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课/总第1248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吾之学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
虽千言万语,只是觉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
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
吾闻之曰:“诚然。”
译文:
我的学问与其他人学问不同之处,只在于我力倡“发明本心”,自作主宰,里面没有一丝毫的没有根据地编造和虚构的东西。
别人的学问堆起来有千言万语,可是我认为他们的话在我的学问里没有一点增添。
近来,有人嘲讽议论我说:
“陆九渊的学问除了那一句”先立乎其大者”外,就没有别的本领。“
我听到后回答说:
“确实是这样的。”
感受:
先立乎其大者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 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 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 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
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能力,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
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
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
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
二一附曰:
圣人之学
先立乎其大者
述而不作所以全无杜撰
善巧方便只在言己之所成物
生生引后人以生缘促缘再随缘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9课/总第1247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诸处方哓哓然谈学问时,
吾在此多与后生说人品。
译文:
许多讲学处在为谈学治学而争辩不休时,
我这只是给年轻人讲述如何做一个高尚品德的人。
感受:
教育的使命就是教人学习做人。
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懂做人的道理,
教与学的重点在人品,
尊德性而道问学,
“学为人”是教育的首位,
“德性”是为人的首位。
二一附曰:
哓哓学问。
道技法上万千百
吾说人品。
去垢复性唯见一
元上光明处
明体达用任自然
经世致用有多方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8课/总第1246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或问:“先生之学当自何处入?”
曰:“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感受:
“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虽然人是有理性的,但后天外物的蒙蔽将使人无法正确辨别真假是非。
“人心至灵,惟受蔽者,失其灵耳”。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明晰自己的本心,去掉蒙蔽本心的物欲。
若为物所役使,人就无法以“本心”辨别是非。
因此,人要达到本心清明,就得不停地“剥落”内心的“昏眩”。
二一附曰:
先生之学,当何处入?
切己自反,剥落去垢!
改过迁善,复性天地。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0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7课/总第1245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千虚不博一实。
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感受:
外物为虚
诚心是实
千虚不博一实
二一附曰:
千虚一实。
平生学问,只是一实。
冲漠无朕处
会得一实
万象森然处
实相光明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3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6课/总第1244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自古圣贤发明此理,不必尽同。
如箕子所言,有皋陶之所未言;
夫子所言,有文王周公之所未言;
孟子所言,有吾夫子之所未言。
理之无穷如此。
感受:
理之无穷
人对于客观存在的道的认识,是无穷尽的。
研读经典目的不在“解字”求理之尽同,而在“求血脉”。
沉溺于“理”的细碎解读中,虽亦有收获,但对于真正主导生命展开的本心的扶持与保养未必有益,甚或有害。
二一附曰:
自古圣贤,复性触几!
发明此理,不必尽同。
箕子所言,皋陶未言;
夫子所言,文王周公,之所未言;
孟子所言,有吾夫子,之所未言。
理之无穷,呈见如此。
此段读之会之
最得古今
道妙暗窍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3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5课/总第1243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学有本末,颜子闻夫子三转语,其纲既明,然后请问其目。
夫子对以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颜子于此洞然无疑,故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本末之序盖如此。
今世论学者,本末先后一时颠倒错乱,曾不知详细处未可遽责于人。
如非礼勿视听言动,颜子已知道,夫子乃语之如此。
今先以此责人,正是躐等。
视听言动勿非礼,不可于这上面看颜子,须看“请事斯语”,直是承当得过。
感受:
理虽顿悟,事须渐修。
颜回请教夫子,我已经明白了悟明心性的这个大道理,那我从哪儿下手?
孔子直示他下手功夫,孔子告诉他就是这四勿。
顿悟以后,知道眼前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变现。我们面对境界要怎么做?
圣人不是教“不看不听不言不动”,而是在视听言动时,去掉非礼,剩下的就是礼。
所以非礼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是复礼,这叫克己复礼。
非礼,自性中本来没有的;本来有的是礼,“仁义礼智”都是性德,人皆有之,孟子讲的。
说明自性一体当中,仁体里头本来具足的,只是把非礼的部分除掉就行了。
“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就好像眼睛有毛病,眼睛长了白内障,现在把白内障去掉,这就恢复光明。
又好比大光明镜,镜子本来是光明遍照的,这表示我们的心性,上面有很多灰尘,所以镜子不能照,不能发光;现在把灰尘去掉就行,光明是本有的,去掉灰尘,去掉障碍,光明就立刻显现。
凡是跟自性性德不相应的部分都是非礼,粗浅的来讲,对於一般下根人他没证得自性,我们说克己复礼,用圣贤所教导的标准,我们念念与圣贤教诲相应,不相应的我们就去除掉,留下相应的部分,这叫克己复礼。
二一附曰:
理虽顿悟,事须渐修。
视听言动,非礼勿行!
