处理冲突、确立界限如此困难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会面对很多语言场景,信息量很大,再加上感情压力,很容易就造成过度刺激;其次,紧张关系下的情绪流动过快,高敏感者很容易情绪过载。

高敏感者面对冲突时,耗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冲突升级,情况超出掌控,能量很容易供应不足,所以内向高敏者会努力避免冲突。

但是逃避并不能长久解决问题,高敏感者很容易感知到微小的冲突,高敏感者做不到一直当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这些担忧和问题、恐惧和失意,构成了一大堆消极情感。

所有的焦虑汇集起来,使得高敏感者容易因为冲突而崩溃。这确实导致了高敏感性格里的脆弱性。

因此,作为高敏感者,更需要练习自己的情绪觉察能力。如果觉察到自己情绪有波动趋势,可以先暂时回避卷入他人的高情绪事件,避免过度刺激。

当自己已经情绪过载时,切记你是可以求助的。朋友是相互的,过往当朋友有所遭遇时你陪伴倾听他们,此时他们也可以陪伴倾听你。如果真的已经超出朋友处理范围,记得还有专业人士可以求助。

5、独立VS孤僻

独立:

很多人以为高敏感性格都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但其实高敏感人群往往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很多高敏感者宁愿与他人远一点儿,保持距离,而非一起热闹。

他们喜欢保留自己的观点,而非直接借鉴他人,向别人学习。他们把这看作是内在独立与自由的表现。

高敏感者虽然通常表现得很安静,但这种安静会帮助高敏感者将专注和思考这两种优势发挥出来。

独自一人时,高敏感者甚少感到孤独无聊,他们甚至是享受其中的。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靠别人就能获得的快乐。并且,他们可以在静谧中寻回自身,找回自我独立的个性因此感到获得自由。

高敏感者时常可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这能够促使他们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只要他们觉得有意义,就会打破成规,甚至真的能掀起一场革命。

高敏感者确实拥有一颗独立而自由的灵魂。

孤僻:

但这种独立而自由,有时候也会带来一种孤独感。

因为更乐于与他人保持距离,所以很多高敏感者朋友数量不多。虽然高敏感者的友谊有可能更深刻,但朋友数量少,会让他们能说话的人不多。

大多数时候他们喜欢这样,这也确实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这种避开人群是一种刻意之举,是因为他们觉得和人交往很累、很烦,那就危险了。

避免和他人接触虽然能够节省能量,但从中长期来看,会让人变得孤僻。

高敏感者在和他人交流时,有时候容易钻进牛角尖去。特别是当他们感到安全感缺失,并受到过度刺激时,高敏感者就容易进入一种僵化的“节能模式”:他们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卡在了某个固定思考模式中。

他们有时可以和朋友们互相打趣一切正常,但有时情绪陷入不知觉的波动,会把朋友的一句调侃当了真。

最近看见微博上关注的一个博主,突然暗恨恨地说要和一个朋友断交,但很快又发博文吐槽自己傻,后来事情厘清,发现一切都是自己的误会。

这是一个美妆博主,平时微博上的人设是抠门爱白嫖朋友。当天几个博主一起聚会吃火锅,本来热热闹闹激动而开心,还喝了酒,突然听见朋友吐槽自己白嫖,一下子当了真,以为朋友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小气的人,却忘了是自己要求朋友配合自己的白嫖人设。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片段:一个情绪过度高涨的环境,再加上酒精作用,对高敏感者来说神经已经承担着过度刺激。

所以尽管之前氛围很开心,是正面的感觉,可一旦被某个刺激点刺激到,高度活跃的神经还是会过度激发负面情绪。

如果这种时刻多次发生,会使得高敏感者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难,更使他们保持回避倾向,维持自我的孤岛。

上面的事件中,好在最后两人说开了,发现是误会,最后化成一个啼笑皆非的小插曲,反而加深了两人的友谊。但如果这个误会没被解开,可能会造成一场遗憾的绝交。

如果你是高敏感者,在人际关系中,又常常发生本来关系很好、突然一件事让自己委屈受伤最后断交——切记断交前尝试与对方核实下,或者至少通过共同朋友来核实下。确认下这是不是自己高敏感带来的阴暗面在作祟,避免造成遗憾。

总结

高敏感是一把双刃剑,光明面与阴暗面总是一体两面。这种高敏感性重点在于如何调整和运用它。

运用得当,它就可能变成一种推动性的内在驱动力,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发展成为神经质甚至神经官能症,阻碍高敏感人群与他人和生活相融,陷入在情绪的泥沼里难以自拔。

敏感性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而稳定性就如同河床河堤,没有稳定的高敏感,势必容易泛滥肆意,造成洪水灾害。但缺少敏感的稳定性,却也是干涸而没有动力的。

高敏感者需要在自己的性格中保持好平衡,发展自己高敏感特质带来的光明面,小心处理阴暗面。

高敏感特质下的得与失

一篇对于了解我自己,挖掘我自己,从而成长的文章_第3张图片
当谈起高敏感特质时,我会联想到许多文艺与艺术工作者:太宰治、海子、梵高、陈晓旭、张国荣……

高敏感特质带来的深刻体验,可以成为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高敏感者在艺术方面大展宏图,最终助力于他们成为作家、诗人、画家、演员、歌手……

