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兵剑,号卧牛斋主,桃园书画社社长,剑兰客厅掌门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被称之为“兵剑书法”。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太行之巅一一山西陵川。曾戎马军旅20载,后创办“北京鸿都书画院”并担任院长,研究探讨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书法专集《翰墨剑情》、《兵剑书法作品集》,中篇小说《岁月留痕》,回忆录《剑行》,散文集《手机上的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兵剑书法,一笔笔铿锵有力,如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兵剑书法,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兵剑书法,更如龙蛇竞走、磨穿铁砚;兵剑书法,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其手心两忘;兵剑书法,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兵剑书法,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似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神形俱佳;兵剑书法,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气象万千。
北京大学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著名书法家都兵剑先生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都兵剑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都兵剑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都兵剑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中国的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但学习小篆书法,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用笔的方法,以及书写的笔顺,目的都在于表现小篆的艺术美。脱离了这一点,学习就失去了意义。诚然,小篆的艺术美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墨色的于湿浓淡,线条的苍润巧拙j但结构的形式美尤为重要,因为离开了结构美,小篆的艺术性就不复存在了.
小篆之所以在秦汉时期能作为一种全国通行的字体,并在这以后一直被视作书法艺术中一种独特的书体,除了跟大篆相比,它具有结体上、用笔上便于书写等特点外,还在于书体结构的丰富多彩的形式美:
甲骨文和大篆以象形为特性,隶书则字形趋扁方形,左右舒展,以“蚕头燕尾”的笔法作为表现形式、小篆是文字南象形演变到抽象符号过程中的一种字体,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因而,小篆结构较其他书体在形式美上表现得更突出。对此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论及:“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诚为整齐:”这整齐的过程,就是装饰化的过程。
那么,小篆结构的形式美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左右对称
半数以上的小篆是对称结构,或具有对称结构的偏旁部首。对称是美的内容之一。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形态和人类的身体各部结构,无不存在着对称,而且这种对称,又都是以左右对称为前提的:左右对称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形式美。小篆,作为古文字之一类,正是体现了这种形式美。
小篆是在甲骨文、大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小篆的这些对称形式,在甲骨文、大篆中就有所体现,只是还属于雏形阶级。后来小篆南于“整齐”化的结果,对称结构就得到了强化,从而奠定了艺术小篆的基础因此,我们认识和表现小篆的艺术美,就得首先从小篆的结构对称性着眼
(二)上紧下松
上紧下松,是指小篆字体结构的基本形式,即在笔画的布局经营上,它们摹本是上部紧密,下部疏松,例如下面这组小篆,就都具有这一特点:
从这一组篆书中,不难发现笔画少的字是如此,笔画多的字电同样是如此一笔画作上紧下松的安排,可给人一种健逸洒脱、富有生气的美感。这一特点,在其他的书体中,虽然也有所体现,却无如此强烈欣赏小篆的这一形式美,不南得使我们联想起古典芭蕾舞:芭蕾舞的特点之一,就是用踮起来的脚尖跳舞踮起了脚尖,就增加了,脚部的长度,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小篆文字和芭蕾舞,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往体现形式美方面,却有相通之处初学篆书的人,常凶小了解这一形式美的特点,而把向下舒展的笔画写得过短,结果写出来的篆字就会显得十分散和毫无神采。
(三)排列均匀
排列均匀,指的是小篆笔画之间的间距排列要相等:例如下面这组小篆:
这组篆字,无论横画的排列,还是竖画的排列,抑或向左斜出,向右斜出,笔画的空间距离都作了衡等处理,因而产生了一种静和匀停的装饰美文字从象形的甲骨文到大篆,在逐步转向抽象符号的过程中,对笔画的处理也成为有秩序的排列。它仿佛是织锦,具有经纬的装饰美。这正如刘勰所言:“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综麻不杂。布帛乃成、”
(四)圆转流畅
小篆的线条如行云流水,富有变化,小篆的笔画看来似乎简单,但它却处处展现出婀娜多姿的体势,即使足一根普通的直线,也决不作德直笔挺的机械表现,一般都略取弯势这种处理,不仅显示了秀美流畅,而且体现了内在的力感同时,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部位,其线条变化就更加多姿多态,气象万千’圆转流畅的线条所产生的动感,使小篆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例如:
从以上这几个篆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都有的是一笔或两笔,有的甚至更多的笔画是几经曲折地表现出来的,这正体现了小篆的形式美。
(五)取形长方
小篆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字体呈长方形二小篆字形大都是纵向取势,与隶书的扁形、楷书的方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这里刊出的小篆文字,可以发现:一、小篆的笔画横画多于竖画。因小篆的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就增加了纵向的长度与楷书不同的是,楷书横画细、竖画粗,这就使楷书趋向方形。二、小篆盘曲的笔嘶是向垂直方向的延伸,这也增强了纵向的取势二这一特点不仅影响缪篆的结构,而且几百年后的九叠文,也都是取垂直盘曲的折叠状。
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均为后人翻刻,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泰山刻石》也称《封泰山碑》,是秦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刻石。
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颂辞144字,二世诏78字,共计222字。李斯手书。碑石四面环刻,书体为小篆。今存10字,字形结构长形整齐一致,运笔流畅飞动,转折处柔和圆匀,风格优美,生动有力。
《琅玡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下泰山南登琅玡山所刻,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周环刻,剥蚀严重,仅存两面13行86字。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平碑记》评价道:嬴秦之迹,唯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以上诸碑皆为丞相李斯书写的小篆,充满雄强浑厚之气。笔画停匀,提笔疾过,圆浑而遒健,笔法若玉箸,所以后人又称其为玉箸篆.它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这类风格的篆书非常适合于庄重严肃的场合。
秦刻石上的小篆比《石鼓文》、《秦公簋》上的籀文简化,并且结束了战国时六国文字混乱的现象,统一了全国的书体。
除刻石之外,秦代小篆还铭刻在秦虎符上。如《阳陵虎符》,铭文是极精美的小篆,笔道圆匀,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法谨密,更兼字画错金为之,灿灿金光,眩人眼目。《新郪虎符》也是笔道圆融,结体严密,字体风格属于秦系文字,精美异常。