克己复礼,仁义礼智。
请事斯语,行为圣贤!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2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4课/总第1242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颜子……问仁之时,夫子语之犹下克己二字,曰“克己复礼为仁”。
又发露其旨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既又复告之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吾尝谓,此三节乃三鞭也。
译文: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真正得孔子心法的传人,他问仁。
仁是夫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如何得到?
孔子回答他说,
孔子告诉他,
把自己后天的习气毛病克服掉,回归到仁义礼智的本体德性。
当下你能克己复礼,你的天下就性德圆满现前。证得自心,回归一体,万事皆备。
天下全是自己一心所现,全是自己分内事,没有别人。
感受:
夫子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点示颜回,让颜回开悟。
他一开悟,立刻就克己复礼,立刻就天下归仁。
二一附曰:
颜子问仁,子曰克己,
克己复礼,以之为仁。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为仁由己,由人乎哉。
三节三鞭,龙门三叠!
夫子引人,鞭辟若是。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2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3课/总第1241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夫子问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
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此又是白著了夫子气力,
故夫子复语之曰:“弗如也。”
时有吴姓者在坐,遽曰:“为是尚嫌少在。”
先生因语坐间有志者曰:
“此说与天下士人语,未必能通晓。而吴君通敏如此。
虽诸君有志,然于此不能及也。”
……盖子贡反为聪明所累,卒不能知德也。
译文:
孔子询问子贡说:“你与颜回两人,哪个更优秀呢?”
子贡回答:“我啊,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他啊,明白一件事后,可以推知出十件事。我呢,明白一件事,只能推知出两件事。”
这个回答真是白白浪费了孔子教诲他的许多心血和功夫,
所以孔子又对他说:“你的志向和修学功夫是比不上颜回啊!”
说话时,有个姓吴的人也在座,他急忙站起来为子贡辩解说:
“子贡大概嫌自己学识少才这样说的。”
先生借这个故事告诉在座的人说:
“这位姓吴的说法和见解对天下儒生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透彻地理解。
但是这位姓吴的就是这样通达聪慧。
在座的各位虽然都是有志于学业,但在这一点上却是比不上此人的。”
……
这是因为子贡聪明反而被他自己的聪明所牵累,最终也没有能磨练得道。
感受:
子贡,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颜回,
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子贡在孔子所有的门生之中,才能最高。
因此孔子对他的期望也高,对他的磨练也最用力。
比如“予一以贯之”的道理,孔子单单只传授给子贡和曾子两个人。
子贡受才用所累,未能进德得道。
二一附曰:
白著了夫子气力,
为是子贡尚嫌少在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
子贡一心在多少上
言闻一知十知二三
为道之心窍未开
机缘未到
故夫子慨叹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2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课/总第1240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近来论学者言:
“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
焉有此理!
译文:
近段时间有讲学的人说:
“用扩展人心空间的方法来充实人心内容。
但是必须在仁义礼智四端逐一扩展。”
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呢?
感受:
孟子的“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孟子最初提出人有仁义礼智四种端绪,只是以此来说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另外,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人只要保存本心,就自然能够明白道理。
在应该同情怜悯时就自然地会同情怜悯,
在应该感到羞耻厌恶时感到羞耻厌恶,
应该言辞谦逊时言辞谦逊,
眼前的是是非非,
自然而然能够分辨得非常清楚。
二一附曰:
扩而充之,须于四端?
焉有此理!
得“中”处
善巧方便以“和”之
四端之说
以点盖面
不全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2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1课/总第1239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傅子云季鲁录
古人皆是明实理,做实事。
译文:
古时的人讲的都是真实的道理,
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做学问。
感受:
汉·王充《论衡·对作》:
“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
何则?
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
二一附曰:
古贤人,
明实理,
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