这种特质的光明面给他们带来超凡的天赋,使他们赢得世人的喜爱,但同时阴暗面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造成一些令人唏嘘的遗憾。

今天我们来谈谈张爱玲,具象一点,借此看看高敏感特质为人生带来的巨大影响。

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位高敏感者。

她在18岁时写的散文《天才梦》里提及:“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确实如此,这点通过张爱玲之后的作品完全能够印证。

她极度嗜好描写色彩,在写作中可以说近乎固执。有人对她的文集进行过统计,在其21篇作品中,共有269处使用了色彩性描写。

她会用自己对色彩的感悟来推动情节发展、诠释人物的心理。她笔下的色彩纷繁复杂,红有橙红、砖红、枣红、焦红,黄有稻黄、橘黄、淡黄、乳黄,就连灰都有青灰、墨灰、珠灰、淡灰……可以说张爱玲对颜色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辨别能力。

音乐和乐器也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金锁记》里的长安用口琴追忆往昔最心爱的故事;《怨女》中的闹年锣鼓是喧嚣而仓皇;《鸿鸾禧》内的结婚进行曲是高升又飞扬。她有一篇专门的《谈音乐》,来谈自己对音乐的感知。

张爱玲还很在意气味,她会描绘出“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

除了感知觉,张爱玲在情绪捕捉方面也有着天生的敏锐。同样在她的《天才梦》里提及,自己三岁时背唐诗,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背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注意到对方的泪珠滚了下来。这时的张爱玲才三岁!

天性中,张爱玲就有易敏感的特质,而她童年又颇为曲折,更很有可能加成了这些敏感。

这些敏感特质其实带给她不少麻烦,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比如跳蚤带给张爱玲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烦恼于跳蚤这种小生物,很有可能她的皮肤是非常敏感的。

18岁时她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名句,背景却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

这种对跳蚤的困挠,缠绕了她一生。在她生命后期定居美国期间,她一直在搬家,据她自己说是因为跳蚤的缘故。

她在写给很多朋友的信里,都提及跳蚤、皮肤病的相关问题,说自己给烦得受不了,不停看医生,不停换药,甚至不停地换汽车旅馆住。

张爱玲一直在看病,但一直没什么用,她的朋友学者夏志清怀疑这是她的心理问题,张爱玲的研究者水晶先生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谈张爱玲和跳蚤,认为这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困扰。

但张爱玲将这种烦恼升华成了写作上的才华。无疑,正是这些高敏感带来的体验,凝结成了她的作品最令人动容的核心。

高敏感特质中的高感官体验、高情绪觉察、高细节感知,都可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感受到。她将这些特质运用在写作中,结合自己的性格,形成了独有的张氏风格,为中国近代文学抹下色彩旖旎的一笔,也让她自己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写作可以说是很多高敏感者共有的天赋,也可以说是很多高敏感者无意识里选择的防御方式。张爱玲大概也如此。

张爱玲的童年颇为曲折。张爱玲的父母皆出生于名门望族,但张爱玲的父亲是清末民初新旧交替时代的典型遗少,爱好古典文学,但也爱好纳妾、嫖妓、吸鸦片,挥霍无度。

而张爱玲的母亲却是一个“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的新潮女性,思想极为超前。思想的差距,导致她父母的婚姻破裂。

张爱玲4岁时,母亲就借口陪伴小姑留学,远走英国,离开了丈夫和家庭,4年后才回国。但很快,在张爱玲10岁时,母亲就决定彻底离婚,成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母亲离开家庭后,父亲将外室接到家中。在张爱玲与弟弟的共同回忆里,继母对他们并不好,甚至时常虐待他们,父亲并不阻拦,反而纵容继母。

敏感的张爱玲,当然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前期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能非常直接看出她对父亲的恨。但她后期的自传性作品中,体现的更多是对母亲的纠葛情感。

一方面,张爱玲是认同母亲的。母亲的超前思想,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母亲西化的生活方式,让张爱玲也追求特立独行,服装穿着方面极为大胆。

而母亲极为先进的思想,也让张爱玲看见了封建时代男女的不平等,她从小誓愿要超过弟弟;她也关注女性的存在,在作品中大胆描写女性的性与情欲。

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是恨母亲的,她认为母亲未爱过自己,甚至在成年后扔回母亲两块金条,以还母亲为自己出过的学费。这些爱与纠葛,最终都凝结成小说的内核,被升华成了作品。

高敏感特质让写作成了张爱玲最好的防御机制。张爱玲的故事里,结局常常有一种冷漠的疏离感,这也许是她与母亲的关系在文学中的重复。

写作是一种向内的探索,能让人和自己交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帮助人们从当下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对高敏感者来说,写作可以让思想和情感变得触手可及,领会到那些模糊不清、无法说出的东西。

可以说写作是一种自我整理,写出的文章是自我心路历程的重要陪伴者。它们把暗影里的东西拿到亮处,帮助高敏感者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上可以说是高敏感特质的光明面,为张爱玲带来的升华。但同时,高敏感特质的阴暗面,也给张爱玲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说前文提到的跳蚤。张爱玲的研究者认为那些挥之不去的跳蚤象征着那些拼命追踪张爱玲、又被张爱玲拒绝的无数人影,这些人影其实一直在给张爱玲压力,最后以被跳蚤叮咬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明显的是张爱玲在人际和亲密关系上的经历。

张爱玲虽然从小洞察周围人的情绪,但在人际相处上相当笨拙——这也印证了高敏感者的特点,具有高度同理能力,但很容易因人际而受伤。

炎樱是张爱玲前半生的知己。她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的同学。她爽朗有趣、充满热情,曾多次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为张爱玲诸多著作画过插画,还帮张爱玲设计服装、拍摄照片并着色,她作为闺蜜还见证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礼。

但岁月流转,张爱玲越发敏感,炎樱年轻时的可爱直率变成后期张爱玲眼中的浅薄虚荣。张爱玲的著作之一《同学少年都不贱》里的两个女主赵钰和恩娟的原型被普遍解读为是张爱玲和炎樱。

恩娟的那种在飞黄腾达之后摆出的无意识的优越感让相对潦倒的赵钰很不是滋味。这段剧情映射的是张爱玲在落魄时期,炎樱没能帮上忙,还没心没肺地对张爱玲炫耀自己在日本混得有多成功。最终曾经闺蜜淡为路人。

张爱玲的爱情更是被她的高敏感特质裹挟。第一段婚姻里,张爱玲面对胡兰成,“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高敏感的特性让她在情感中是个高感觉寻求者,对感觉的追求高于现实。胡兰成许诺给张爱玲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太过美好,这也许是童年动荡的张爱玲心灵深处最追求的感觉,这让她无视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与他混乱的男女关系,与他结婚,但最终却被胡兰成所伤。

移居到美国后,张爱玲遇见了第二任丈夫,德国移民后裔赖雅。他们在一起的契机也是谈文学、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那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

赖雅虽有文学天赋,但并未有所建树,经济状况拮据、摔断了腿并数度中风。张爱玲在与赖雅的婚姻中,多次提供经济支持,并且还在其数次中风昏迷后照顾他。最终在陪伴11年后,赖雅撒手人寰,再次留下张爱玲孤身一人。

张爱玲的人生后半段,越来越让自己被“孤僻”这一高敏感性的阴暗面引诱。

她先是切断与父母的关系。与其父切断联系,本可以称之为独立:年轻时的张爱玲实在无法认同沉迷大烟的父亲,决定离开他的身边,也意味着离开了可靠的经济来源。

年轻的她敢于跨出这一步,某种层面上来说,完全可以称之为与跨离封建,走向独立。

但与母亲的情感纠葛,使张爱玲并没有机会建立起具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使她一生都在某种程度上渴望却同时回避亲密。当张爱玲离开大陆移居美国时,她甚至连弟弟都甚少联络。

张爱玲的晚年是非常孤独的,她拒绝与人连结,仅与有限的朋友保持书信往来。据友人回忆,在她因为跳蚤问题不断换住处期间,曾有房东想要与她攀谈,却被她用“我不会英语”的谎言直接阻挡。

当她定居洛杉矶之后,变成了一个不大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的人。别人打电话来,十通电话平均她只接一通。写信给她呢,不但很少回信,有时候甚至连拆都不拆。

完全可以理解,写作作为张爱玲高敏感性的防御机制,成就了她的作品,但并未能修复她的自我。张爱玲在高敏感特质下,那个脆弱的自我随着时光推移越发脆弱,越发让她沉浸于孤僻的阴暗面。

这种高敏感性一直影响到她的离世,据说她被发现去世时,身边摆放了自己的重要证件,仿佛是预知到死亡的来临,事先做好了准备。

读张爱玲的生平,会有唏嘘。

她身上的高敏感特质,曾经那么迷人——是上海弄堂里旖旎的色彩,是故事里大胆细腻又互相博弈的儿女情长,是她那些奇装异服裙摆翻飞下的不羁,是她的照片里超脱时代的傲气的神情。

在她人生早年,高敏感特质发挥过非常正向的作用。但令人可惜的是,那个年代的家庭教养与文化环境,无法涵容这些高敏感特质带来的情绪,留下的创伤使其身上的敏感,越来越从光明面滑向阴暗面,最终留下晚年的唏嘘遗憾。

当然每个高敏感者都不一样,一百个高敏感个体,会有一百种人格特质与人生际遇。

希望每一个高敏感者,都可以发扬光大高敏感性带来的光明面,摆脱阴暗面的诱惑。

值得被爱的高敏感人群

一篇对于了解我自己,挖掘我自己,从而成长的文章_第4张图片
关于高敏感人格,总有一些常见误解,比如以为高敏感者都内向、以为高敏感者中女性偏多……其中最大、危害也最深远的一个误解,就是认为高敏感性是一种需要改正的缺陷。

实际上通过我们之前已经谈论的众多高敏感的特质,就能看出,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优势。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想要将这些天赋发挥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确认自己的稳定感。那么如何在高敏感中建立稳定感呢?这得从儿童期谈起。

高度敏感是一种先天个性,人群中15%~20%的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高敏感的婴儿会关注各种细微的气味和温度变化,当被噪音惊扰或强光照射眼睛时,他们会以哭号表示抗议。

当他们长大一点儿,也会显得比同龄孩童敏感一些,他们可能更爱哭,情绪也更容易受伤;可是一旦遇到开心的事情,他们也很容易抑制不住地高兴,手舞足蹈,让所有人都看出来自己的兴奋。其实他们总在仔细观察身边的林林总总,显得有点羞怯,也显得有点深思熟虑。

当他们再长大一点儿,他们会因为他们各自的遗传基因、各自家庭的养育环境、以及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发展出不同的样貌。

他们有的内敛,有的外向,有的坚韧,有的容易分神,有的骄横,有的适应性强……但敏感依然贯穿其中。

照顾一个高敏感的婴儿,确实是非常辛苦的事。他们的需求非常高,不论是对客观物质环境的需求,还是对父母情感照顾的需求。一旦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感到实打实的不适,然后开始哭闹。

这些孩子不好好吃饭总在挑食、穿衣也格外挑剔、对温度非常敏感,不能太凉也不能过烫,他们还老做噩梦、时常半夜惊醒、会突然爆发看不出来由的激烈情绪。作为父母,没人能来帮你,你很可能会因此陷入自我怀疑。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孩子的父母,此时一定要确信一点:孩子天性敏感只是一种特质,并不是一种错误!这一切绝不是父母的问题,更不是孩子的问题。

伊莱恩·艾伦通过与高敏感人群的访谈发现,敏感的人不一定天生腼腆或“神经质”。焦虑或抑郁不是天生特有的,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非敏感人群身上。

她进一步发现,30%的高敏感人群策略性地表现为外向型:这部分人通常在亲密友爱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群体意味着熟悉和安全。另一些人被他们的家庭培养成外向型。

但可惜的是,过去很多年来,因为对这种特性的不了解,太多敏感的成人经历过悲惨的童年,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如何养育敏感的孩子,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如果你是高敏感孩子的父母,首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这种敏感性,并且接纳这种敏感性。

或许这个孩子对人间疾苦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就是高度敏感者的天赋,他们洞察,即使难免会感到痛苦和失落。但这依然是他们的天赋。作为父母,只需协助他们面对高度洞察的结果,甚至,父母的人生也会因此更深刻。

养育高敏感人格的孩子,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任务。对于这样的孩子,越关注他们身上的与众不同,越能得到正向反馈,也就越能真正解决问题。作为父母如果能享受这一点,孩子也就越能从父母身上汲取到力量与幸福的滋养。

高敏感孩子情绪需求的核心,在于对安全感的不确定——他们太容易注意到生活里大大小小不如意的缺失之处,这些会让孩子感到失控,感到不安。

因此,面对高敏感孩子,稳定感的建立是教养高敏感孩子的重要核心目标。这要求父母自己得做到富有责任心并体贴孩子。

高敏感的特点使这些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危险感,对爱和照顾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与母亲建立安全感尤为重要。是否得到良好的照顾,极大地影响着高敏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即使孩子天生敏感,即使他会把所有外界新经验都视为威胁,来自父母拥抱的记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不会被抛弃的安全感。即使之后父母短暂离开,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生理应激反应。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而健康的情绪表达能力,对高敏感孩子的成长会非常有帮助。

这些小孩小时候可能确实比较难带,因为他们习惯在父母面前自由表达情感,无论是难过还是高兴、生气还是兴奋、挫折还是害怕,总是毫不掩饰。

如果父母擅长接受孩子天性,辅以更细心的照顾,这样成长起来的高敏感孩子,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情绪上敏感度,成长为既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情绪、又擅长照顾他人情绪的高情商个体。

如果父母技巧欠佳或自顾不暇,害怕孩子激烈的情感需求,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慢慢隐藏起自己的情绪。

表面上看,似乎是孩子变“乖”了,但实质上反而是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处理情绪的机会,有可能变得压抑,成年后如果他们寻求到的是错误的情绪出口,问题可能变得更难办。

作为高敏感孩子的家长,还得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那些天生大大咧咧天生自信的孩子不一样,高敏感孩子的自信,更需要家长扶持着树立。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得自己对孩子有信心。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那你首先要愿意拥有他。”家长得相信,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是种天赋,得认可孩子的这些天赋,得信任孩子能将这些天赋发挥出作用。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耐心的引导与良好的教育下,高敏感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惊人的情感深度。

他会对美好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够表达出来,他会把他所看到的与父母和其他人分享。

他会天生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拥有专注力,是小发明家、小历史学家、小科学家、小艺术家、小心理学家。他也会有人际上的魅力,他擅长倾听的能力会使他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

如果你就是一位高敏感者,并且遗憾的是,在你小时候你父母养育你的那个年代里,他们并不懂得这些,导致成长过程存在一些伤害,也不要放弃自己。上面说的高敏感孩子可能拥有的美好,你也依然可能拥有。

父母没有做到的遗憾,你可以通过自己去弥补:已经成年的你,有能力弥补你的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重新照顾你内心深处的敏感小孩,陪他重新长大。

高敏感者往往也有高敏感的身体,首先你可以尝试的是,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联系,去感受你高敏感的身体,有何需求。这一步很有可能出乎意料的难。但你可以通过这点来尝试: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

婴儿与身体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两者在没有受到过度刺激时,其实是非常知足并且愿意配合的。

其次,婴儿和敏感的身体感到疲惫时,自己都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婴儿,需要靠养育者来满足简单的基本需要,而你的身体则要靠你自己来照料。

婴儿和身体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苦恼,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发出求助信号。所以,你需要训练自己对自己身体的觉察,以识别这些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需求信号背后的诉求。

好在,高敏感者在觉察力方面有天生的优势。有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很难,毕竟你从小到大从未这样做过。

但回归到自己本真的状态,让自然而然的感觉引领自己,高敏感的天赋会带着你感受那些被忽略掉的诉求。而当这些诉求明晰时,自然而然,也就知道接下来可以怎么照顾自己了。

最基础的,自己是热了还是冷了,饿了还是渴了,是不是需要一个拥抱与一句安慰。你可以慢慢去觉察这些需求,然后尝试着自己照顾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寻求到身体与需求的平衡性,找到一种和谐与一致。在这种和谐一致中,你也会慢慢接纳自己的敏感性,确认它们的可贵之处,也确认你自己有能力掌控它们,你可以主动发挥这些特质的优势,而不会被这些特质的阴暗面吞噬。

高敏感者自己完全可以确认,自己的高敏感性可以是挺讨喜的,可以是值得被自己所爱的。但高敏感人格在面对他人时,特别是面对亲密关系的他人的时候,往往还是很容易对自己的特性感到胆怯,难以理直气壮地相信,这种敏感也是值得被别人所爱的。

在一段关系或者一段感情中,这代表高敏感者对对方的感觉变化非常快,会因为一些说不清的事情就对对方有过山车一般的情绪变化,但自己也难以分辨清这些情绪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将如何转变。

比如对爱人,前一秒还海誓山盟,后一秒就天崩地裂。在天崩地裂之时,避免直接陷入到对“你不爱我”的质疑与悲情中,可以先搞清楚到底自己为什么产生这种感觉,是对方的哪句话吗?还是哪个动作吗?这句话或动作又激发了你的什么担忧呢?

高敏感者在感情中,很有可能也是高感觉寻求者,这使他们会过度将注意力放在伴侣身上,注意伴侣的一举一动,以此来确认被爱感。

可是一旦这种被爱感无法被确认,高敏感者没能寻求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上面所提到的情绪过山车可能就会立刻被起动。

这确实有可能给关系与感情带来困扰。

如果对方和自己不一样,是个相对顿感的人,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
如果对方和自己一样,也是个高敏感的人,则可能会针尖对麦芒彗星撞地球,直接引发一场激烈的争吵,危害到关系的存在,导致关系破裂。

如果你是一个高敏感者,在走进亲密关系前,你首先需要全面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期待中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多花些时间去思考。

高敏感者需要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种敏感特质,得主动地考虑所发生的事情是否由这种敏感性所致。

如果是的话,首先得抚平过去的创伤,识别自己的敏感是在针对什么,底下真正的诉求又是什么。适时学习一些技巧,比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以此应对过度刺激下自己的过度唤醒。

当你确确实实是一个高敏感个体,而且这种敏感性带来的阴暗面确实有可能损害你的关系时,你可以告诉你的伴侣这一点,向其承认这一点。

如果你的伴侣对这一点心中有数,他才能理解这一点,他的接受程度才会更高,对你更加包容。

如果状况相反,你的伴侣是一个高敏感者,也不要惧怕其身上的这个特质。想想看,感情的最开始你是如何被其吸引的?敏锐的觉察力、天赋性的艺术才能、善于倾听的温柔、似水的柔情、热烈的情感表达……

这些,都是高敏感特质带来的天性。既然已经被这些特质吸引,就勇敢尝试面对这些特质背后的阴暗面吧。

作为高敏感者的关系对象,你需要爱他,但你并不需要100%满足他的过度需求——这种需求会把你也耗干,并最终依然会造成他的失落。

你可以尽量诚实地面对对方。特别是冲突后,你可以将你的不满表达出来,同时也将你的深层需求表达出来。

有一个高敏感的对象,你完全可以尝试与他完整地表达情绪。他的敏感性可以带着你进行深层次沟通。这样的沟通体验,可不是和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达成的!

与高敏感者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还得需要平衡彼此之间的需求。如果恋爱一方或者双方为高敏感者,你们需要探讨双方对感情的核心需求。并且,也需要在平静的时候共同探讨彼此情绪波动的规律,未雨绸缪。

高敏感者在倾诉爱情时,明显深沉而强烈。高敏感者有可能难坠入爱河,但一旦坠入,高敏感者会有更深入灵魂的爱的体验。这一点本身正是高敏感者在两性关系中的魅力之一。

不用惧怕自己的敏感,这种敏感性可以在感情中被利用起来,用来创造浪漫的小回忆、美好的小确幸。幸福的高敏感者可以造就幸福的伴侣。

每一个高敏感者,都是值得被爱的。

敏感而从容地生活——7天练习法

一篇对于了解我自己,挖掘我自己,从而成长的文章_第5张图片
现在我们对高敏感有了明确的认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训练与练习,帮助自己保留高敏感性的光明面,远离高敏感性的阴暗面,让自己敏感却从容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针对高敏感人群如何不受伤地生活,日本的心理学者根本裕幸总结了一个自助式的7天练习法,通过一些自省式问答,帮助高敏感人群更好地自我探索,更有技巧性地找回稳定感。

第一天:关注当下的自己
高敏感者往往特别在乎旁人的脸色。比起自己的感受,他们更倾向于优先考虑别人的想法。因为担心别人怎么想、或者怎么看待自己的,常把想说的和想做的给憋回去。这也是高敏感者对人际关系感到棘手的一大原因。

可以说,高敏感者的言行基准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因此,高敏感者要想活出自我,第一天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当注意力转回到自己时,需要确定一个核心观念:我想怎么做?

这个问题可能很令人困惑,毕竟作为高敏感者,可能长久以来都习惯于向外部寻求答案,而不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当发觉自己没有答案时,就会感到空虚和沮丧,甚至重新陷入自我批评中,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甚至会“利用现状责备自己”,引发一种自我伤害式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工作选择中,明明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者自己擅长的领域,却无意识地回避,反而刻意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或者特别劳累的工作,还认为这才是“吃苦耐劳”,这才是“负责”。

不!不刻意吃苦,发觉自己当下的需求,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里,你也能发挥你的责任心的。

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做才叫关注回当下的自己,你问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以此参考:
1.当你的上司、家人、恋人或朋友问你“你想怎么做”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困扰?为什么?
2.你有没有贬低过自己?如果有,具体内容是什么?
3.为了不被别人讨厌,你是否总在纠结“该怎么做”?如果有,具体内容是什么?
4.你喜欢什么?那是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吗?
5.你对自己或他人有没有罪恶感?如果有,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二天:回顾过去经验
第二天和第三天的任务,是回顾自己为什么会变得高敏感。

婴儿是不会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瞻前顾后的。但是婴儿在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却积累了过于在意别人脸色必须扼杀自己意愿的种种经验。最终塑造了高敏感的生活惯性。

找到把自己塑造成这样的关键点,就是第二天和第三天的目的。

第二天可以先从学生时期入手,关注“青春期的自己”。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青春期时与同伴发生的磕磕碰碰,很容易导致长大后对人际关系的异常谨慎,甚至身心俱疲。

通过深入剖析青春期的自己,你很大概率能够发现,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事件,让你变成了如今这个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对别人的眼光异常在意的自己。

在第二天,你可以回忆一遍从小学高年级段直到大学毕业,从以下角度整理自己的校园时期,过得到底如何呢?

1.有没有发生过让你觉得受到很大打击的事?具体是什么样的事,后来怎么解决的呢?
2.有没有发生过让你觉得非常丢脸的事?具体是什么样的事,后来怎么解决的呢?
3.是否经历过重大的失恋?
4.是否曾在考试或求职时被别人否定了?

第三天:重新审视过去的家庭关系
第三天的任务是进一步剖析过往,这一天的关注点是你与家人的关系。

家庭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家庭幸福的回忆是自己被爱的证明,也是提高自我肯定感的原动力。

但如果提到与家人相处中印象深刻的往事,脑海里浮现的尽是些不愉快的记忆,反而让自己心中苦闷,如果家庭环境只有负面因素,长大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也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俗话说“三岁看老”。人格的基础,往往在三岁以前就初步形成。而在三岁以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往往是母亲。

你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和你的互动又是怎样的呢?她是否情绪化?她总在控制你吗?她会太过操心吗?她曾忽略冷落你吗?

探索完和母亲的关系之后,当然也要探索和父亲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下,父亲一词常常和“规则”、“严厉”这些感觉相关联。如果父亲过于威严,有可能会塑造出一个过于胆怯与小心翼翼的孩子。

我们很多内在超我的规则,最初都来自于父母与亲密家人。在你的记忆中,他们有没有哪些话语让你记忆深刻?比如,“你太胖啦!”“你咋干啥啥不行?”“都是因为你,我才怎么怎么样的。”

这些话语,有可能会形成你心中最初对自己的苛责感、对自己的否定感、以及无法言说的内疚感。

关于家庭最后要探索的是自己的叛逆期。

叛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它是一个孩子最初有了自我意识、并发现自我意识与父母意识不相同时的反应。孩子通过反抗父母,能够从心理上脱离父母,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所以第三天,你可以集中探索并记录一下这几个问题:
1.你和家人间有什么难忘的回忆吗?请一一列举。
2.那些回忆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呢?
3.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
4.你是否曾被父母“控制”“支配”,或者是否曾有过“总是担心父母”或“受父母冷待而忍耐寂寞”的经历?
5.你在青春期是否叛逆过?
6.家人曾经对你说过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吗?你听了这些话后心情如何?

第四天:提高自我肯定感
前三天,你已经分别关注过当下的自己、学生时代的自己和小时候的自己了。到了第四天,你终于要开始活出真我风采,确立“自我本位”了。

从第四天开始,你要改变想法和心态,让自己成为准则。

第一,要发现自己的价值。

但低自我价值的人往往很难确认自己的优点,这时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想想你身边的朋友,有哪些优点?人以群分,气质相似的人很容易互相吸引,彼此成为朋友。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普遍具有某一共同特质,比如都很积极开朗,或都很聪明伶俐,或都很温柔体贴,那么大概率你也拥有这一特质。

这是利用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来发现自身优点的方法。如果是你自己不具备这些特质,那么你也很难发现别人身上的这些特质。

如果你很容易发觉身边的人都很温柔,正是因为你自己也是一个温柔的人,你会珍视他们的这些特性。

如果你还拒绝相信,你可以试着这么想:“其实我有很多的优点,只不过现在的我不愿意承认。”

第二,要接纳自己的情绪。

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当它出现的时候,你所要做的首先就是像下雨时撑伞一样,自然地接纳这份心情即可。无需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苛责自己。

面对困难会焦虑拖延、做错了事情会后悔难过、遇见性格相反的同事会感觉讨厌、看见别人升职加薪会嫉妒……

我们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也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这些都是正常的,无需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自己。

开心就是开心,难过就是难过,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何不对自己坦诚一点呢?

第三,你可以做自己的支持者。

你可以认同真实但不完美的自我,你可以接纳当下的自己。

很多高敏感者对待朋友都会比对待自己温柔得多。现在,你可以像对待挚友一般对待自己,给予自己同等的待遇。需要时,完全可以安慰自己,完全可以给自己一个拥抱。

第四,要认同自己的优缺点。

所谓认同真实的自己,就是要认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当你发现自己的优点时,请在心中默念“这就是我”。相反,当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不足时,请在心中默念“这也是我的一部分”。

这是两句有魔力的话,可以帮助你接受真正真实的自己。

根本裕幸认为,自信有一个方程式:自信=经验×自我肯定。所以,首先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经验都要学会认可,学会称赞获得了这些经验的自己。要记得给努力的自己打个勾,并夸上一句:“你真棒!”

在第四天里,你的任务就是树立“自我本位”。这一天你可以关注以下问题,提高自我肯定感:
1.你周围有没有非常优秀的人?请写出这些人的特征。这些人的优点也是你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2.在第二天和第三天的练习中,你写下了曾经觉得受打击的回忆,以及过去你和家人的关系。现在,请在这些记录旁边诚实地写下你当时的感受。
3.答完第二题之后,在你写下的文字上打勾,同时对自己说:“你真棒!”

第五天:按照自己的步调建立人际关系
在前四天里,你已经成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并学习了有助于提高自我肯定感的思考方式。从第五天开始,可以把视线转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了。

高敏感者社交中的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把握距离感。之前习惯了凡事以他人为优先,造成自己痛苦,不自觉使自己不再敢太接近他人,主动建立壁垒而远离。结果当真正想要亲近的人出现时,也再难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了。

消除痛苦,打破这堵墙壁的方法就是“宽容”。宽容的前提一定得是自我本位:对对方宽容一点,也对自己宽容一点。允许对方有时候达不成自己的期待,也允许自己有时候表现得不这么完美。

做到这点,首先得适时释放“内心积存的负面情绪”。当对方令自己不满时,直接对他说也好,自己找地方表达也好,比如写日记等,总之先允许这些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存在与表达。释放情绪后内心多少都会轻松一点,再从感性上去理解对方的行为。

这时候高敏感特质中的高度共情能力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比如当代年轻人与父母最常见的冲突之一有父母催婚、催生,无论怎么说道理好像都和父母讲不通,他们好像就是无视自己的所有压力,就是不理解自己,就是在逼自己。

如果仅仅是用头脑理解,会陷入想要说服父母但怎么都讲不通的死循环中,以为父母就是要和自己作对,最终导致双方对立的局面。

但如果用感性去理解,可能会意识到父母受他们那个年代的限制,他们脑海中对幸福生活的认识,可能只有一种样貌,结婚生子最接近这个看上去幸福美满的样貌。

但当今社会,每个人的选择很多,生活的方式也很多,父母不仅没经历过这些,甚至没见过这些,当然不能理解这些方式也能让一个人幸福快乐。

绝大多数父母催婚催生,确实初心是想要子女幸福的。如果可以共情到父母的这一层,至少就可以确认,父母是真心关心着自己,在“幸福快乐”的目标上,自己和父母是一致的,不需要站在对立面,只是自己选择的实现方式不同而已。

当然,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感性理解的过程中,还是可能会产生不满、愤怒、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

这种时候,你可以回到上一个步骤,释放情绪。感性理解与情绪释放需要交替并行。这也帮助自己进一步确立自我本位。

当自我本位确立后,你就有给自己选择“自己更重要”还是“对方更重要”的机会了。

在面对别人的诉求时,你可以首先观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心声。比如同事找自己帮忙,先观察自己情绪:是感受到被需要很开心,还是感受到被剥削很抗拒?再觉察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工作量已经很满了,我很累需要休息。

觉察到这些之后,给自己预备两个选项:选项一“自己更重要”,选项二“对方更重要”。这两个选项应该都是从自己本位出发,即使是选项二,出发点仍然应该是“自己想要帮助同事”,这是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因为“不想被对方讨厌”而被绑架的决定。

有了这两个选项之后,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选了。

如果选择“自己更重要”,不需要自责。对同事感到的歉意,完完全全可以大方地表达一句“我很抱歉,但我今天实在太忙了”。

如果选择“对方更重要”,那么你应该肯定自己,称赞自己,得对自己说:“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你太棒了!”

第五天的小练习:
1.想一想,是谁造成了你的高敏感性格(例如父母、伴侣、朋友等)?把对那个人的想法写出来。
2.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试着理解对方。那个人为什么会那样对你?
3.面对那个人的诉求,你的“自己更重要”和“对方更重要”选项分别是什么?

第六天:变敏感为优势
今天你将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敏感”转变为优势,并且利用它来使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旦高敏感者建立起了自我本位,掌握了自己控制社交距离的技巧之后,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敏感作为优势,在工作和交际中发挥作用,更具创意地拓展人际关系。

高敏感者从别人身上接受的信息量往往十分庞大,因此太容易感同身受,情绪上受别人影响。对高敏感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课是建立边界,分清楚“你是你,我是我”。

朋友失恋了很难过,找你来哭诉。你可以理解她的难过、共情她的难过、陪伴她的难过。但你无需自己背负起她的难过。

当你陪伴完她,你完全可以回归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继续享受甜蜜与温情,你不需要因为她失恋,而对自己享受甜蜜感到愧疚。

如果朋友真的会因为你享受回自己的亲密关系感到愤怒,你需要觉知到这是她的过分需求。她混淆了你与她界限,她在用她的情绪绑架你。

这时敏感的你肯定会觉察到不适,这时你完全可以勇敢说不。此时你在澄清你自己的边界,也在帮助你朋友意识到边界这回事。她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索取的过度之处,也很容易一直受挫。

只有边界清晰的关系,才是健康的、能够持久发展下去的关系。

一般来说,高敏感者在人际中总是顾虑太多,容易身心俱疲,导致他们倾向于选择低人际交往的生活模式。

但是,只要他们的自我本位建立,这种洞察别人情绪的能力反而成了优点。很多高敏感者最后都发现,自己其实非常适合高人际需求的工作。

对他人情绪敏感,也意味着更容易懂得他人的情绪。人际场合,这样的人能够提供非常高的情绪价值。

工作方面,这样的人也很适合担任领导职位,他们能从支援员工的立场出发,考虑每位员工的情况,因材施策,以便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好的实力。

高敏感者的另一大优势是擅长“创造令人愉悦的空间”。他们对细节的敏感、在艺术上的敏锐,能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布置得非常精致,给周围人美的享受。

高敏感者的这些特质,都是他们独特的迷人之处,能为他们吸引他人的信赖。

第六天的自我练习:
1.以前有什么烦恼吗?或者,有没有因为朋友、前辈和上司的邀请感到过困扰?请回想这些经历,并在心中默念:“我是我,你是你。”
2.列出那些你还没有回复的邀请或请求,如果你内心是不情愿的,那就拿出勇气,拒绝它们。
3.试着把现在的烦恼诚实地告诉某人,或向某人寻求帮助。

第七天:实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学会了专注于自身、回顾了过去、掌握了提高自我肯定感的具体方法、建立了自我本位的人际观、也懂得如何变敏感为优势。接下来迎接的新阶段,是“自我实现”。

所谓的活出自我,正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的事。这是一种非常自然和放松的状态。在他人本位的生活中,你是在扮演一个别人喜欢的角色,真实的自己被隐藏甚至忽略;而在自我本位的生活中,你越是能够肯定自己,就越能够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这个过程肯定非常坎坷。原本建立在迎合他人而维持的人际关系,一旦你不再迎合,这种关系自然也就不成立。在由他人本位转变为自我本位的过程中,人际间的冲突必然会增多。

但不要担心,那些因为你去迎合才存在的朋友离去了,但还有很多朋友会留下来。这些朋友才是真正认可你的朋友,这些关系才是真正平等而健康的关系。

这些年最热的心理学词汇之一就是“被讨厌的勇气”。不破不立,这在高敏感的修炼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并且,建立自我本位后,也不代表一帆风顺。自我本位的生活方式,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从此之后,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主动之选,选择的后果,当然自己也就需要全责承担。再也没办法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

但此时你已经建立起自我肯定感,所以你也会有力量拥抱这个遇见困难的自己。“活出自己”这一目标会化作最大的动力,引领你克服苦难,实现自我。

最后的第七天,你可以进行的自我问话:
1.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注意一定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真正自我的需求。
2.经过了7天这整个过程,你有什么变化吗?你怎么觉知你的改变?

第八天及以后:
高敏感特质是一种天赋,它确实可能会带来阴暗面,但它也带来了光明面。

接纳自己的高敏感,发扬自己的高敏感,每个高敏感者,都可以敏感且从容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章为转载,如果有兴趣:https://m.kanjianxinli.com/?ve=121#/courseDetail?businessType=1&courseId=361&enter=my_course_list&channelId=2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驱力,自身成长,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